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黄山之旅·九华山·仙城佛国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周围环绕着九十九座形态各异的山峰,如群星拱月。九华山面积100余平方公里,据《九华山录》记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恋异状,其数有九,故名九子山。”《九华山志》却云:“九华山原名九子,是以一岩之名名全山。今全山名改,而本岩名不改。”
传说很久以前,九华山满目荒凉,闵老汉带着九个儿子日夜辛劳,终于把它变成丰产的宝地。有一个绿色水妖妄想水淹宝地,北斗星君施展神力,击毙水妖,把宝地变成九座山峦,环绕如盛开的莲花。此后,闵氏九兄弟分住在九个最高的山头上,人们习称其为九子山。
改九子山为九华山的是大诗人李白。他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说:“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他还在《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诗中赞美此山说:“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后来中唐大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九华山歌》,诗前有引,云:“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予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年见九华,始悼前言之容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九华山清幽绝尘,自古便是宗教圣地。最先占据九华山的是道教,历代《九华山志》载有汉代窦伯玉、晋代葛洪、唐代赵知微等道家的活动和开元观、白云观、仙坛宫等道观建造的史实。
佛教入山始于晋。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禅师来九华山芙蓉岭下结茅为庵,拜佛念经。据说杯渡禅师能“乘杯渡水”,常常“扣冰而溶”。唐中期,又有僧檀号者居之。佛教传入九华山后,起初和山间的道教相互对立、斗争,继而相互妥协,最后合流。合流后的佛教又赢得了朝廷的器重与支持,进而取代了道教。
唐代时佛教盛极一时,唐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今朝鲜)王室贵族金乔觉渡海来到九华山,称地藏菩萨转世居于东崖峰岩洞,过着清苦的禅修生活,时称洞僧。传说他的两个舅父上九华山劝他回去,却被他的苦修苦行所感动,留下来老死九华山,后人修了“二圣殿”来纪念他们。唐贞元十年(794)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金乔觉趺跏圆寂,享年九十九岁。之后,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到了唐末,九华山寺庙已有十三座。此后各朝,九华山佛教进一步发展。明清两代的鼎盛时期,佛寺达三百多座,清化城寺《增寮图记》载:“天下佛寺之盛千僧极矣。九华化城寺平时寺僧且三、四千人,不能容则分东西两寮,又不能容各分十余寮,至六、七十寮。于是各立门户,纷建庵庙,以广招徕,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人称“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享有“仙城佛国”之雅誉,并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为地藏、文殊、普贤、观音四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九华山今存古寺七十八座,佛像一千五百余尊,佛教文物一千三百余件。百岁宫还供有无瑕禅师肉身坐像。
九华山寺庙建筑颇为特殊,它不像其他寺庙强调庄严、雄伟和轴线的对称,而是在整体布局上将山拟人化。《九华图记》称九华山“东为背,西为面,天台为首,化城为腹,五溪为足”。因此,沿途看寺,可把九华山寺庙建筑群分成三个地区:由九华脚下至九华街,主要有甘露寺、半山寺、万寿寺;九华街附近主要有化城寺、肉身宝殿、百岁宫、祇园寺,这里是九华山寺庙的中心,有“莲花佛国”之称;由闵园至天台途中,则有九华莲社、普济庵、华严洞等。寺庙依山就势安排庙宇,大多采用当地乡村民居的建筑形式,外形朴实而精美,在色调和风格上具有皖南山区的民居特色,对中国寺庙建筑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
九华山寺庙主要供地藏菩萨。地藏是梵文Ksitigarb-ha(乞叉底蘖婆)的意译,意思是地藏像大地一样,蕴含无数善根仁慈的种子。据佛经介绍,地藏菩萨是释迦既灭之后、弥勒未生之前,众生赖以救苦的大悲菩萨,他自誓必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如今在肉身宝殿后尚有一匾,写有地藏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黎元洪所书。佛经说他“安忍如大地,静虑如秘藏”,他是佛教大乘派的典型代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像
寺庙之首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九华山中心的九华街,是全山寺庙之首。东有东崖雄立,南对鞭蓉峰,西面神光岭,北靠白云山,四山环绕如古人诗云“内外峰围涌玉莲,过桥崖塔迥诸天”。
