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苏州·园林清韵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风光确实各有千秋,并美于世:杭州有西湖之美,妙在天趣;苏州有园林之胜,贵在匠心。
苏州园林甲天下
汉代史家司马迁曾登临吴宫苑圃,忆其富丽,仰天长叹。晋人左思《吴都赋》有“造姑苏之台”、“佩长洲之茂苑”句,以赞叹吴宫——苏州最早的皇家花园。
汉代吴王刘濞效仿皇宫建法,于南太湖之北原吴王游猎处扩建长洲茂苑。三国东吴孙权造芳树苑、落星苑、桂林苑及塔观园林,其园之美,可从苑名想见。
江南最早的私家园林,当属东晋顾辟疆所筑苏州辟疆园,因其池馆林泉之胜,当时有“吴中第一”之称。唐代诗人李白誉之“竹暗辟疆园”。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造园艺术,以顺其自然、巧夺天工为上乘。唐诗中所述虎丘、枫桥、灵岩、石湖、洞庭山之美景,则为隋唐时期造园艺术的再现。
五代吴越时广陵王钱元璙所建南园,规模宏大。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言之“酾流为沼,积土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异木,名品甚多,比及积岁,皆为合抱。亭宇台榭,值景而造,所谓三阁、八亭、二台、龟首、旋螺之类”。当时与南园同名异址的,还有两座园林。一为钱元璙之子文奉于城东南所创“东庄南园”,“经营三十年,极园池之赏,奇卉异木,及其身皆成合抱;又累土为山,亦成岩谷”。(《苏州府志》)从园主“跨白驴缓花径,或泛舟池中”的雅兴,可见园林之大。另一处为城外阳澄东湖的东湖南园,前濒碧波,后临田地,聚石为山,植以花竹,有观鱼槛、听鹤亭,沿撷芳径漫步园中,听鹤观鱼,自成天趣。
宋朝南渡后,江南私园集中于湖、杭、扬、苏四州,惟苏州最多。早在北宋徽宗时,为朝廷采办“花石纲”的朱勔,在搜刮民财造皇帝御园之外,又于苏州盘门内建大花园。叠石为山,造九曲路以通水阁。园中鱼池十八个,牡丹千株,于群芳中竞放;并修瑞光塔为花园借景。
元代称王吴中的张士诚,重温阖闾、夫差造园之梦,辟锦春园,营山凿池,建楼筑阁;开锦帆泾为御苑河,携妃荡舟,醉月听箫。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纷呈迭起。城乡民居,多在屋旁辟园,植花堆石,更添居室园林雅趣。
苏州园林荟萃,皆为造园家的精雕细刻。宋代朱冲、朱勔父子及其后人,对苏州造园有一定影响。元代倪瓒等画家和天如僧设计巧构的狮子林,曾使清乾隆帝倾倒,于北京圆明园、畅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仿建,并筑苏州街,开苏州河,移江南美景于北国。明崇祯时吴江人计成,将丰富的造园经验写成《园冶》一书,详述造园理论、技法,全书共三卷,其中的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栏杆、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篇,叙述精辟透彻。此书又名《园牧》,曾传入日本,抄本易名《夺天工》。明大画家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对造园艺术颇有研究,所著《长物志》中室庐、水石、花木等章,运用山水画的原理于造园艺术之中,对园林内池、泉、瀑、水的设计,灵壁、英石、湖石、径石的布局,均有灼见。清初著名造园家有张涟、张然父子。另据《扬州画舫录》载,清代扬州两名杰出建园家亦为苏州人,一名谷丽成,“精宫室之制,凡内府装饰,由两淮制造者,图样尺寸,皆出其手”;一叫姚蔚池,“有异才,善图样,平地顽石,构制天然”。只惜许多古园已不存。
