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赵歌·石家庄之旅·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
正定城地处滹沱河北岸,北距石家庄市区15公里。今日它虽然成为石家庄市辖的卫星城,但在历史上却是河北中南部著名的古城。自北齐高洋将常山郡、真定县治所迁至今正定镇以来,历经一千四百余年,一直是府、郡、州、县所在地,辽金时期曾两次建为国都。
正定城东连河北沃原,西扼井陉古道,北通京师,南临滹沱古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古城附近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给正定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古迹和风格独特的名胜古刹,历有“三山不见”、“九水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楼”之说。现存的隆兴寺、广惠寺华塔、天宁寺凌霄塔、开元寺钟楼等均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城内的临济寺是佛教临济宗的发祥地,隋龙藏寺碑闻名中外,还有文庙大成殿、风动碑等省文物保护单位七处。
近年,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正定城内兴建了“荣国府”、“宁荣街”仿古建筑群。并先后兴建了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影视探秘宫等寓文化教育于游乐的游览场所,初步形成了一个历史名胜与游乐场所相结合的旅游城。
杰阁崚嶒耸碧霄
正定城内原有一处天宁寺(今废),寺内的凌霄塔至今巍然耸立。凌霄塔,原名慧光塔,因是砖木结构,俗称木塔。塔高59.4米(旧称十八丈),居正定四塔(其他三塔为:须弥塔、华塔、澄灵塔)之首,高耸霄汉,故名凌霄塔。
凌霄塔始建于唐代宗年间。塔分九级,平面呈八角形,内有阶梯可盘旋登顶观景。今已整修一新。
关于凌霄塔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历史缘由。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反叛,很快便占据了真定(即正定),由部将张志忠在此镇守。后来安史(思明)兵败,叛乱基本平息,但张志忠仍据守真定顽抗,成为唐朝的心腹之患,新即位的唐代宗李豫欲御驾亲征。
出征前李豫到长安兴教寺祈佛保佑,心中默念:“铲除逆贼,血染真定”。此时,佛殿中忽然出现一位长者,对李豫说道:“慈悲为人本,恩泽延三镇。慧眼识真经,光照沭天恩。”说毕,隐身而去。李豫心中纳闷,回到宫中抄录好老者说的四句话,问遍朝中大臣,均不解其意。一日,七岁皇子李适见桌上放着此四句诗,横着顺口便念:“慈恩慧光”,李豫恍然大悟,原来佛祖让我到慈恩寺找慧光法师。慧光,原姓张,名一平,本是真定富户,当年因怒杀调戏其妻的真定胡知县,逃到长安,遁入空门,后在慈恩寺当了法师。
李豫到慈恩寺找到慧光,请他亲赴真定劝降张志忠归顺大唐。慧光领旨星夜赶到真定,张志忠得报有位老和尚前来劝降,怒气冲天,遂升堂责问来使。慧光来到大堂,张志忠惊呆了,来使原来是逃离家乡多年的父亲,父子相认,抱头痛哭,各自诉说了分离后的遭遇。张志忠自父亲走后,母亲含恨自尽,便改名换姓投奔安军。慧光申明大义,张志忠归顺了大唐,朝廷赐名李宝臣,并封成德军节度使,仍镇守真定。
李豫念慧光法师之功,批准慧光返乡在正定城内建寺。因慧光功高德重,使天下安宁,新建的寺院赐名“天宁寺”。慧光圆寂之后,寺内建塔,取名慧光塔。慧光塔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建筑物,远望宝塔直插云霄,天长日久,后人便称云霄塔。清顺治年间名士沈荃曾登云霄塔顶,极目四望,感慨满怀,写下了《登正定天宁寺》诗:
《九楼四塔八大寺》古诗句出处:杰阁崚嶒耸碧霄,天边花雨尽飘摇。千年龙象凌空矗,大陆云山入望遥。金殿馨灯停御跸,穹碑文字识鼎朝。凭栏不尽登临意,萧瑟天风下泬寥。
远像花山近是塔
华塔,又名多宝塔,坐落于正定城内民生街东侧原广惠寺内(寺已废)。该塔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金大定年间重修,现存塔身为金代遗物。
传说唐代广惠寺有个名叫慧智的小和尚,无心诵经礼佛,酷爱捏泥人及一些动物,天长日久炼了一手捏泥人绝技。有一天,慧智闲来无事,信步来到城南滹沱河边散步,忽然间滚滚东流的河面上呈现出一座秀丽的宝塔,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楼”。慧智格外惊喜,急忙用河泥照眼前宝塔的样式捏了一个泥塔。回到寺里,他便把泥塔放在床前,一有空就捏个小动物或花朵贴在塔上,久而久之,塔上贴满了各种小动物。慧智圆寂后,众僧为纪念他就按泥塔原形建了座高40.9米(十三丈五尺)的砖塔。塔身镶着砖雕或泥塑的大小不等的狮、象、马、蛙等动物及各种佛像、人物和花草,远望好像一座花山,故名花塔。花与华同音,古时同义,演变成华塔。唐德宗北巡曾驻跸真定,看到该塔五颜六色的动物和佛像,顺口说道:“这塔上还有这么多的宝贝呀!”故后人又称“多宝塔”。