化城寺依山势而造,前后四进,逐次升高,具有江南山区古寺建筑的特征。据《九华山志》载:此处在东晋隆安五年(401)就有来自印度的和尚筑室为庵。唐至德三年(757),青阳人诸葛节等建寺,请高僧金乔觉居住。唐建中二年(781),郡守张岩表奏朝廷,将寺院命名为“化城寺”。民间传说:金乔觉来到九华山后,拜他为师的人很多,其中就有诸葛节。诸葛节第一次拜师时,衣冠楚楚,金乔觉因此执意不肯收他为徒。后来,诸葛节穿上布衣、草鞋,金乔觉方才同意。诸葛节拿出自己的钱,为金乔觉建寺。寺庙建成后,根据《法华经》中一典故,定名为“化城寺”。《法华经》中说:一次佛祖释迦牟尼和一个小徒弟下乡布道,被山险所阻。小徒弟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好点化一城,让小徒弟前往化斋。化城即“化一城廓”之意。
“化城晚钟”曾为“九华十景”之一,《九华山志》加以详细记载。只是金地藏创寺时的古钟现已不复存在。现在的一口洪钟,是清朝光绪年间所铸,重约二千余斤,高一丈有余,铸造精美,音质悠扬洪亮,用手轻叩即能听到清脆悦耳的声音。古书上有“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蒲牢一击,鲸铿徐发,四山响应”的记载,九华山千名僧尼随此钟声开始晚课。
化城寺大雄殿后为明代建筑的藏经楼,是目前九华山寺庙中最古老的一座房屋,能防火、防虫、防尘,对研究我国建筑很有参考价值。藏经楼又是全山珍贵文物荟萃之处,藏有明版《藏经》、明代谕旨等。这套藏经有六千七百七十卷,印刷精致,至今保存完好。另外还藏有一套手抄佛经,字体朱红,工整秀丽,传说是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掺合朱砂精心写成,被称为“血经”。
金乔觉与肉身宝殿
金乔觉生有异相,奇骨耸出头顶。二十四岁时出家,后来带着一条名叫地听的白犬来到九华。有一天,金乔觉正在苦心静修,忽听有人喊救命。原来是一猛虎正在追逼一少年。金乔觉指着猛虎让白犬去咬,老虎吓得急忙向一个石洞钻去。由于钻得太急太猛,把石洞撞出了一个老虎形的石印,后人就把这洞叫“老虎洞”。金乔觉从虎口下救出的少年正是九华山大财主闵让和的儿子。为了报答救子之恩,闵让和答应送给金乔觉“一袈裟之地”建寺。金乔觉解下袈裟朝空一展。袈裟立即变成天网,罩住了九华山九十九座山峰,和半个青阳城。城隍老爷吓得跑到了城外,所以现在青阳的城隍庙还在城外呢。后来,闵家父子也拜金乔觉为师,出家修行。据《安徽通志》记载,金乔觉居九华山七十五年,他死后三年遗体依然绵软,颜貌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的响声,正好符合佛经所记载的菩萨再世的特征。又传说在他逝世时,化城寺的大钟悄无声息地坠落于地,梁椽折断了三根。于是人们在他逝世的南台,立三级小浮图供奉。这就是闻名佛界的肉身塔。塔周围的殿宇即肉身宝殿。
肉身宝殿是佛教徒朝谒九华山圣地的主要场所。殿顶覆盖铁瓦,宝殿内有七级木质八角形宝塔,每层八面都有佛龛,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塔基、神台、殿内地面都用汉白玉铺成。殿前平台下,有陡峻石阶八十四级,取“九九八十一”再加三级之数。宋代诗人隐士陈清隐,曾作诗赞曰:“八十四级山头石,风撼塔铃天半语。五百余年地藏坟,众人都向梦中闻”。到了明万历年间皇帝赐匾名“护国肉身宝塔”。在民间,人们把金乔觉去世的日期看作是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认为是地藏王生日,每年举行盛会来纪念。清人顾禄《清嘉录》载:“七月晦日为地藏王生日,骈集于开元寺之殿,酬愿烧香。……昏时比户点灯台阶,谓之‘地藏灯’。”清人郭麐曾作《七月晦日诗》对此表示异意:“万百千灯并一炬,幽幽鬼火青如雨。人问哪识那落迦?但闻中有幽冥主。盂兰盆会佛所传,始自弟子目犍连。七月卅日夜灯火,考于彼法无有焉。”
佛教寺内灵官像
九华山原有四大丛林:东崖寺、甘露寺、百岁宫、祗园寺。祗园寺在九华山化城寺东,东崖西麓,又名祗园禅寺,古名祗园、祗树庵。明嘉靖年间初建,清嘉庆年间,寺院无人主持,于是将隆山和尚请来住持。隆山和尚率弟子在祗园开坊传戒,扩建殿宇,使其规模成为全山寺院之冠,祗园寺亦成为“十方丛林”。所谓“十方”,是以东南西北四面和四角,再加天、地合为十方。
祗园寺前,有浮雕莲花甬道,甬道有三种图案:金钱、方形图案、盛开的荷花。祗园寺甬道刻满金钱是为了象征释迦的圣迹。当年舍卫城的给孤独长者皈依佛教,打算请释迦到他家乡说法,于是开始挑选园林来建造精舍。他看中了波斯匿王家的祗陀太子园林,但祗陀要以黄金铺地为价。后来祗陀也皈依了佛教,主动献出了园林。这座园林便以他二人的名氏称之,全称是“祗陀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精舍”,成释迦圣地之一。
寺门内有“灵官”立像,故寺门又称“灵官殿”。灵官是道教的神仙,供奉在九华佛寺里,大约是金元以后的事。金元时,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还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不过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金地藏生前曾误伤一虱虫,成道后,一个不信仰佛教的状元径直来到肉身殿,取出钢针,向金地藏遗骸右腿刺了一针,还说:“我倒要看看你是真身还是假身。”被刺的地方果真渗出了殷红的血珠。状元见状遑遑而去。金地藏的护法神韦驮四处巡视后回殿,问明原委,定要处死状元。金地藏将生前误伤虱虫之事相告,并说这状元是那只被扎死的虱虫转世。韦驮不听金地藏命令,追过五溪桥将状元打死。现在五溪桥边还有一座“状元坟”呢。金地藏很生气,驱逐了韦驮,请来道教的灵官护法。寺门的灵官有三只眼睛,手举钢鞭,意即“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现在肉身殿下也有灵官殿,殿后正天门及甘露寺等处均有灵官塑像。
上一篇: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燕园·从王府花园到最高学府
下一篇:朗朗齐鲁月·泰山之旅·泰山·仙踪佛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