苏州现存园林虽多为私家园林,但亦体现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色。它不同于皇帝苑宫追求雍容华贵,而讲究清幽雅洁之风格,在集居住、游览双重作用的小天地中,因洼疏池,沿阜垒山,植树种花,营亭建榭,构成动静结合、天地融合的幽美画面,使人享受到“不出城市,而能获山林之怡”的情趣,此乃苏州园林的最大特色。其布局结构,章法层次,丰富多样,不拘一格。设计风景线,具“探幽”之趣,惯用长廊、粉墙、漏窗分隔或衔接园景,移步换景,虚实相彰,曲折深幽,变幻无穷。并借鉴文学、美术、工艺手段,构筑亭台楼阁,叠石凿池,架桥铺径,题额撰联,立碑刻壁,将艺术美与天然美有机融合,人在园中,如历仙境。又巧于借景,以扩大“咫尺天地”,通过堂前廊柱组成的画框或借厅廊漏窗,将园墙内外的近水远山纳入视野,扩大空间美感。亦精于构筑园中园,给人以“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趣。
清幽古朴沧浪亭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在城南盘门内三元坊现人民路东巷。一说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池馆;一说是钱氏近戚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钦弃官流寓苏州,买此旧园,有感于《孟子·离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傍水建“沧浪亭”,并赋《沧浪亭记》题写园景,自号沧浪翁,寓居园中。后几易其主,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扩建居住园中,时称“韩园”。元、明二代为妙隐庵、大云庵所在。明嘉靖苏州知府胡缵宗为纪念韩世忠,改庵为韩蕲王祠,文瑛和尚于庵旁重建沧浪亭。韩蕲王祠后名苏公祠、五百名贤祠。园名终以“沧浪亭”传世。
沧浪亭为典型的宋代园林建筑,全园面积1.08公顷,以假山为中心,“崇阜广水”,上建“沧浪亭”。建筑艺术妙在于山水之间筑一复廊,园内园外相互映衬,更显山林幽旷、野水回环之趣。园中古树老藤,竹石花草,颇富深山幽谷之意境。园门前石桥临水,沧浪亭外池沼澄清,透过园墙漏窗,愈显古朴清幽。园南有韩世忠所建明道堂,为园内最大建筑物。堂内置有宋代苏州三块宝碑——天文图、地理图、平江图(原碑珍藏于苏州博物馆)的拓片。堂北有五百名贤祠,内置五百九十四幅历史名人石刻画像,并附传记,为清道光年间顾湘舟主持绘刻。顾氏综合史籍、谱牒等文物史料,融绘画艺术与石刻技艺于笔端刀尖,勾摹出周代至清中叶与苏州有关的名贤画像,其仪表、服饰各异,神态、风貌相殊。名贤刻像之一况钟,曾任苏州知府十三年,多有政绩,石刻记曰:“法行民乐,任留殃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
全园共有石刻三十四处,七百余方,堪称碑刻艺术之园。其中以《沧浪亭图》最有特色。
园之最南部有看山楼,建于假山洞屋之上,楼下石屋额匾“印心石屋”为清道光帝所书,取自佛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洞门上有林则徐书“园灵证盟”四字额。传说有对妙龄男女在园中以种花为业,常于花前月下互诉恋情。花霸得知,贪女貌美想娶其为妾。而他俩矢志相爱,在树叶上圈画心形图案互相赠勉。后双双化作彩鸟飞去。
在这个文人吟咏流连之所,历代流传着不少有关苏舜钦的美谈。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随父居开封,由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其岳父与范仲淹等人欲行新政被弹劾,便连坐放废后寓居苏州,修建沧浪亭,发愤读书,与民交好。其诗豪放,揭露时弊并著有《苏学士文集》。
