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文人遗响
南岳秀丽的风光,封建帝王的推崇,佛道香火的旺盛,吸引了历代许多文化名人,唐代的杜甫、韩愈、李泌、柳宗元、刘禹锡,宋代的朱熹、张栻、范成大、刘克庄、黄庭坚,明代的张居正、李东阳、谌若水、罗洪先,清代的王夫之、魏源、谭嗣同等都曾在南岳留下他们的踪迹。李白、王维等人虽未踞足南岳,却亦心驰神往,赋诗寄情。其遗响今犹在耳,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韩愈开云留名篇
文人的一大嗜好是登临赋诗。自晋陆机以来,历代都有许多吟咏南岳的著名诗篇。李白《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前四句被镌刻在南岳庙内东川门壁上:“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杜甫的《望岳》可与远眺泰山的《望岳》媲美。而最脍炙人口的,还要数韩愈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文人遗响》古诗句出处: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采,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瞳胧。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这首诗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作者借对游览经过的描述,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情和否极泰来的希望以外,和他这次登临的传奇色彩也密切相关。
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散文一向被时人和后人视为古文典范,诗歌也能独辟蹊径,开出新派。这首诗作于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这年之前,他在朝中任监察御史,因上疏批评朝政,请求缓征灾民租税,而被贬为阳山(今广东境内)令。顺宗即位,例行大赦,韩愈被赦至湖南彬州待命。半年后,宪宗登基,韩愈又量移江陵府任法曹参军。赴任途中他特意观瞻南岳。不想适逢秋雨时节,衡山淫雨霏霏,使他登山不能,欲置不舍。联想起自己生活道路的风云变幻,顿觉感慨万千。他本不信神,万般无奈之中,竟焚香祈求岳神为其开云。心诚则灵,南岳果然雨收云开:“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这天气由阴雨转晴朗的偶然变化,使诗人眼前蓦然展开了一个光明的世界,他感到了自己命运的转机。于是,于告别南岳前夕,提笔在南岳墙壁上留下这首长诗。说来也巧,他量移江陵后不久即被召还京师。此后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刑部侍郎,似乎证实了诗中的吉兆。以至苏轼在谪迁途中经过太行时,也希望能有韩愈“登衡山之祥”,使他南贬以后还能兆归。
然而,诚如苏轼所说,韩愈“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终于又在元和十四年(819)因上表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而再度被贬到潮州。不过,韩愈这段开云奇遇还是动人心弦的,人们因之先后在岳庙前左方建“云开堂”,在衡山县城南岳行祠前“开云岭”上设“开云楼”,在祝融峰下高台寺旁筑“开云亭”,以纪念先贤,祈求游山和生活道路的顺畅。现代的开云中学、开云馆等,亦因此事而得名。
邺侯书院懒残岩
南岳日益兴旺的佛道香火在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佛道儒三教的逐渐渗透融合,许多名儒来到此处结庐读书,建院讲学。唐末在寺院办学的就有邺侯书院、卢璠书院、韦宙书院等。其中以邺侯书院影响最大。
