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庐山之旅·庐山·儒家文化的辉光
庐山是中国古代文化重地之一,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里有中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其前身为南唐升元年间所建“庐山国学”在宋初所改名者,居于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后儒朱熹在此讲学,振兴了儒家的这一教育中心,其规模与学术水平被誉为“海内第一”,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老峰山腰白石寺,原为“李氏山房”,宋代著名学者李常曾在此苦读,抄书九千余卷,被称作庐山上的“宋代图书馆”,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朱熹重振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在五老峰东南麓海会寺下方,距星子县城十余里。据洞志记载:“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唐贞元元年(785)渤与其兄涉,俱隐庐山,渤养一白鹿甚驯,行常以之自随。人因称为白鹿先生。”传说李渤在此日夜苦读,五老峰的一只仙鹿受到感动,离群来此,陪他读书,为他衔来山参,替他遮挡风雨,还为他到小镇上购买笔墨纸张。待李渤当了刺史,再来访仙鹿时,却已无影无踪。此地四面山峦回合,如在洞中,故人称之为白鹿洞。李渤任江州刺史后,在他隐居之处大兴土林,构筑台榭,遂声名广传。唐代末年,不少学者避乱而来此读书论学,颜真卿之孙颜翠曾率弟子三十余人授经洞中。南唐升元年间(937—942)在此建“庐山国学”,以国子监九经为洞主,聚徒讲学。宋初,白鹿洞改名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书院在宋代大兴,一般在山林名胜之地,有著名学者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等多种学习方法,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发展影响很大。因国衰兵乱,南宋时白鹿洞书院已破败不堪,淳熙年间朱熹任南康军守(在今星子县),多次上书朝廷,积极主张重修,终于得到孝宗的支持。白鹿洞书院修复后,朱熹亲自在此讲学,并重新制订学规。自此鼎盛一时,被誉为“海内第一”,成为书院的典范。
白鹿洞书院规模甚大,俨若山城。原有古典建筑三百六十多间,殿宇书堂、楼台亭榭、莲池小桥、牌坊碑廊,一应俱全。
礼圣殿为书院主要建筑,是当年学生尊孔之殿堂,有吴道子绘孔子像刻在墙上。其旁为慎思园,内有一棵老态龙钟的桂花树,传为朱熹手植,树旁碑上有“紫阳手植丹桂”字样。丹桂院有小路通碑廊,壁间石刻一百三十余块,内有朱熹手订书院学规,历次修建文及名人书法。其中名贵者以紫霞真人所书《游白鹿洞歌》为最,县志载,万历九年,有一穷道人来游,向书院诸生借笔墨题诗。童子见此人贫困潦倒之状,未予理会。道人遂拾蒲草于屏壁之上写下了《白鹿洞歌》,因其诗意清新,笔法雄劲,乃刻石传世。歌曰:“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深,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年尽化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自署“紫霞真人编蒲为书”。
白鹿洞书院园林清幽,有御书阁、彝化堂、启圣祠等许多建筑,泉清石秀,古木参天,真乃读书佳处。清代诗人袁枚有《白鹿洞》诗:“少室山人旧草庐,隔朝换作紫阳居。一松门外张华盖,五老云中看读书。白鹿仙踪流水远,青衿灯火讲堂虚。人间何处寻精舍,稷下淹中恐不如。”近代魏源亦写其景并赞朱子之伟绩:“水复山重得洞名,白云深处读书声。参天峰下参天树,谁称松涛万壑清。”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他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集理学之大成,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死后被追谥为徽国公。人们尊称之为朱子。其书院规范长久施行,对后代影响深远,明清两代被尊为理学正宗大师,是书院祀奉的主要神明。
朱熹博学有为,他在《白鹿洞规》中把治学要点定为:“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有个“朱熹吃书”的传说,说他曾讲“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学规就讲吃书”。“通常的吃法有两种,一是人吃法,要细细咀嚼,吃出滋味来;一是牛吃法,大嚼大咽,然后反刍”。“只有人吃法,则孤陋寡闻,只有牛吃法又博而不专”。故以二法兼用为好。他主张多思笃行,指出:“古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其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之为学者则反是矣。”他给许多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和《诗经》、《周易》及《楚辞》作了注解,并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提出不少精辟的见解。一些注解成为后世学子的必读课本,影响极大。他编辑二程遗书,发扬了程颐的理学思想。他讲学的笔记后来被学生们编为《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朱熹强调“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以封建伦理束缚了人性发展,对维护封建专制甚为有利,但其广博的学问还是令人景仰的。“朱子学”成为后来国学的内容之一。在日本,“朱子学”也颇为盛行。明嘉靖年间南康太守王溱,在朱子洞后开凿了山洞,知府何濬又放入一雕刻的石鹿,由此知人们对朱熹和白鹿洞书院的崇敬之情。
