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赣东之旅·景德镇·中国陶瓷文化精英
景德镇瓷以其历史悠久、民族艺术特色浓郁、技艺精湛而著称于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景德镇瓷工用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陶瓷工艺和各种精品。
祭红与龙凤瓷床
霁红,又称祭红、醉红、鲜红,源于元而盛于明,是彩釉瓷器之珍贵品种之一,被誉为人造宝石。这种釉色泽鲜艳、红亮,特别令人珍爱。其制作工艺十分繁难,传统的制法可谓不惜工本——配料中不仅有珍珠、玛瑙、玉石,还掺入黄金,故价格之高,令人惊叹。在制作过程中,同一配方,由于温度、时间或其他因素的差异,会出现红、黑、灰多种颜色,其深浅、明暗、粗细等质地亦各有不同。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产生了许多带神秘意味的传说。有的说一老艺人技术特高,仅有一女,相依为命,二人烧瓷为生。皇帝要特好佳瓷,老艺人不能满足其奢欲,被捕下狱。其女为了救父,用自己青春的血液渗入釉料中,烧制出从未见过的深红色亮瓷,救出了父亲,而女儿却因失血过多而死。后人为纪念这位女子,便将此瓷命名为“祭红”。另有一说,认为祭红是因多作祭祀礼器而被命名的。
确实,精美绝伦的瓷器制作,耗去了许多艺人的心血,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由此产生了许多类似的传说。如“龙凤瓷床”,说是有一年皇上要景德镇烧一张雕龙画凤、冬暖夏凉的“龙凤瓷床”,限期一年,如造不出来就杀掉窑上的人。于是景德镇家家都烧,但都烧坏了,过了十个月,一张也没烧出来。领差监工催得很凶,处处要酒肉招待,送金送银。有一位技艺特绝的老师父,他烧的瓷花有芳香,瓷鸟会飞会叫,因此人们纷纷求他来烧。老师父为此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日渐消瘦下去。他的女儿见了,非常心疼父亲,就守在他身边帮他干活,一连几天没睡,守在窑边,实在挺不住了,打了一个盹,做了一个梦:一个白发老人对她说:要想烧好龙凤瓷床,要用少女的生命祭窑,你愿意吗?她想,为了大家不遭屠杀,自己牺牲也值得。于是就跳进了正在烧制龙凤瓷床的大窑,顿时火烧得更旺了,龙凤瓷床也烧成了。后来,景德镇每家的窑门上塑了她的画像,尊她为神,祭祀香火不断。
现代名瓷
在景德镇博物馆中,不但展览了景德镇的历代著名瓷器的代表作品,而且还有许多现代新创作的瓷器珍品。
青花瓷是景德镇的特产,釉质白中泛青,古朴雅致。“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的代表产品,这种梧桐画面,起于前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传说它的画面是根据王勃《膝王阁诗》和“江西八景”章江门组合而成,从中可见“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诗意,又以“梧桐引得凤凰来”诗句中的梧桐命名。整个画面通过巧妙安排,将江南幽雅的园林风光作了理想的描绘,远山、远水与水上小舟,石桥行人,花鸟树丛,楼台亭阁,使人产生“白波青峰非人间”的幻觉。画面边缘饰以织锦图案,又以吊珠装饰其间,衬以象征吉祥如意的“八宝”形象,十分玲珑可爱。1984年景德镇以传统工艺生产的一套“四十五头青花梧桐西餐具”,参加了莱比锡、布尔诺和波茨坦等三个国际博览会,以其高雅的东方古典风格和精美的质地,连获三枚金质奖章。
景德镇特有的“薄胎瓷”,其薄如纸,色白透明,轻巧秀丽,在日光下,如浮云闪光,晶莹透亮。“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这古诗的形容并不过分。名贵的薄胎瓷成型难度极大,对泥釉要求极高,且工艺复杂,一件成坯,要经过上百次的精修,最后修成一毫米左右像蛋壳那样的薄坯胎,稍一不慎,即前功尽弃,正是“争胜负于一丝一毫之间,决成败于一刀一息之上”。成型之后,要在这薄如蝉翼的瓷胎上加工彩绘,须全神贯注,轻轻下笔,落笔处要一气呵成。这种彩绘瓷画,两面可见,如彩云追月,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山水花鸟,如在雾中,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发展传统工艺,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
泪滴玲珑瓷
景德镇有一种传统名瓷——“青花玲珑瓷”,创始于明代,发扬了青花瓷的特长,又溶入了雕缕艺术的妙法,使瓷器有明有暗,精巧玲珑,人称“米通”。这是我国最早进入欧洲市场的瓷器之一,虽售价较高,仍供不应求。1981年和1984年它两次获得全国金奖,1986年3月又获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
