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拉萨之旅·大小昭寺·二昭同峻工唐蕃结良缘
拉萨大昭寺、小昭寺相距约1公里。两寺同时建成,均为佛寺,所供之佛像还曾互相对调过。
汉藏合璧
大召寺在拉萨市的八角街,坐东朝西,占地约2.5万平方米,有佛殿、经堂、原西藏噶厦政府机构等。主殿居中,厅堂环绕。八条街以寺院为中心向八方射去,显得错落有致,协调统一。
寺院建筑风格为汉藏合璧,浑然一体。主殿为内院式,采用了汉族的梁架、斗拱、藻井、飞檐等古典建筑形式。一、二层的梁柱间、门框上,饰满了飞天、走兽、珍禽、花草等浮雕和彩绘。殿顶是具有藏族特色的鎏金铁皮殿顶,人们习惯称为“金顶”。金顶外观为重檐歇山式,颇似内地宫殿;殿顶则饰以宝瓶和法轮。檐角吊挂的悬铎下,是一块块小巧的藏文经板;柱头檐部的装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呈典型的藏族风格。内廊一、二层初檐和重檐之间,饰有一排排木雕伏兽和一百零八尊人面狮身像,又具西域特色。主殿内供奉着当年文成公主带进西藏的释迦牟尼佛像;两侧厢殿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赤尊公主造像;殿堂、廊道的内壁遍绘佛典中的掌故和传说,西藏重要寺院和宫殿,以及“文成公主进藏”、“修建大昭寺”等历史事件的壁画。寺内还保存着自七世纪以来的各种典籍、档案、乐器,及唐丝织佛像、元大银灯、明珍珠佛衣和金灯等珍贵文物。
西藏拉萨大召寺内文成公主像
史载,寺院始建于647年、松赞干布迎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后经元、明、清历代修整拓建,形成现在规模。
白羊驮土
藏史记载,大昭寺一带原为沼泽,中央为湖泊,称为“吉雪卧塘”。633年,雅隆河谷部落第三十二世赞普(国王)松赞干布完成统一吐蕃的大业后迁都至此,建立吐蕃王朝。639年,松赞干布迎娶尼婆罗赤尊公主;641年,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当时,松赞干布忙于征战,无暇顾及新都建设,文成公主入藏后,暂住卧塘旁沙地上,所带释迦牟尼佛像也屈居于柳林帷幔中。传说,文成公主经观察天文地貌,认为所居沙地是龙头之门,需建寺庙以镇之。松赞干布同意后,由赤尊公主主持工程。赤尊公主择沙地东南兴建寺基,不想白天建好后,晚上却纷纷倒塌。文成公主又运用阴阳五行方法细加观察,发现吐蕃地形如一仰卧的罗刹女,不利国运,应填土以塞其血路,建庙以镇其心脏,并提出用白山羊背土填湖。于是,工程重新开始,白山羊成群结队,往来运土。648年,寺庙终于建成。
现大昭寺东南角有石雕大自在天王一尊,西南角上有石雕大鹏鸟,西面有石塔,北面有石狮,各从不同方向朝外看,确实体现了“驱除地煞”的意味。在主殿一侧有扇小门,门内有眼深井,是当年大昭寺填湖而建的证明。据说井底便是原湖底。当年填湖填到只剩这一井之地,就怎么也填不住了。于是,只得叠木筑井,在井上建寺。
大昭寺既有浓郁的藏族韵味,又融进大量汉族建筑技艺精萃和西域风格,显然是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带来的众多能工巧匠的贡献。
相传建造过程中,松赞干布亲自挥斧上梁,惊动九天之神,纷纷前来相助。一天,女仆送饭到此,发现上下全是松赞干布,大吃一惊,赶紧回去告诉赤尊公主。赤尊公主将信将疑,来此一看,不禁惊叫。松赞干布听见一怔,执斧的手一偏,把承檐的人面狮身像的鼻子削去半边。所以,我们所见到的一百零八个人面狮身像都是扁鼻子。
神仙恋情
大昭寺里,有位端庄善良的女神白拉姆。据传她与护宝神赤尊赞相爱。白拉姆的妈妈、护法神班旦拉姆知道后,就残酷地惩罚他俩。她把赤尊赞驱赶到拉萨河南岸奔波日山上,只许在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隔河相望。拉萨的妇女们同情他俩,每年这天,她们都穿上节日盛装,早早涌进大昭寺,在白拉姆神殿顶礼膜拜,祈求幸福。然后,剌嘛抬出白拉姆神像放在木轮车上,沿八角街缓缓行进。行至与奔波日山的赤尊赞庙正相对的夏扎贵族府第门前,喇嘛们就把白拉姆神像抬下来,让她面对拉萨河南岸与恋人相望,然后送回大昭寺。据说,这时白拉姆脸上会显得十分忧愁,一次还落下了相思之泪。
唐柳盟碑