后人还在朱熹讲学读书和游览之处建了三十多个亭子,最著名的有“源泉亭”、“自洁亭”、“独对亭”、“风云亭”、“六合亭”、“百花亭”等等,在清泉山石之间,绿树修竹之下,三角、四角、六角、八角、扇形、圆形、梅花形等各种形状的亭子与山水景色互相映衬,可使人联想起这位经学大师与诸学子在园中游乐讲学的风采。如“朋来亭”建在贯通溪边的崖石上,朱熹常与其徒环石而坐,临溪吟咏。“风泉云壑亭”建在读书台西,朱熹与学生常来此观赏风起云涌和泉响沟壑之美景。观亭临风,令人想起朱熹所作诗《次韵四十叔父白鹿之作》:
《儒家文化的辉光》古诗句出处:诛茅结屋想先贤,千载遗迹尚宛然。故作轩亭揖苍翠,要将歌诵答潺湲。诸郎有志须精学,老子无能但欲眠。多少个中名教乐,莫谈空谛莫求仙。
欧阳修与《庐山高》石刻诗
在庐山的九十九盘古道上,有巨大的碑刻《庐山高》,欧阳修作诗,气势磅礴,王守仁书丹,苍劲古朴,可称双璧。黄庭坚对此诗作过很高评价,其跋云:“庐山之美,既备于欧阳文忠公之诗中,朝士大夫读之慨然。”极为钦佩。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人,是北宋诗文革新的文坛领袖,著名古文家,其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畅达而自然。这首《庐山高》是他赠好友刘中允归隐庐山的古诗。刘中允,名涣,字凝之,江西高安人,与欧阳修同时中进士,官为颖上令,刚直不阿,年五十而弃官,归隐于庐山之南星子县(古为南康)的落星湾。欧阳修钦佩他的为人,特为之作《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其诗曰:“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嶻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兮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远望兮,上摩青苍以暗霭,下压后土之鸿庞。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谾。千岩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雪洒石矼。仙翁释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哤。但见丹崖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蔼罗幡幢。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露湿香涧谷,时有白鹤飞来双。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庞。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君怀磊砢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玒。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硉何由降?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这真是一首情文并茂的好诗,无怪乎王阳明要书碑刻石了。
欧阳修的故乡在江西省吉安永丰县沙溪,当地有西阳宫,相传欧阳修曾在此读书、讲学。此宫是一座三层大楼,飞檐楼阁,雕梁画栋,甚为壮观,至今保存完好。欧阳修手写的碑文《泷冈阡表》仍保存在宫内。这是在他父亲死后六十年所写的墓表,于皇祐五年(1053)欧阳修护母丧归葬时,从河南颖州带回的青州石镌刻,高2.3米,一千一百三十三字,文笔清新质朴,书法遒劲,是一件很珍贵的文物。宫内尚有欧阳修半身像一幅。传说在运送此碑途经鄱阳湖时,龙王要见“阡表”,欧阳修便命人将石碑投入湖中,当龙王读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时,竟拍案叫绝,抓掉了几个字。
欧阳修早年家贫,幼年丧父,在寡母抚养下读书。1030年中进士后,与梅尧臣等友善,曾参与范仲淹等人的革新运动,主张改革吏制,后被贬为滁州太守,又任扬州等地知府。1054年与宋祁同修《新唐书》。1057年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废除空洞华丽的骈文取士制,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英才。欧阳修力倡诗文革命,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心人物,在文坛上有巨大影响。他说他的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构思吟成。他一生写了五百多篇散文,各体皆备,是宋代笔记文创作的先驱。其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均很有特色,为人们传诵至今。传说他在写《醉翁亭记》时曾将稿本抄了六份贴在各个城门口征求大家的意见,以便改得更好。平时欧阳修每写一文,都要贴在墙上反复吟诵修改,如今此文已修改多次,所以人们都说很好,提不出修改意见。等到傍晚,才来了一个姓李的老人,手拿扁担挑绳,原来是一个樵夫,欧阳修赶忙下堂请教,老人说:“此文句句是实情,就是开头太啰嗦了。”于是欧阳修又把文章开头背诵了一下:“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老人说:“停,毛病就在这里。”欧阳修恍然大悟地问:“是不是不必点出这些山的名字?”老人点头称是,欧阳修照此修改,只一句“环滁皆山也”即可。后来,他还亲自去老人家茅屋回访,并带去他所要的“欧文苏字”——苏东坡书写的《醉翁亭记》。后来,欧阳修到扬州做太守时,还曾请李老到平山堂去喝过两回酒哩。为纪念欧阳修,江西永丰县恩江镇在南宋年间建了一座“状元楼”,今仍在。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即“吾家藏书一万卷,集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件,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是酒一壶”再加“以吾一翁”,可见其学而不厌之高雅风韵。
