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杭州之旅·灵隐寺·“胜景数西湖第一”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西湖之西。是江南一所著名的古寺,我国佛教十刹之一。该寺从东晋咸和元年(326)创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苏轼咏灵隐“高尝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足见其盛。史料载,灵隐最繁盛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三千余僧众。
猿随峰来《“胜景数西湖第一”》古诗句出处:
宝坊阅千载常新,桂阁喜重开,依旧前台花发,清夜钟闻,东涧流水,南山云起;
胜景数西湖第一,林泉称极美,试看驼岩风高,鹫峰石峙,龙泓月印,猿洞苔斑。
灵隐寺大雄宝殿中的这副对联,是灵隐寺历史的写照。
《灵隐寺志》载:东晋咸和元年(326),天竺高僧慧理云游到此,他惊愕于此地山峦,竟与释迦牟尼修行的灵鹫山如此相似,认定“此天竺灵鹫山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在此建寺,取名“灵隐”。
传说建寺之初,当地百姓说此山是他们世代砍柴之地,外地人不得在此随便建寺。而慧理则坚持此山是从天竺飞来,主权应归他。钱塘县官说,口说无凭,要有实证。于是慧理说:此峰在天竺时,我曾在洞中养黑白二猿,已随峰至此。说完在洞口一呼,果然从洞内跑出两只猿。众人才同意他在此建寺。此洞便称“呼猿洞”。
畜猿是历代灵隐禅师的特殊爱好。《灵隐小志》载,南朝刘宋时期(420—479),灵隐寺中有位智一法师,养一白猿。白猿常去山中觅食,法师长啸一声,白猿立即飞速而归。后人把这位法师称为“猿父”。“时有猿猱扰钟罄”,唐李绅在《灵隐寺》诗中写下自己的发现。清陆次云亦有记载:“顺治己丑(1649年),秋夜,一僧于月下见一白猿立于峰顶,皎如积雪,映雪逾洁。辛卯冬青莲阁下一黑猿戴笠而趋,众皆见而呼之,猿却顾微吟,越溪而去。”
“猿啼一声松子落,无数白云生翠屏”。“冷泉猿啸”曾是钱塘八景之一。据说曾有一只金毛猿猴,平日与长老同起同住,同行同坐,寸步不离。长老清闲时,常坐飞来峰下与它对弈。一日,杭州知府游湖,见其对弈,也上去和猿猴较量。不料连败两局。知府恼羞成怒,命差役追捕此猴。猿猴从此躲进了石洞,只有长老才能把它呼出。
僧俗答问
宋室南渡后,灵隐受到皇室的青睐。乾道八年(1172)正月,宋孝宗游灵隐寺时,赐方丈慧远为“瞎堂禅师”。
有一次,瞎堂陪孝宗游飞来峰,孝宗问:“既是飞来,何不飞去?”瞎堂答:“一动不如一静。”游至天竺寺时,孝宗见观音菩萨手持念珠,问:“人持念珠念观音,求她保佑;观音亦持念珠又念谁?”瞎堂对道:“仍念观音。”孝宗又问其原因,瞎堂风趣地答曰:“求人不如求己。”
另一次,孝宗问:释迦牟尼入山六年,修行成佛,有何秘诀?德光答:陛下忘却自己是皇帝。孝宗对此话大为赞赏,便赐《颂倡》御诗两首。其一云:“大暑流金石,寒风结冻云,梅花香度远,自有一枝春。”
云林禅寺
元明二百余年中,灵隐寺进入不景气时期。清时,又兴盛起来。康熙、乾隆多次临幸,康熙所题的“云林禅寺”匾额,三百年来一直高悬在古寺正门之上。
《云林寺志》载,康熙帝“亲洒宸翰,书‘云林’二字,赐名‘云林寺’”。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游灵隐寺题《驻跸诗》:“灵隐易云林,套章岁月深;名从工部借,诗意考功吟。”据此,则“云林”二字是借杜甫《题柏山大兄弟山居屋壁》诗中“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之典。
《庄谐选录》则载,有一次,康熙到灵隐,寺僧求他亲题一块寺匾。康熙慨然答允,不料御笔一挥,把“靈”字上部的“雨”写得太大了,再写下半截已不相称。一位学士急中生智,在手掌上写了“雲林”二字,佯做磨墨状,把手掌朝向康熙。康熙会意,遂写下“雲林”。从此灵隐寺又称云林寺。
骆宾王落发
民间流传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遁迹灵隐的故事。唐《本事诗·征异》中也载,骆宾王反武则天,兵败逃亡,落发灵隐,诗人宋之问曾与之在灵隐寺相逢——
宋考功(即宋之问)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第二联搜奇覃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眠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思,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山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尤袤《唐诗纪事》、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及胡应麟、吴之嚣、陈熙晋等人写的骆宾王传记中,也都说骆宾王败后落发灵隐。胡应麟且称骆宾王“晚号灵隐山人”。
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这是一座石灰岩侵蚀残留下来的孤峰。山高209米,怪石嶙峋,林木苍郁。飞来峰的得名,源于印度僧人慧理的一句感叹:“此天竺灵鹫山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但民间的传说,则认为此峰原在四川峨嵋山上,后踪迹不定,到处漂移,最后落在了此地。