邺侯即中唐名相李泌。他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传七岁能文,有奇童之称。与玄宗太子李享(后来的肃宗)以师友相称,不肯为官。因写诗触犯权臣杨国忠等,被朝廷斥逐。天宝年间安禄山作乱,玄宗出逃成都,李享在灵武即位,李泌及时赴命,辅佐肃宗平叛,立下汗马功劳。但李泌坚不受官,与肃宗仍为布衣交。肃宗亦以宾友待之,入则同榻,出则同车。时人因谓:“衣黄者圣人,衣白者山人也。”后畏权臣忌恨,请求隐居衡山。肃宗赐以三品俸禄,隐士服装及隐居之所——烟霞峰端居室,亦称明道山庄。肃宗之子代宗即位,又召李泌入京,并迫其吃酒肉、娶妻、为相。李泌执意保持宾客身份,固辞宰相,却被迫娶妻。后因权臣谗害,李泌被贬出任判官、州刺史等职。德宗即位,诛李辅国,李泌再次被召回京。为挽救当时危局,李泌同意出任宰相。他实行了与回纥、南诏通好,又交结大食、天竺的战略计划,使唐朝免受吐蕃的威胁,被德宗封为邺侯。789年病故。后其子李繁建书院于南岳庙左,名南岳书院,宋时移至集贤峰下。元代被毁,明代重建,改为集贤书院。清乾隆九年(1744)在端居室旧址重建,改名邺侯书院。现建筑为1922年重修。门前石柱上刻联:“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此联可谓意味深长。李泌是中唐特殊环境中产生出来的特殊人物,他具有深谋远虑和军事韬略,屡次受命于危难之时,建殊勋于社稷。虽肃、代、德三朝君主昏庸猜忌,奸佞对他忌妒谗害,他都能机智地避开祸害,对国事有所补救和贡献。其主要处世方法就是胸怀恬淡,以皇帝宾友自居。作为世外之人,进退就比较自如。古代有不少文人都希望走这条路,但真正成功的恐怕只有李泌。
那么,邺侯书院又如何与懒残岩联系到一起呢?这与李泌在衡山隐居期间的一些传闻有关。
据说李泌当时好神仙道术,且身手不凡:日只一餐,还善吐纳,故身轻如燕,可行走于屏风之上;练功时全身骨节竦然有声,人称“鏁子骨”;一次为强盗所执,夜投深谷,他天明攀援而上,了无损伤……然而“调停骨肉同田叙,假托神仙学子房”,“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他真正感兴趣的仍在读书明志,报效社稷。由于端居读书,而与懒残和尚有了一段因缘。
懒残,法名明瓒。他本不懒也不残,只因他来衡岳寺后,承担全寺劳役过于劳累,常在灶前瞌睡打呼噜,并常收食众僧残羹剩饭,故有“懒残”之称。对此,他并不争辩,人喊则应,无动于衷。他常独自一人于寺侧一个岩洞,栖居休息,读书诵经。后人称那岩洞为“懒残岩”。一日夜间,李泌读书于寺中,忽听懒残岩中传来懒残诵经之声,其音先凄楚而后喜悦,不同凡响。李泌断定他不是个一般和尚,而很可能和自己一样,同为“谪堕之人”。于是午夜恭谒,适逢懒残拨牛粪取芋而啖。懒残初甚不恭,见李泌仍恭敬如前,乃将食剩之半芋与李食之,并对他说:“慎勿多言,分我半片煨芋,领取十年宰相。”李泌后来的经历,果然应了懒残之言。
李泌发迹后,懒残仍在岩洞中栖居。僧众劝他投靠李泌,他漠然置之。一日,衡山刺史前来祭岳,忽遇山洪暴发,一块巨石挡住上山蹬道。县官调来数百民众动它不得,却被懒残用脚蹬走。众人惊呼“神人”。刺史将此事具报朝廷,李泌亦极力推崇,皇帝乃派钦差持御书前往召请,懒残坚意辞召。不久山上虎豹为患,懒残全然无惧,以火棍驱赶虎群。一只白额大虎,用鼻子嗅了嗅他,又用脸部在他脚上亲昵地擦了几下,然后张口将他衔走。此后,衡岳寺周围再无虎豹出没,懒残亦不知所终,只留下懒残岩供后人观瞻玩味。于是,有人为李泌最终出仕而惋惜:“至竟名心抛未得,十年宰相误神仙”;有人认为懒残因李泌而扬名:“不因曾识长源相,哪有虚名落世间”;有人则借此喻志:“懒残煨芋休相诱,邺侯久绝出山心”,“生平不具平章骨,半夜何心问懒残”。今人郭沫若,抗战中来到南岳时,亦借诗抒怀:“犹有邺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
上一篇:煌煌荆楚吟·荆州之旅·当阳·当年三国古战场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豫北之旅·济源·文化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