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剑门蜀道之旅·剑门蜀道·三国遗胜
蜀汉据四川,与魏、吴呈三国鼎立之态,但身为汉室后裔的刘备及其丞相诸葛亮始终不忘统一中国。由于蜀汉的首要敌人是曹魏,因此,连接四川与中原的金牛道就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道。诸葛亮“六出岐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沿此道进兵。因此,剑门蜀道沿线的以蜀汉为主的三国遗迹极为丰富。
葭萌关与古城昭化
葭萌是四川最早建立的一个县城,已有二千余年历史。《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昔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为仇,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从子午道伐蜀,蜀自葭萌御之,败溃。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秦遂伐蜀,因取苴与巴焉。”秦于公元前316年灭掉蜀、苴、巴三国之后,将苴侯都邑置为葭萌县。刘备于219年称汉中王后,改葭萌县为汉寿县。西晋置晋寿县。972年,始称昭化县。昭化是川北战略要地、著名古战场。《三国演义》中为人们熟悉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老将黄忠、严颜勇退曹兵、姜维兵败牛头山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昭化古城为明代重建。青石铺砌的街道宽约四米,两旁分布着许多古式建筑,三座城门(“迎风”、“登龙”、“拱极”)保存完好。西门外百米处有蜀国丞相费祎之墓;城北4公里处有蜀将关羽义子关索之妻鲍三娘之墓;城东1公里处有古要津“桔柏渡”。此外,还有“剑门锁钥”——天雄关,又称葭萌关,位于城西7公里的牛头山半山腰。
姜维城·姜公祠·姜维墓
姜维后期的命运与剑门关紧密相关。刘禅在成都降魏,姜维仍怀有复兴蜀汉的大志。姜维帐下对刘禅投降怨恨之极,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悲鸣之声传至数里之外。姜维假降后,挑起钟会、邓艾二士之争,失败后被魏军剖开肚腹,只见其胆大如斗,心脏热血沸腾。还有一个传说,言及姜维归蜀之后,曹魏把姜母“请”至洛阳,逼其写信并寄中药“当归”给姜维。极为孝顺的姜维思虑再三,复信并附寄“远志”给老母:“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蜀人缅怀忠心事汉的姜维,在剑门关姜维扎营的营盘嘴(后人称姜维城)下建了姜公祠,又名姜维庙。其中一副楹联就隐含了这两个故事。联云:“雄关高阁壮英风,捧出丹心,披开大胆;剩水残山余落日,空怀远志,虚负当归。”庙中塑有姜维石像。
姜维死在成都,因此,据推测此地的姜维墓可能是衣冠冢。墓在剑门关门口,姜维犹如生前一般拱卫剑门。土冢前立有一碑,碑上有“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字样以及一副对联:“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剑阁永昭千代英灵”。清代著名才子李调元曾来此“觅断碑”,追怀英魂,吟道:(姜维)“百战自能撑巨敌,三分谁使堕巫师”、“砍石投戈定何处,荒山绝涧水澌澌”。
姜维城是可攻可守的要塞。清左斅《登姜维城》诗云:“大剑山高接太清,峭岩攀到上头平,当年后主已忘国,此地姜维尚守城。”盛赞姜维的忠心。而陆游站在此处回望剑阁诸峰,感慨万千,深为姜维惋惜:“自昔英雄有屈伸,危机变化亦逡巡。阴平穷寇非难御,如此江山坐付人”。
古江油关
三国末期,魏将邓艾率精兵三千,绕过剑门关,偷渡阴平,直取川西北的咽喉——江油关。蜀汉的守将马邈开城降敌。其妻李氏劝阻无效,愤而投河殉国。邓艾深受震撼,便赐礼厚葬,立祠树碑,叹曰:“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蜀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如江油李氏贤”。
古江油关位于平武县南坝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在此设江油戍,又称江油关,重点据守。宋代,人们在南坝场口立了一块巨碑,上刻:“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夫人故里”。路人背夫常驻足瞻仰,但当读到“马邈忠”字样时就情不自禁地用拐杵戳碑上的“忠”字,以致于现在碑上的“忠”字已模糊难辨了。
小镇附近有“玉虚三泉”:叮噹泉、冷水泉、马刨泉。俗谚称:“人生虽到江油关,未睹三泉也枉然。”传为当年邓艾偷渡阴平后为寻水源独骑下山时,马蹄意外所刨出。
桓侯祠