传说宋庆历年间一日,他在苏州南园散步时向一老渔翁打探,得知残破荒园原为五代广陵王庄园,便用四万铜钿买下作宅。他经老翁指点,请人从东池挖出太湖石砌成假山,筑亭于上,取名“沧浪亭”。并修书一封,邀欧阳修为亭作联。子美欣赏欧阳修所题“清风明月本无价”的上联并悬其于亭柱,而将“可惜只卖四万钱”的下联掷于案头。前来鉴赏续联的人络绎不绝,但一直没有佳对。几年后的一个夏日,子美久病初愈,请那老渔翁前来观亭饮酒,品尝门生好友送来的鱼鲜果品。子美感慨万端,吟出“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疎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佳句。渔翁听罢拍案叫绝:“相公,这亭联的补白已被你言中。”苏子美眉头一蹙忽又舒展:“唔,我这病体多亏乡邻父老惦念照料,真乃‘近水远山皆有情’矣!”遂挥毫将补书下联之意写与欧阳修。从滁州赶来续补下联的欧阳修望着沧浪亭柱的手书联对,叹曰: “子美虽少了一顶乌纱,却多了泱泱好友,可幸可贵。”
江苏苏州沧浪亭
另说,欧阳修曾作《沧浪亭》诗与苏子美《过苏州》诗唱和。欧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句与苏诗“近水远(一作“遥”)山皆有情”句,并成珠联璧合的亭联。
假山王国狮子林
苏州城东北园林路有一处元代名园——狮子林,素有“假山王国”、“叠石之最”美称。元末至正二年(1342),寺僧惟则(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和尚(普应国师)而创建菩提正宗寺。因寺驻地原为宋代废园,园中竹林怪石状似狮子;又因中峰原住天目山狮子岩;再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称寺北后院为狮子林。后又将寺、院合称狮子林。元代造园时,由朱德润、赵善良、倪瓒、徐幼文等共同筹划绘图设计;明万历二十年寺易名圣恩寺;清乾隆十二年寺更名画禅寺,园称五松园。
狮子林占地约15亩,园周高墙峻宇,长廊巧衔,西北池沼映影,东南假山奇秀,岩缝古树参天,处处曲径通幽。园廊嵌有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名家书法碑帖石壁六十余方。其中文天祥《梅花诗》碑刻尤具特色。号云林子的元代画家倪瓒曾为此园作《狮子林图卷》。后人于狮子林题楹联曰:“云林画本旧无双,吴会名园此第一。”
明代诗人高启有《狮子峰》诗云:“风生百兽低,吹吼空山夜;疑是天目岩,飞来此山下。”传说宋仁宗皇帝曾御请浙江天目山国靖寺神僧中峰为国师,讲经布道。中峰见天目山狮峰峭立,认为必有佛国之兽神狮(又名狻猊)出没。遂终日坐禅山中说法,那狮峰竟通灵显圣,化作一青狮变为中峰坐骑。一日,中峰和尚牵着青狮正欲离开天目山去苏州菩提寺会见徒弟天如禅师,行前一群小狮恋母不肯放行。他口吹灵气,将小狮化作朵朵祥云,簇拥着飞抵菩提寺后花园。小狮皆现原形,戏闹翻打。那坐骑神狮以为回归佛国,扑滚翻跃,率先奔向寺东南,化作一尊狮子峰。它抖落的狮毛,变作神态各异的群狮,它们似蹲似卧,似吼似哮,似舞似戏,个个皆有美名: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纷纷朝向山顶神狮点头叩首,遥相呼应。后此地被视为佛陀说法之场所。
江苏苏州狮子林水殿风来内景
以太湖精美之石堆叠而成的狮子峰,洞穴幽深,人入洞中,如入诸葛亮之“八阵图”,左旋右转,相闻而不相见,山穷水尽之处,忽又豁然开朗。清吴锡麒《狮子林歌》曰:“中不百亩蛇线纡,五里十里盘崎岖。前之升者猱附涂,以踵摩顶似可呼,忽然索之又亡逋,白日在空午欲晡,翻身跳入壶中壶。”
