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合肥之旅·琅琊山·蔚然深秀醉翁情长
琅琊山古称摩陀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处。它何以易名琅琊,历来说法不一。一说因东晋琅琊王司马睿曾寓居于此而名;一说为西晋镇东大将军琅琊王司马伷率兵出涂灭吴,吴主孙皓“诣伷请降”献玺于此之故;另有《琅琊山汇考》“人以其有似于山东东海之琅琊山,故亦名为琅琊”等说。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其名篇《醉翁亭记》中记述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琅琊山历来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险峻秀丽,山峰耸然特立,幽谷窈然深藏,九洞十一泉处处引人入胜,正是“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故而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琅琊山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据史书记载,琅琊名胜是唐大历年间刺史李幼卿开始开发的。他在南山“凿石引泉,酾其流以为溪”,这就是琅琊溪;又在溪岸与山僧法琛建造“宝应寺”,这就是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琅琊寺。其后,唐宋著名文士相继出守滁州,进一步开发山川名胜,尤其是宋代欧阳修谪知滁州,修建了醉翁亭、丰乐亭,且写下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正是文以山丽、山以文传,而使琅琊山声名日隆,游人不绝。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的古迹之一,宋代欧阳修的名作《醉翁亭记》所记的就是这个亭子。它飞檐如翼临于山泉之上,“作亭者谁?山之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太守”即欧阳修自称。
宋仁宗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在朝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朝政,他经常直言抨击奸佞之臣,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遭受诬陷,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被贬谪滁州。欧阳修到滁州后每想起自己的冤案便忿忿不平,只得寄情山水。每当公事闲暇之际,欧阳修便上山和智仙和尚饮酒、纵谈。为方便欧阳修游乐,智仙特在途中山道旁建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作《醉翁亭记》记述,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由此得名。此后他常在此饮酒、办公,所以后人说他“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安徽滁州醉翁亭
传说醉翁亭落成之日,智仙和尚即请欧阳修作记。欧阳修当天下午就挥笔成章,并连夜抄出六份,命人于翌日晨分别贴于六个城门之上,请百姓润色修改。第二天,观其文章者甚众,却无人提出修改意见。直到傍晚时分,才有位五十开外的老樵夫来到州厅,对欧阳修说:大人文章甚好,只是开头太啰嗦了。欧阳修听后,随即背诵起自己的文章:“滁州四面皆山,东有乌尤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老樵夫插话说:“毛病就出在这里!什么乌龙山、大丰山、白米山,只要站在琅琊山南天门上,一转身子看到的都是山呀!”欧阳修听罢恍然大悟,改写开头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至明则蔚为大观。可惜后来屡遭破坏,光绪七年(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得以恢复旧观。现亭中仍有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据说,当年欧阳修曾亲自运笔,将《醉翁亭记》书写在石上,请工勒刻。碑成后立于醉翁亭旁,观者、拓者“日众”。滁人见欧阳修刻笔字画偏浅,担心它不能久传,便欲改刻为大字。元祐六年(1091),滁州知州王诏特地拜请在颍州的苏东坡重书,作为欧阳修学生的苏东坡欣然从命,很快写成,刻在石碑正反两面。这即是“欧文苏字”碑,碑高236公分,宽90公分。共四百零一个字,每个字约10公分见方,端庄敦厚、豪气奔放。该碑原立于亭西空地,明天启二年(1622)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建宝宋斋(收藏宋代珍宝)将其庇护。可惜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毁。现为复制品。“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醉翁亭、《醉翁亭记》碑刻虽多次遭劫,却永不会被人遗忘。
酿泉紫微姊妹泉
醉翁亭下有让(酿)泉,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故又称“玻璃泉”。欧阳修《醉翁亭记》写道:“山行六十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进入池中,再汇入山溪。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赞其“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水池3尺见方,池深2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所立“让(酿)泉”二字碑刻。酿泉水甘醇可口,正是“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据说当年欧阳修,每次上琅琊山都要到醉翁亭中休息饮茶。他见老百姓个个都喝酿泉水,自己也舀了一盏一饮而尽,一迭声赞道“甘哉!美哉!”此后,欧阳修把饮茶改为饮泉水,还用酿泉水招待幕僚,称之为“与民同味”,提醒自己和幕僚们关心百姓疾苦。欧阳修品泉水本领令人称奇,据传,有一天,欧阳修照例派侍役去酿泉汲水招待幕僚。侍役回程时跌了一跤,把水全洒了,便到离城较近的半山脚下幽谷泉汲了一罐充作酿泉。欧阳修一喝,只觉味道不对,断定不是酿泉水,找来侍役查问,果真如此。欧阳修得知还有个幽谷泉,亲自前往察看,果见一股清泉从石隙中汩汩流出,立即命人“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这便是滁城西丰山脚下,与酿泉遥相呼应,堪称一对姊妹泉的紫微泉。
雪鸿洞与归云洞
雪鸿洞在琅琊寺藏经楼后半山腰,洞正面有一大大的“佛”字,另有两块石刻,一块上刻“丙子面壁处”。另一块高1丈多,上刻字大如斗的“南无释迦牟尼”七字,相传为宋太祖赵匡胤所书。该洞嶙峋奇险、深奥莫测,流传有许多奇妙故事:据说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追到滁州,曾从雪鸿洞中直走到江苏浦口的猪头山,就此摆脱了项羽追赶。另一个传说也很离奇:朱元璋驻兵滁州时,曾有意屯兵马于雪鸿洞中,攻打金陵时,就从洞内运兵,神不知鬼不觉,打到了南京城。
归云洞在雪鸿洞上面不远处,这里“石罅离立,如斧剸刀截。巨石横门,欹奇如坠。朝雾暮云,迷离缥缈,故名‘归云’。”一向是游人必到之处,洞内还有宋治平年间知州杜符卿的纪游题刻。北宋文学家曾巩曾写诗赞曰:“洞远人言接沧海,洞幽晴始见莓苔。天下颙颙望霖雨,岂知云入此中来。”民间传说归云洞里住着一位收云仙女,每到傍晚时分就开始收云,满山白云都慢慢飞进归云洞。在山的东面则有一个放云洞,洞内住着放云仙子,每当清晨来临时,他就负责把白云放出洞去,烟云便从这里升起来,再弥漫到全山。他们相约:“待得石生春,相亲一洞宿”。可至今山石春意尚淡,二人只好隔山而居,早晚放云收云来滋润春色,寄托情意。欧阳修《琅琊山六题》中有《归云洞》:“洞门常自起烟霞,洞穴傍穿透溪谷。朝看石上片云阴,夜半山前春雨足。”北宋诗人梅尧臣(1002—1060)在其《和永叔琅琊山六咏》中也咏到归云洞:“洞深岂不有神物,朝朝但见云飞还。云收雨歇草树湿,涧下流水空潺潺。”
上一篇:浩浩燕赵歌·天津之旅·黄崖古长城·蓟镇金汤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银川之旅·银川·西夏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