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三国时代蜀汉名将张飞长期驻扎在阆中。据《三国志》记载,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欲兴兵讨吴,命张飞率军在重庆会师。性情暴躁的张飞在出师之前被部将张达、范疆杀害。传说其首级被二人抛入江中,在云阳被渔翁捞起。故有“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刘备追谥张飞为桓侯。追慕张飞忠勇的阆中人建庙立阙祭祀张飞。庙后的张飞墓时隔一千七百多年,尚有砖砌垣墙的石基遗迹,封土高达6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在其《桓侯庙记》文中云:“张侯之冢,近千年庙祀不废。”这足见张飞英名流芳。清朝在嘉庆年间,批准张飞庙祀列为国家春秋祀典。
现存的张飞庙是明、清两代重建的建筑群,有大门、敌万楼、大殿、后殿、张飞墓,占地五千平方米,主要文物有武则天时代的铜钟、著名画家张善子的两幅石刻、丈八蛇矛等。张飞墓左侧石门柱上的一幅清代楹联,颇能引人深思。联曰:“杜木郁葱茏,笑遗臭曹瞒,邺下几曾留疑冢;名园饶花竹,俨瓣香召伯,巴人犹自咏甘棠。”
刘备与富乐山
与子云亭所在的西山相对,便是东山。汉代仙人李意期曾在东山上的如意观修炼。史载,汉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蜀,益州牧刘璋在此山迎候。刘备望见富庶的西蜀,饮酒甚欢,叹曰:“富哉,今日之乐乎!”(见《方舆胜览》)东山从此改名为富乐山。
历代文人雅士多喜游览溪壑清幽、竹修林茂的富乐山,推之为绵州第一名山。宋陆游、清李调元等都有吟诵之作。明代吏部郎官高弟有感而吟:“君不见乎富乐山,汉皇曾驻山之间,自矜奇算得西土,气吞吴魏羞偏安。”
山上富乐寺素有“川西北书法艺术宝库”之誉,该寺遗存了大量的碑碣、岩刻、诗词、造像等。相传刘备曾在其后的桃源洞中避暑。近年,绵阳为纪念曾作过豫州牧的刘备与刘璋“酒酣握手登高丘”这段佳话而兴建了豫州园。
平阳府君阙
三国蜀汉平阳亭侯李福的墓阙(通常称平阳府君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二十余处汉阙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阙有正阙、副阙,皆用巨石、板石堆砌而成。其上云彩、奇禽、怪兽、人物等雕像形神兼备,其中以羽人戏马图和车马出行图最为珍贵。
据《三国志·蜀志》记载,李福是梓潼县人,曾在刘备朝中任成都令。刘禅治蜀时,他官至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后随大将军蒋琬出征汉中,战死。时人称赞他“精识果锐,敏于从政”,有萧何之才,可惜早逝。
蒋琬墓·营盘嘴
蒋琬,字公琰,湖南人,初随刘备入蜀,后成为诸葛亮之得力助手。后以大将军衔辅佐刘禅,统兵御魏。死后葬于涪城(今绵阳)西山凤凰嘴。蒋琬墓为八角形复缽式建筑,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墓前有一通高2米的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近年重修了蒋恭侯祠,张爱萍将军题写了匾额。神道碑上刻有蒋琬的生平业绩。建碑之人乃蒋的同乡、清绵州知州李象。碑上诗曰:“语到仙云齿亦香,蒋侯祠墓并流芳。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一代名臣留片壤,千秋知己属同乡。零陵公辅长沙守,南国文光信有光。”营盘嘴,与蒋琬墓前的凤凰嘴并峙,远眺若龙凤呈祥。《三国志·蜀志》云,延熙“五年(242)春正月,监军姜维督编军,自汉中还屯涪县(今绵阳)”。姜维当年屯兵之处,就叫营盘嘴。邓艾偷渡阴平道,攻打绵阳之时,驻扎在此的蜀卫将军诸葛瞻父子率军抗敌,战死疆场。《富乐山碑》曰:“西绝涪水,有山曰柏下,诸葛公墓垒在焉。”现建有镇涪亭以纪念姜维和诸葛瞻。
落凤坡·庞统祠墓
“天传龙凤今何在,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德阳落凤坡庞统祠的一副对联,联语表达了对这位一代英才的痛惜之情。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投奔刘备后,官至军师中郎将,为刘备挥师入蜀出了不少出奇制胜的良策,与诸葛亮齐名,当时有“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建安十九年(224),刘备与刘璋僵持于成都门户雒城一年之久。进军途中,庞统座骑惊蹶,刘备以自己所骑白马相换。七月初七,庞统领兵行至鹿头山鹿头关(今四川德阳县罗江镇白马关的川陕公路旁),中敌埋伏。敌兵以为骑白马者是刘备,乱箭齐发,庞统身亡,时年三十六岁。刘备痛惜万分,厚葬于关上,建祠祭祀,因其号而取名“落凤坡”。后人将二人换马的地方改名换马沟,分别改鹿头山和鹿头关为白马山、白马关。
庞统祠始建于三国时期,清时重修,有二重大殿。正门侧门刻联“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正殿背后壁上刻晋代陈寿《庞统传》,两侧有白马亭和胭脂亭,后殿塑庞统像,殿名栖凤。祠院天井有两株古柏,传为张飞亲手栽种。殿门西侧石柱上还有一联“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身”。游人至此,呤诵斯联,皆感慨不已。每年正月二十七,为庞统生日,当地人为他点烛祝寿,此俗沿至今日。
上一篇: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孔庙·万世师表千古奉祀
下一篇:浩浩燕赵歌·保定之旅·古莲花池·三湘七泽会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