相传早年八仙中的李铁拐、吕纯阳慕名来此一游。二仙进得洞中,互闻其声,未见其影,寻来找去,不见出口。李铁拐走到一个洞穴跌倒不起,急呼“走不动哉!”遂邀吕纯阳下棋,说:“谁输了这盘棋,就背赢家出洞。”吕纯阳自以为棋艺高明,结果却输给李铁拐。至今洞内仍有二仙剑刻棋盘。故此洞曰“棋盘洞”。
狮子林内轩、厅、阁、室错落有致。或环池而设,高下相间;或傍山而卧,半隐半现;或临泽而立,亭水相依。园中荷花厅西北有一临池亭台,雕栏画栋,亭匾书有乾隆皇帝“真趣”二字真迹。那年,乾隆游兴大发,来到狮子林,寺院主持听说后,忙请附近久居的末科无官状元黄熙作御前向导。乾隆观山拂石,一步三叹,来到一处临池亭台歇脚,趁兴秉笔蘸墨,题亭名“真有趣”。黄熙见“有”字颇欠风雅,眼珠一转,道:“圣上御题真乃龙飞凤舞,尤这‘有’字高妙之极,小人求皇上恩准,赐予‘有’字。”乾隆掷笔亦觉“有”字多拙,故顺水推舟圈出,并加题“御赐黄熙”于“有”字之前。“真趣”之匾立于亭额,好不风光。而黄熙早有搬入园中居住之心,于是趁机将乾隆亲题“御赐黄熙有”联幅贴于园门,堂而皇之居于园中。寺僧面面相觑,只得眼睁睁看着那门上的一纸“圣旨”,任其往来。
典雅畅朗拙政园
苏州城东北娄门西侧的拙政园,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有苏州园林之冠的美称,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它初为三国时吴郁林太守陆绩府第,后为唐代诗人陆龟蒙宅院,元时为大宏寺所在地。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后还乡,买此寺建宅,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寓有园主布衣归田自鸣清高的心境。后园名几易。清时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之际,购得此园一处,后归李煦。曹雪芹少时随家人来游苏州,曾住此园李氏购得之所,即“藕香榭”等处。后人将拙政园视作曹雪芹写《红楼梦》大观园景致之素材。
全园占地70余亩。以水池为中心,悠悠流水萦绕园内主要建筑。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园为明代“归田园居”遗址。中园为全园精华所在,四个景区犹如四个乐章,组成一部和谐幽雅的交响曲。从腰门入口的假石山洞到远香堂,为第一乐章,采取“抑景”手法,创设桃花源意境,点明园主世外桃源之理想。从枇杷园到海棠春坞,为第二乐章;从梧竹幽居经雪香云蔚亭到见山楼为第三乐章;由香洲、小沧浪达倚玉轩为第四乐章,并以香洲的香草(芝兰)代表园主”维德之馨”的意境。复归远香堂,达园主一池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泉而不妖”的理想境界。
西园以“三十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中心,台馆分峙,山水倚托,相映成趣。园内名卉嘉木四季不衰,四时晨昏芳菲飘逸。为吟赏早春玉兰,设“玉兰堂”;为观赏元旦、春节之际的山茶花,建“十八曼陀罗花馆”,茶花与白皮松、假山叠石构成立体图画;为观看仲春海棠,造“海棠春坞”,繁花似锦的海棠衬以湖石花台,背景为嵌有“海棠春坞”四字的南墙,宛如一幅写意图画;为吟咏暮春牡丹,筑“绣绮亭”,玲珑典雅;为观赏夏夜荷莲,置“远香堂”;为品味桔林秋色,设“待霜亭”;为饱览秋月、秋风、红叶,建北山亭、松风亭;为踏雪寻梅,造“雪香云蔚亭”。