大昭寺前,有一株现已枯萎的高大柳树。枯柳老干虬枝,在阳光下泛着阵阵白光,颇具神秘色彩。传说,此树是当年由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亲手栽种,故称“唐柳”或“公主柳”。也有说,此树是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发落地而生成的,故又称“释迦发”。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一直把它当作藏汉缔亲的历史见证加以精心保护。尽管它在十多年前即枯死,但人们舍不得挖去,并在它旁边又插植几株嫩柳,象征藏汉情谊续写出新的篇章。
“公主柳”前,排立着三通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唐蕃会盟碑”。碑呈扁柱形,上有顶盖,高342公分,宽82公分,厚35公分。立于唐朝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即823年2月14日,为纪念唐朝和吐蕃最后一次会盟而立。因唐文成和金城两位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缔结姻好,当时吐蕃尊唐为舅,自称为甥,碑文也强调唐蕃结成舅甥关系,故又称“舅甥会盟碑”。
自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后,吐蕃历代赞普对唐皇帝以外甥自居。七世纪以来,唐朝国力强盛,吐蕃也成为唐朝西部最强大的藩国。吐蕃虽与唐朝联姻,有时也难免有边境摩擦。九世纪初,赤祖德赞继位时,吐蕃因内部分裂,势力大减;唐朝也因安史之乱,由盛转衰。因此,双方统治者都有意结盟,永归于好。821年唐穆宗李恒登基,吐蕃赞普赤祖德赞派使臣伦纳罗等赴长安表示祝贺并请盟,唐穆宗同意。当年9月,唐宰相及大臣共十七人与吐蕃使团会盟于长安西郊,接着唐派大理卿刘元鼎为会盟专使,随伦纳罗入藏。822年5月,双方在拉萨设盟坛,达成最终协议。823年,树立石碑作为永久纪念。碑文用藏汉两种文字镌刻:“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 2月14日举行盟碑落成典礼,唐派太仆寺少卿杜载率使团参加。拉萨倾城而出,隆重庆祝。
大昭寺是全国朝拜信徒最多的一座佛教寺庙。每天,川流不息的虔诚信徒们来到寺前广场,小心翼翼地脱下藏靴,面朝寺门,双手合十,默默祈祷片刻,随而下拜,直至全身扑地、额头触土,然后,起身再拜。据说,有的老人为了表明对佛的虔诚,在来大昭寺的途中边走边拜,从早到晚,有的连拜十多天,甚至几十天。过去,达赖的受戒、拜经师等仪式,要在大昭寺举行;每年一次的魔难木法会期间,达赖要移居大昭寺,主持传召大典,给僧众讲经。
两像对调
小昭寺是在建造大昭寺的同时,由文成公主自长安等地召来木工塑匠,仿唐格式所建,用以供养自己带来的释迦牟尼像。寺坐西朝东,据说是文成公主思唐之故。大殿占地2100多平方米,共三层,底层前为经堂,后为佛殿,顶层设金殿一座。藏语称小昭寺为“甲达绕木契(惹毛切)”,“甲达”意为“汉人的”,“绕木契”意为“大院子”。后为黄教格鲁派上密院的修法之地。历史上曾几经火焚又修复,原来面目已不多见。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前,曾向唐皇请以释迦本尊为陪嫁,唐皇许之。当公主一行来到拉萨城北时,安置释迦牟尼像的车陷入沙中,怎么也拉不出来。于是公主就在释迦牟尼像周围立四柱,悬白锦帐供养之。后即在此建小昭寺以供释尊。佛教故事说,两寺竣工那天,诸佛、菩萨、护法等散花加持,颂吉祥言,释梵天众下曼陀罗天花雨,诸帝子天女抖动宝幡、宝幢、璎珞、宝幔,奏天鼓、笙、锣钹、小鼓等,当地臣民欢歌乐舞,极盛一时。
初时,大昭寺供养赤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小昭寺供养文成公主所带佛像,后作对调。关于此事的经过,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松赞干布死后,唐蕃关系一度紧张。652年,松赞干布孙子芒松芒赞即位后不久,汉藏之间发生战事。芒松芒赞听说唐要派兵进藏,便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签南门内,并堵门画上妙音菩萨作伪装。六十年后唐蕃重新和好,金城公主来到西藏,才把佛像迎至大昭寺主殿供养。此佛像移至大昭寺后,赤尊公主带来的佛像遂搬至小昭寺供养。
上一篇:浩浩燕赵歌·石家庄之旅·正定·九楼四塔八大寺
下一篇:煌煌荆楚吟·合肥之旅·合肥·二水相合“铁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