据说灵隐寺的济颠法师卜知飞来峰将落在附近的一个村庄上,就奔进村庄,劝村民们搬家,但没人相信。眼看时辰要到,济颠法师不得已,背起村里正在拜天地的一位新娘,往外飞跑。此举引起村民公愤,全村男女老幼都追了出来。一直追出十几里地,就听见后面一声巨响,一块飞来的山峰压在了村庄之上。村民们幸免于难。济颠又率众凿五百尊石罗汉镇之。从此,飞来峰便不再飞走。
在飞来峰的巉岩峭壁上,有五代至元代的大小石窟造像三百八十余尊。其中笑容满目、袒腹踞坐的弥勒佛最大,也最生动,是宋代造像的代表作。元代造像数目最多,保存完整。南端青林洞右侧崖岩上的三尊佛像,是五代广顺元年(951)的作品,可算是这里年代最久的石刻造像。
浙江杭州飞来峰石刻
飞来峰南端有一石灰岩溶洞,因洞上植有许多桂树,冬夏常青,故名青林洞。洞内有一块平坦似床的石头,民间传说济颠常在此卧息,故称“济公床”。
玉乳洞因洞顶滴下乳白色的岩水而得名。相传过去为蝙蝠栖身之地,故又称蝙蝠洞。洞前十余步有一岩石,称“翻经石”,传说南朝诗人谢灵运曾在此翻译佛经《涅槃经》。又传三国时道士葛孝先以此洞为室,得道成仙;晋朝葛洪也曾在此洞修炼。宋诗人郭祥正因此写下了“二葛既成仙,犹存炼丹处”的诗句。
“洞口无凡木,阴森夏亦寒;曾知一泓水,会有老龙蟠。”这也是郭祥正的诗句,龙泓洞因此得名。洞口的两组浮雕,其一表现白马驮经的典故;其二是唐三藏玄奘法师取经的故事。洞左的石壁上,有贾似道作摩崖题记。
翠微亭
飞来峰的山腰,有座古木掩映的亭子——翠微亭。亭侧石壁有一摩崖,上书:“绍兴十二年,清凉居士韩世忠因过灵隐,登览形胜,得旧基建新亭,榜名“翠微”,以为游息之所,待好事者。三月五日,男彦直书。”
韩世忠和岳飞同是南宋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在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战争中,韩与夫人梁红玉屡立战功。岳飞被陷害后,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有证据吗?”秦桧支支吾吾:“岳飞给张宪的谋反信,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愤愤不平:“‘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的人心?”后愤然辞去枢密使职,又上书乞归老于西湖。从此,自号“清凉居士”,常头戴青巾,骑驴携酒,纵游西湖,绝不谈兵,也不会客。
一日,韩世忠登飞来峰,因“飞来”二字忆及岳飞,便在半山腰建此亭。《一统志》载:“岳曾有登池州翠微亭诗,故作此亭,以怀岳也。”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云:“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韩世忠因此把这亭命名为翠微亭。
冷泉不冷
飞来峰与灵隐寺之间有一山溪,溪水“粹冷柔滑”,可涤“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因此称冷泉。唐代最先发现冷泉,并为之建造了一亭,名冷泉亭。白居易《冷泉亭记》载:“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山树为幄,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观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冷泉亭原在冷泉池中,后毁于山洪。明万历年间在岸上重建。亭内原有一匾额,“冷泉”二字为白居易手书,“亭”字为苏轼续写。此匾现已不存。另尚有对联:“雷不惊人,在壑原非真霹雳;泉能择物,出山要有热心肠。”
关于飞来峰和冷泉,曾有一场妙趣横生的笔墨论争。先因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一联引起:“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此后,应答者不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泉水澹无心,冷暖惟主人翁自觉;峰峦青未了,去来非佛弟子能言。”(金安清)“泉在山中,自是清流甘冷落;峰高世外,孰从飞去悟来因?”(升泰)“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左宗棠)……
应答者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插曲。
《春在堂随笔》载,一天,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携夫人游灵隐,在冷泉亭小憩,见到亭上的对联,顿发兴致。俞樾先作“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其妻则道:“不如竟作‘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于是相与大笑。数日后,其女返家,谈起冷泉亭觅联之事,女沉思良久,也笑道:“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俞樾惊问“项”字出处,答:“不是项羽将此山拔起,安得飞来?”其时,正在啜茗的俞樾不觉大笑,“不禁襟袖之淋漓也”。
看来,诚如明人林丹山诗歌所云,冷泉之水流入人心,即成热流,不然何以激起如此热烈的兴会?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上一篇:悠悠吴越曲·苏北之旅·狼山·“第一山”
下一篇:悠悠吴越曲·南京之旅·栖霞山·“金陵第一明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