远香堂南临荷池,堂名取自宋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意。堂柱立有楹联“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绣绮亭,借杜甫诗“绮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句意题名,亭柱联对为:“露香红玉树,风绽紫蟠桃”;“处世和而厚,生平直且勤”。倚玉轩,门前竹影婆娑,引文徵明拙政园诗“倚楹碧玉万竿长”句题名。浮翠阁,立于西园假山之上,取苏东坡“三峰已过天浮翠”句命名。宜两亭,引白居易诗“明月好同三更夜,绿杨宜作两家春”而名,指与邻家墙柳相见。与谁同坐轩,用苏东坡“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之句,抒发园主超脱世俗、清高孤傲的“风雅”性情;轩柱联对有“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句。中园小飞虹桥廊,取“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诗句;小桥呈“卐”形,朱漆栏杆,倒影如虹。玲珑馆,在“玉壶冰”匾额的两侧,有楹联云:“曲水崇山,雅集(胜迹)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意寓此园景致超乎狮子林、虎丘山之上,并有明代画家文徵明、清代诗人吴伟业的诗画遗风。馆内有楹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松风亭题联为:“春秋多佳日;阶前树拂云。”上联引自陶渊明《移居》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句;下联取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句。梧竹幽居亭,联柱悬有“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句。
明代画家文徵明,对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榭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取曾居园中的唐代诗人陆龟蒙“旷若郊墅”诗文之意,赋《拙政园若野堂》诗文。其诗曰:“会心何必在郊坰,近圃分明见远情。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不负昔贤高隐地,手携书卷课童耕。”抒发了澹远闲适的心志。
园内湖畔,泊有高悬文徵明手书“香洲”匾额的旱船石舫“香洲”。古人云之“不系舟”,乃象征不受官场羁绊,悠然自在泛舟湖上的淡泊文人意趣。文徵明常于园中与文友吟诗作画,绘图三十一幅,并各有题诗言志。题“小飞虹”诗云:“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
当年文徵明于老园门西侧(太平天国忠王府旧戏厅庭院)园中所植紫藤树,现仍生机蓬发,藤枝累挂,香花串串,人称“一绝”,佐近白色粉墙嵌有文氏欣然命笔之“蒙茸一架自成林”句。西园内拜文揖沈之斋的东西内墙,嵌有文徵明所写《王氏拙政园记》、《补园记》碑刻,以及文徵明、沈石田半身画像和传记石刻。
留园长留天地间
苏州城西阊门外的留园,为清代江南园林之代表作,以厅堂布局奇巧见长。留园初为明嘉靖年间太仆徐泰时的私园之一,时称“东园”。清嘉庆初年,归刘蓉峰所有,修葺后以“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擅一园之胜”,取名“寒碧山庄”(一说为“涵碧山庄”),人们习称“阊门外刘园”。光绪初年,园归盛康,修缮后取原名“刘”谐音,引“长留天地间”之意,更名“留园”。全园各景以曲廊相衔,移步换景,画面翻新,故园名曾云“花步小筑”(一说地处花步里而得名)。
