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中岳之旅·少林寺·禅宗发源此山中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很大的宗派,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自五祖弘忍而分为南北二宗,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即“南能北秀”。中唐以后,南宗成为正统,受朝廷重视,在士大夫和广大群众中有很大影响,《六祖坛经》是其代表作。
“禅”即梵文“禅那”之略,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诸义。即要求“心注一镜”,“系念寂静”,往往和“定”合称“禅定”,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的对象而得到大彻大悟或功德。这是一种思维修习活动,重在修心见性,主张“见性成佛”。
达摩面壁洞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原是天竺(印度)人,乃天竺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南北朝时期,达摩从海路历时三载来到中国,想在佛学迅速发展的中国留下自己的影响。他于大通元年(527)在金陵受到虔诚信佛的梁武帝的接见,但二人佛学思想颇有差异。达摩看到南方暂时无自己立身之地,便渡江北上。传说他渡江不是靠船,而是脚踏一管芦苇,颇有法力。现在少林寺里有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所制“达摩一苇渡江”画像碑,便是这个传说的再现。
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一苇渡江画像碑(明)
达摩在少林寺第一次传播禅宗,他便抛弃了以往来中国传道的佛教徒们所广泛照搬的小乘佛教的繁杂修行办法,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所谓禅定,就是面壁静坐,从而使内心宁静,摒除杂念,通过这种办法达到对佛法的领悟;而一旦有所领悟,便达到了最上乘禅,就是成佛了。达摩言传身教,自己率先面壁静坐在少林寺五乳峰,一坐便是十年(一说九年),大彻大悟。今五乳峰达摩面壁洞便是当年达摩坐禅的地方。此洞深3米,宽3.3米,高3.5米,是自然石质水浸风化而成;洞内正中供有达摩石像一尊。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诗中“面壁十年图破壁”,即用达摩面壁这一典故。
达摩采取这种简便易行的修行方法,传播佛教禅学,迅速为中国佛教徒广泛接受,因而后世尊达摩为初祖。他从天竺带来的一件棉布袈裟,也就作为禅学历代传授法嗣的凭证。五乳峰下小山丘上的初祖庵,便是后人纪念达摩面壁而建,又称“面壁庵”。现存大殿为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历代虽有修葺,但依然保留着宋代建筑风格。殿内石柱雕刻精美异常,东、西、北三壁绘有达摩以下三十六位祖师画像。大殿后面有东西对称的两座小亭,东亭内供达摩父母兄弟塑像,西亭供达摩塑像。达摩面壁石曾存殿中,后移法堂,毁于现代军阀石友三焚寺之火。千佛阁为明代住持福元所建,供达摩像、观音像及二祖惠可像。院中有古柏一株,径围4米有余,高30米,传为六祖慧能所植。慧能逃到南方传法,后从广东归来,手植此柏。
二祖慧可立雪断臂
跟随达摩学法的人很多,慧可是其中之一。慧可,俗名姬光,北魏时虎牢(今河南荥阳)人。据传慧可为向达摩学法,立在门外等候达摩,大雪没到膝盖仍然不动。在得到达摩勉励之后,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以表明自己心志坚定。于是,达摩便立慧可为自己的继承人。从此,慧可就成了禅宗的“二祖”。今少林寺内“立雪亭”,据传即慧可立雪断臂处。