西阳宫附近,有其父母的合葬墓,还有泷江书院、获楼、宝锡院等古迹。宝锡院内有欧阳修《寄题沙溪宝锡院》:“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常向北人夸。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酿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苧遍山家。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
王阳明与村妇湖边谈诗
明代都宪王阳明曾屯兵鄱阳湖边,准备捉拿起兵叛乱的宁王朱宸濠。
一天傍晚,大风雨过后,王阳明在湖岸散步,看到庐山五老峰下,海会镇东侧有大山如牛吃草,就随口吟出两句诗来:“安仁铺内倚栏杆,遥望孤牛俯在山。”他问随从,谁能联下句,久久无人回答。此时路边有一妇女,听到了,就说:“我可以试试。”王阳明大为吃惊,说:“那就请说吧。”那妇人从容地说道:“任是牧童鞭不起,田园荒芜至今闲。”王阳明更惊奇了,这两句诗的深刻讽谕性和巧妙构思简直令人叫绝。于是叫随从拿些饷银送给她表示感谢,问她怎么学的作诗。妇人说,我是五老峰下的农民,回娘家路过鄱阳湖。平时石牛山的山歌、古诗学了不少。王阳明请她再吟一首,她很快就吟出来:“怪石崔巍号石牛,江边独立几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洗浑身有汗流。嫩草平喉难下嘴,长鞭任打不回头。至今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中外图书藏珍
庐山图书馆很有特色,在三十多万册的藏书中,有不少珍稀图书,尤以古书和洋书中的珍品为多。
1899年前后,庐山成立公共图书馆,藏书千册,到抗日战争前,庐山图书馆即有书二万余册,报刊杂志十余种,均为外文,是为外国人服务的。后又增加库藏,现共有外文书三万一千多册,多为近百年前的英版原文著作。如1898年伦敦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和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以及荷马的名著英文本,1892年伦敦版的《汉英大字典》,1916年美国版的《韦氏大字典》,1927年伦敦版的《英文标准大字典》,以及不列颠百科全书等。
中文古籍中珍品更多。在五万四千册古籍中,有明刻本七十部一千二百册,清康熙刻本八十部一千六百五十八册。有些明清刻本为禁毁图书,如明刻《皇明绳武编》三十四卷,为明万历二十一年吴瑞登撰,曾被清代禁毁。明刻《古今治平略》三十三卷亦是劫余幸存的凤毛麟角。吴宗慈的《修志论丛》对地方志研究甚为重要,但印数少,有专家编《中国地方志总录》在北京、上海多方查找此书不得,1977年上庐山旅游时意外找到了它。最早的刻本是明正德五年刻的《首楞严经》,最大部头的是《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二十一史》二千五百五十九卷。
庐山国宝
庐山博物馆在牯岭西南庐山大厦与人民剧院之间。
馆内藏有不少珍贵文物,有二三千年前的青铜器,历代陶瓷艺术品和许多著名书画珍品。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汉青瓷、隋白瓷、唐三彩、宋影青、元青花等各种历代名瓷和近代瓷瓶、彩釉瓷,应有尽有。
其间《庐山高图》是明代四大画家之首、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1427—1509)的手笔,巧妙地用较小的人物仰视香炉峰瀑布来显示庐山的高峻,这是他四十一岁时(1467)为他的老师陈醒庵的祝寿之作,以雄伟瑰丽的庐山来赞扬老师的崇高人格,是巨幅山水中的名作。
唐伯虎的《庐山三峡桥图》(宽90公分,长247公分)是明正德九年(1514)他由宁王府逃脱后路过庐山时所画,时值隆冬,山高地冷,他画出了庐山南坡三峡桥(即观音桥)一带的萧索景色,只见远山荒秃,树木凋零,浓云蔽日,怪石层叠,小桥流水,殿宇一角,峰峦水口,骡嘶声惨,寒气袭人。画上题诗曰:“匡庐山前三峡桥,急流溅扑鱼龙跳。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诗、画与书法相映成趣,诚乃三绝精品。
《五百罗汉图》为清代民间画家许从龙的杰作,此画成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花费了六年时间,共二百幅,每幅长8尺宽4尺。画中罗汉形态动作姿势都各不相同,有“天宫赴会”、“托钵化缘”、“跨海求经”、“圣山汲泉”等等多种画面。罗汉大者一米以上,小的也有一尺左右。人物均有血有肉,特别是人物的眼神灵活多变,似乎始终注视着你,画中飞禽走兽、花草松竹、江海日月、神仙鬼怪丰富多彩。1918年康有为游庐山观赏此画,当即在《口称三昧》图中题辞,称此为“庐阜镇山之宝”。
博物馆中还收藏了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大师的碑拓。有一“鵞”字巨幅书法挂轴,落款为“永和年辛亥春三月王羲之书”,因王羲之爱鹅,所以人们以此鵞字为王作,其实为后人所书,其上尚有苏东坡、米芾、范仲淹、朱熹、文天祥、赵孟頫、方孝儒等人的题跋,亦可疑,据说是袁世凯的一名侍卫从故宫中盗出的。博物馆内还有清初郑板桥的条幅:“老去依然一秀才,莱阳家世旧安排。乌纱不是游山具,携取教歌拍板来。”林则徐书写的楹联:“花气入帘松翠在壁;琴韵流阁茶香绕庭。”
上一篇: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山·佛道香火
下一篇: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北京·儒释道三足一鼎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