全园占地50余亩,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为主的园林景区为全园精华所在,其序列布局颇富诗意。从入口到古木交柯,采取抑景手法,“欲露先藏”。一排漏窗,可见山池亭台若隐若现。透过曲溪楼旁六角园门,墙外风光一览无余。“露”的第一幕,为山环水抱的濠濮亭;“露”的二、三幕,则是闻木樨香轩、寒碧山房,观之楼阁宏敞,景致开阔,泉瀑飞流,林藏亭岛。以“留园法帖”闻名的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的长廊,令人流连忘返。东部以厅堂轩斋为主,“楠木厅”、“鸳鸯厅”为典型的江南厅堂。楠木厅,为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堂,高大宏伟,取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诗意,名“五峰仙馆”。厅内用于宴客的楠木家具一应俱全;厅外回廊连接辅助用房“还我读书处”;厅南对景为苏州园林规模最大的一处湖石厅山。五峰仙馆东侧的鸳鸯厅,题名“林泉耆硕之馆”,富丽堂皇,为我国古典园林厅堂构建之精品。中间木雕月宫门洞屏风将馆隔为南北二室,二室格局、设计风格各异,一雕梁画栋,一古朴简雅,故有“鸳鸯厅”之称。厅北有著名的留园三峰,三峰衬以花台石笋、松竹草坪,倒映于池,环以冠云楼等精雅建筑。全园西、北部,以盆景、山溪构成自然景观,富于田园风味。园中建筑物均与自然景致相互映衬,厅堂佳构为赏景而设:涵碧山房赏青山绿水;闻木樨香轩赏桂花飘香;清风池馆赏清风明月;濠濮亭观五岳名山;林泉耆硕之馆品林泉幽境;冠云楼赏云峰奇景;揖峰轩观石拜石。难怪古人对留园美景画意多有评赞,云“浓淡相宜数留园”。
江苏苏州留园临水楼台
“留园三峰”为太湖奇石所构佳景。太湖石经数万年洪波巨浪冲蚀涤磨,玲珑剔透,阳面各具神姿,自古建筑家取之叠山作景,艺术佳构纷呈。历史上将太湖石作为贡物进献朝廷,营建宫苑,始于北宋徽宗朝。宋时苏州人朱勔,善于“相石”,得徽宗赵佶宠信,在苏州设“苏杭应奉局”,专门收罗奇石,作为“花石纲”运抵东京(今河南开封)建延福宫,造万寿山(艮岳)。北宋灭亡时,尚未北运的太湖石留于江南。狮子林、留园、苏州织造局内的太湖奇石,即为当年花石纲遗物。
留园三峰立于鸳鸯厅北院。冠云峰雄峙居中,朵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主峰高约9米,具太湖石“皱、透、漏、瘦”特点,清秀挺拔,色质润清坚固,其状“如翔如舞,如伏如跧,秀逾灵壁,巧夺平泉”,引《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句命名。
苏州织造局遗址院内的小谢姑瑞云峰,原为留园奇石。当年朱勔奉旨采办花石纲,将两块纹理纵横、石态苗条的太湖石取名大、小谢姑。大谢姑先运抵汴京,小谢姑因朱勔事败未运而弃,明代为乌程豪门董氏所得,作为与苏州巨富徐泰时联姻之赠嫁物品。小谢姑重数万斤,装船载运时曾落水,董氏动用善泅水者百人打捞美石。徐氏得到宝物后,置于东园(今留园),取名“瑞云峰”。清乾隆帝下江南时,苏州地方官为邀宠,将其移至织造府西侧行宫水池中。民间传说这石峰是由太湖飞落留园的。明朝嘉靖年间,吴兴有位才学超群、不善逢迎的董秀才,因祖上欠了苏州官僚徐泰时的一笔旧债,夫妻年迈仍一贫如洗,且膝下无子。一日,院里石峰上喜鹊“喳喳”叫,老人出门一寻,从石峰洞穴里抱回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老夫妻乐滋滋,给她取名叫瑞云。瑞云姑娘长大成人,知书达理,俊俏可人,练得一手好字,学得一手针活。这事传到徐泰时耳朵里,他早就对董家门口的奇石垂涎三尺,又听说瑞云姑娘秀外慧中,便想把她抢到自家做儿媳。徐氏提亲未成,就上门逼债,害死瑞云娘。娶亲那天,徐家将瑞云抢上花轿,院中奇峰也被当作嫁妆抬到太湖船上,往苏州运送。行至途中,风吼浪高,船翻石沉。不久,被逼进徐家大院的瑞云受气吐血跳井身亡,阿爹也哭死过去。一日,狂风卷着落入湖中的奇峰从天而降,砸死了徐泰时。从此,奇峰落地生根,石峰下长出一棵枝叶茂盛的枸杞树,人们把那奇峰叫“瑞云峰”,而那棵枸杞,说是瑞云阿爸变的。