慧可断臂后,到少林寺西南7里外的钵盂峰养伤。后代徒弟在此建庵纪念,因称“二祖庵”;庵内建筑仅存二祖殿。院中四角有四口井,虽近在咫尺,而其味各异,百姓称之为“苦、辣、酸、甜”井。传说这四口井是达摩卓锡(以锡杖扎地)而得,以考验慧可,故称“卓锡井”或“卓锡泉”。慧可初来养伤时,经常在二祖庵附近一块巨石上坐禅,人称“养臂台”,也称“炼魔台”、“觅心台”。明代刘东星《登炼魔台》诗赞云:“岧峣千仞上,盘纡一径开。悬崖卧石壁,传是炼魔台。”达摩来探望他,并为他卓锡得一苦井,慧可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后来达摩又为他卓锡得一辣井,慧可领悟为“不吃辛辣水,怎得辛中心”。达摩第三次卓锡得一酸井,慧可悟为“吃尽酸井水,不为酸俗人”。达摩大喜,最后为慧可再次卓锡,得一甜井,并将自己从天竺带来的棉布袈裟和一具紫檀木钵盂传给慧可。
少林碑刻珍品多
少林寺保存有唐代以来各种碑刻一百八十四通。这些碑刻主要有皇帝赐封、营建重修、告示、佛教宗派世系、经文记录、造像、画像、游人留诗等内容,它们记录着少林寺的历史、佛教的兴衰与寺僧的生活,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同时又是书法艺术的珍品,为少林寺这座古刹增添了浓厚的艺术色彩。
少林寺的碑刻主要集中在山门内通道两边的碑林和慈云堂的碑廊两地。
唐碑中《武则天御制诗书碑》,为王知敬所书。字径2厘米,整齐有力。王为唐代著名书法家,当时张怀瓘就赞扬道:“王知敬书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则是唐代另一位书法家裴漼所书,书法秀劲,但有媚态。
宋碑中《祖源谛本》碑存于初祖庵。上刻达摩坐像,二祖慧可侍立其后。碑文“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如今,诸方赚举”十六字,为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所书,流利艳媚,挥洒自如。《第一山》碑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第一山”三个行书大字,“纵逸飞动,殊有一夫当关之势。”《达摩面壁之庵》碑为蔡卞所书,苍劲古朴,存初祖庵。
元碑中以赵孟頫之《裕公和尚碑》最为著名。此碑刻于元延祐七年(1320)。明代安世凤《墨林快事》评此碑云:“锋颖四射,变化百出,惟恐奇之不外见,固是书之一法,然亦发扬盛矣。其长处遂与北海(李邕)争长,而其弊处遂浸浸乎凝式(杨凝式)、即之(张即之)之靡。”
寺中明碑则以董其昌所书《道公禅师碑铭》为代表。该铭草书,字径3厘米,遒健放逸,柔润优美。
中国塔林之最
塔林在少林寺西1里左右,为历代寺僧墓地。现存自唐至清各式砖石墓塔二百二十九座,散布如林,故称塔林;为中国最大的一处塔林。塔内一般安葬死者骨灰,也有安放死者衣钵的。这里所安葬者,为历代住持与素有声誉的寺僧。塔的高低、大小、级数均按照其人生前之地位而定,而造型则随时代风尚而建,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与雕刻艺术的宝库之一。其中最古者为法玩禅师塔,建于唐贞元七年(791)。另外,日本和尚邵元撰文并书写塔铭的菊庵塔(一名照公和尚塔)建于元至元五年(1339),是我国对外关系史上重要实物材料。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曾题诗云:“邵元撰写照公塔,仿佛唐僧留印年;花落花开沤起灭,何缘哀痛着陈言?”
天下第一砖塔
在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有一座砖砌佛塔,习称嵩岳寺塔。该塔创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堪称天下第一。
这座佛塔共十五层,总高度达40多米。其平面为十二角形。塔身下半部分是平坦的壁体,上设迭涩檐一层;上半部分各角均加倚柱一根,柱顶建火焰宝珠与覆莲,柱底是平台与覆莲柱础。整个塔身有迭涩檐十五层,外形呈现出轻快秀丽的抛物线造型。塔身四面开口,可从塔心直达顶部。
这座古塔设计精妙,施工技术高超。尽管塔身是由黄泥青砖垒砌而成,但历经一千四百余年风风雨雨,迄今仍巍然屹立于群山之中,成为中岳嵩山的一大标志。
上一篇:煌煌荆楚吟·武汉之旅·鹦鹉洲·祢衡和鹦鹉洲
下一篇:眷眷中州情·豫北之旅·安阳·考古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