华塔造型奇特,结构富于变化,砖雕和泥塑艺术与塔融为一体,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华塔虽已破损,但唐风犹存,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建筑的重要实物。
临济祖庭话“棒喝”
临济寺是佛教禅宗的一支派——临济宗的祖庭。临济寺原在正定城外临济村,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 。东魏孝静帝元善笃信佛教,那时正定又是东魏重镇,即下诏在正定兴建寺院,并敕名“临济寺”,又从广东诏关南华寺请来义宝法师任住持。
义宝法师从名山大寺来到这村镇小寺,心中闷闷不乐,也不求有所发展,故香火日渐冷落。唐贞观二年(628)义玄法师任寺住持,决心振兴寺院。义玄先到五台山学艺,回寺后创立了“棒喝”之法,即招收弟子之时,派寺内和尚持棒藏于门后,待来者入门,突然大喝一声,紧接当头一棒,以试其胆识及反应是否敏捷。反应快及无惧色者,方可收为弟子,反之则拒于山门之外。义玄一面用棒喝之法广收弟子,一面整顿寺规,临济寺名声大振。寺中和尚个个思维敏捷,武艺高强。
据传,安史之乱叛军曾围攻真定,义玄率众僧与城内官兵夹击安军,给真定城解了围。太守颜皋卿奏明唐皇,封义玄为护国法师。后来义玄又到江西黄蘖山受法于希运禅师,得悟后回寺创立了临济宗。唐咸通年间太尉墨君和舍城内宅院为寺,临济寺迁入城内民生街现址。义玄法师圆寂后,众僧在寺内建法师衣钵塔,取名“澄灵”,意即“灵魂清澄”。远望塔身青幽,故俗称“青塔”。
澄灵塔有九级,高30.47米,全为青砖所砌。平面呈八角形,下有莲座,四面有砖雕的门窗和圆柱,各角悬挂风铎。顶部为仰莲复钵塔刹,整体造型玲珑秀丽。澄灵塔现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清初,由于连年争战,临济寺年久失修,寺院一度破损不堪。著名诗人王士祯游览临济寺后,留有《正定题临济废寺》叹道:“野鹘巢危塔,行蝎上断碎。”
五十年代后,有关部门曾多次拨款修葺,今已面貌一新。临济宗十二世纪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发展很快,僧徒众多。近些年日本佛界临济黄蘖协会友好访华团,先后多次赴正定临济寺祭塔拜祖。
开元寺内有神钟
东魏兴和二年(540)除在正定城外建临济寺外,又在城内兴建了净观寺,隋更名解慧寺,唐又改名开元寺。寺内大殿已毁,现存钟楼和砖塔(须弥塔)各一座。钟楼为唐代所建,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楼阁式,青瓦歇山顶,通高14米,砖木结构。钟楼形制古朴庄重,构筑精巧,展现出唐代建筑风格,是河北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一例。
钟楼内悬挂着古钟一口。钟高2.9米,钟径1.56米,外型古朴庄重,声音宏亮。关于古钟之来历,当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次天降大雨,滹沱河泛滥成灾,当洪水退后,河滩上发现了一口大钟淤在泥中。知府命人抬到了开元寺,请和尚撞钟。不料钟声嘶哑,知府感到十分扫兴。于是贴出告示,谁能敲响此钟,赏银百两。数年过去了,也没人敢来试钟。一天有位菜农赶着毛驴车进城卖菜,途中有一白发老太婆搭他的车进城。当毛驴车走到开元寺门口,老太婆要进寺看看,并对莱农说:“你若等不及,就进寺撞一下那口大钟,我听见钟声就会出来。”三个时辰过去了,仍不见老太婆出来,菜农心里着急,便闯进寺中抡起铁棍照大钟敲去,只听得钟声灌耳,格外宏亮,震得树叶落地,百鸟盘飞,全城轰动。
后来人们才知,那位老太婆是太行山里人,她们的小山庄紧临滹沱河,经常遭受洪灾。老太婆的丈夫是位铁匠,老两口省吃俭用把多年积蓄的钱买铁购铜铸了两口大钟,分别悬挂在河两岸,每遇河水上涨,铁匠和妻子分别到南北两岸为村民敲钟报警。老铁匠敲的那口钟村民称“公公钟”,老太婆敲的那口钟为“婆婆钟”。一日忽降暴雨,老铁匠急忙到河对岸去敲钟时,河堤溃决,老铁匠被洪水卷去。老太婆跳入河中,欲搭救丈夫,并仍高喊着:“老汉——敲钟!老汉——敲钟!……”两位老人消失在滚滚的洪流之中,那口婆婆钟也被冲走了。开元寺钟楼里的那口大钟即是婆婆钟,大钟见到主人,又恢复了往日宏亮的声响,而其声好像是在呼喊着:“老汉——敲钟!”因此,正定人把开元寺大钟视为神钟。
上一篇:煌煌荆楚吟·赣东之旅·景德镇·中国陶瓷文化精英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拉萨之旅·大小昭寺·二昭同峻工唐蕃结良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