玲珑瓷的来历不凡,据说事出偶然。明代景德镇的御窑中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父母双亡,十二、三岁即去御窑当童工,学得了一手好手艺。男的叫宁龙,是做坯专家;女的叫巧姑,是画坯能手。窑上有个副总监工郝老二,见巧姑长得美貌,就想娶她为妾,被拒绝。巧姑于是很快和宁龙完婚。郝老二十分恼火,带人抓走宁龙,说皇上要一千八百套青龙饭具,限他在一个月内做好,“不然小心脑袋”。郝老二明知不可能做好,故意以此来置宁龙于死地。为了和巧姑团圆,宁龙不顾天寒地冻,日夜苦干,终于按时将一千八百套饭具的瓷坯做好。但郝老二不但不放宁龙,反而用毒药将他毒死。巧姑前来哭丧,郝老二又来逼婚,未达目的便将她关在工房中画坯。巧姑看着宁龙做好的瓷坯,泪水一滴滴洒落在瓷坯上。花了七七四十九天,她边哭边画,件件瓷坯都滴满了她的泪水。她怕郝老二又来加害于自己,放起大火,将工棚和郝老二家全烧光了。人们看到火中飞出小鸟,叫着“宁龙,宁龙”,围火飞绕三圈,凌空而去。火灭后,在废墟中挖出了许多青瓷饭碗,那是宁龙和巧姑的作品,被大火烧成了。稀奇的是,这些瓷器上都有一个个的圆眼,透明闪亮,原来那是巧姑的热泪点化而成,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瓷器叫“宁龙瓷”,因为它玲珑剔透,所以又叫它“玲珑瓷”。
瓷板画与巨型壁画
景德镇的瓷板画非常有名,它将中国绘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传说康熙年间景德镇有个瓷板画家汪大亭,善画猛虎,他常常进入深山观虎,并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姿。”有一次猎户在景德镇南山之中捕得一只千斤母虎,肚里还有一活的虎仔。后虎仔被一窑主收养,养大后,放虎归山,咬伤人畜,人们痛苦不堪。汪大宁想到虎仔听娘话,于是照虎仔母亲的样子画了一只发怒的母虎,烧成瓷板,放在市内,虎仔一见,望而生畏,回头就跑,再不敢咬伤人畜了。窑主闻讯也请他画了一只母虎看家,但虎仔却并不害怕,反而把他吃了。原来汪大宁画的不是虎仔的母亲,所以就使恶人有了恶报,也为大伙儿解了气。后来汪大宁又画了母虎招唤小虎的画,活捉了虎仔。于是人们叫他“汪老虎”,瓷板虎也就成了景德镇的传统名产。
瓷板画在现代有很大的发展,如今可拼成巨大的壁画,表现非常丰富的内容。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新干线大厅里,装嵌了一幅大型陶瓷壁画——“上野四季繁荣图”,这幅画即是由著名中国画家王学仲设计、绘画,而由景德镇艺术瓷厂制作而成的。此画由一千一百三十块彩釉瓷砖组合而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上野公园的四时景色——蝶舞樱花、鲤戏碧荷、北雁红叶、熊猫云竹,色彩纷呈。壁画远景的中心则依稀再现了一世纪之前上野驿站的旧貌。画中有不少中西建筑风格相融合的楼台亭阁和一百多个中日装束的人物,姿态各异,风度翩翩。最上首是两座雄伟秀丽的高山,两峰相依,山脉相连,象征着中日两国的友谊万古长青。这幅陶瓷壁画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报纸和电视台作了报导,《读卖新闻》评论说:如此质地优良的壁画,不愧是驰名世界的瓷都的艺术佳作。
鬼斧神工话瓷雕
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善于用瓷泥进行雕刻,然后涂釉烧制成晶莹夺目的艺术珍品。瓷雕有圆雕、浮雕、捏雕、缕雕等许多品种,无论人物或花鸟走兽,大都栩栩如生。
早在隋代,景德镇即已为隋炀帝的显仁宫制造了狮像大兽两座。唐代的雕瓷工艺亦已普及到日用陶器的装饰,宋时的刻花、雕花、印花、剔花成为日用器物的主要装饰手段。近代李裕元以“反瓷雕”著称于世。反瓷雕是不上釉的瓷雕,质感丰富,别有意趣。
景德镇的神雕手层出不穷。民国年间有个曾生,据说可以把一团瓷土放在袖子里捏,一会儿功夫,雕塑成品就出来了,雕啥像啥。他雕的蟋蟀翅膀之薄可以透过它看见背脊上的纹路,他雕的“天女散花”,不但天女美丽动人,而且散出的千姿百态花一千多朵,让人仿佛能闻到花的香味。所以大家尊称他为“神雕”。
虽然曾生技艺高超,但生活仍然很苦,患有咳嗽的毛病。县长经常来叫他雕像。有一次他要曾生为他雕一座肖像,曾生在肖像上突出了他的猪头、猪拱嘴和支牙虽然神情毕肖,但却惹怒了县长,举起文明棍就去砸这个瓷像,却怎么也砸不碎。他手下人举起木棍帮着打,谁知他们打的县长瓷像纹丝不动,县长大人本人身上却大痛不止,连喊“别打,别打”,狼狈逃去,口中还直叫“神雕”。
八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制成了一套大型水浒人物瓷雕《一百零八将》,其规模之宏大,色彩之鲜丽,表情之神妙,都令人叹为观止。人物高20英寸,一百零八人或坐或立,或忧或喜,神态各异,富于个性。这一巨作,表现了景德镇瓷雕的高度艺术水平。
上一篇:萧萧大漠风·敦煌之旅·莫高窟·中国石窟之最
下一篇:浩浩燕赵歌·石家庄之旅·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