精雅小筑网师园
坐落于苏州城东南葑门内十全街阔家头巷的网师园,为苏州著名园林之一。
网师园原为北宋末年花石纲发运使、侍郎、扬州人史正志的居所“万卷堂”,号称“渔隐”,后被其子卖给丁氏。清乾隆三十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在此购得一处建园,为归老所居。因苏州人尊称渔翁为“网师”,故其以网师自居,合“渔隐”之意;又因此园临近王思巷,取其谐音称“网师园”。后为太仓瞿远村“买而有之”。“因其规模,别为结构,叠石种木,布置得宜,增建亭宇,易旧为新”,建为名园,人称“瞿园”。清同治年间,易主苏州李香岩,更名“蘧园”,因其在沧浪亭之东,又称“苏邻小筑”。一说,后曾归钱塘张今颇,其人文武兼备,六十花甲驰骋广漠,留有马背诗篇;晚年解甲归田,逸于网师园中,故园名为“逸园”。
这座以水为特色的园林,占地仅半公顷,布局紧凑,山水相依。东部宅院,西部内园,中部主园,园宅相连,融为一体。古时文人雅士在此聚宴、吟诗、操琴、读画、观鱼、赏月,一园兼得。建筑上采用借景、对景造园艺术,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古树花木点缀亭阁,以“古、奇、雅”和“色、香、姿”闻名江南,有“小家碧玉”之姿。进入“网师小筑”砖刻题额门内,有轩阁亭堂,曲径娇花,波光树影。北为书房式游憩之所,南为居宴式庭院之地,可供四季观景。库门楼上砖雕艺术精湛。门楼高6米,砌以砖石,雕镂画面高2米,宽3.2米,中间刻有“藻耀高翔”四字,两侧有“天官进爵”、“郭子仪上寿图”,其下镌刻三个“寿”字,两侧花边图案为狮子滚绣球造型。
看松读画轩,轩前10米内,耸立苍劲斜卧之黑松、罗汉松和白皮松,树隙天幕上映入濯缨水阁和东侧黄石假山远景。层次分明,远近组合,融为一幅山水图画。
濯缨水阁,阁名引自《楚辞·渔父》。战国时代,楚怀王之大臣屈原被放逐后答一渔父问,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笑着吟歌一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此劝解屈原,皇上英明,则洗净帽缨为其理政;皇上昏聩,且隐居山野远离朝政。此阁乃文人雅士吟咏之所。
园西隔粉墙,穿小门,有一庭园名殿春簃。原称芍药圃,因芍药花开在春末,故名“殿春”,而“簃”为小屋之意。其楹联幽雅如画:“巢安翡翠春云暖;窗护芭蕉夜雨凉。”庭园内北有书房,南有冷泉亭及涵碧泉,峰石峙列,花木疏朗,幽美宜人。1981年6月,我国建筑家仿此园结构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明轩”,使中国式庭园艺术在域外生辉。
殿春簃西南隅,有一处林中石阶下潜藏一汪幽潭,取朱熹“一水方涵碧”句,名“涵碧泉”。因泉旁有株古树,故又名“树根井”。泉水长流不涸,传为古时老渔翁王思呼龙引水处:一天,王思捕鱼回家,路过泉潭歇脚,忽听渔篓里传出“王思,王思,放我回潭”的叫声。他惊诧地解开渔篓,把那条辛苦一天才捕得的阔嘴带鳞、身长八寸的四脚蛇放回深潭。四脚蛇在水中露出头,唤着王思,把一颗宝珠吐到王思手上,嘱咐道:“如果碰到难处,拿着明珠星夜赶来喊我。”第二年夏天,苏州久旱无雨,河枯地裂,只有那株古柏下的水潭碧水清莹。王思转忧为喜,拿着四脚蛇送的宝珠,来到水潭边。“蛟龙,蛟龙,我是王思,还你明珠,快解旱灾。”话音刚落,只听“哗啦”一声巨响,潭中水柱翻飞,蛟龙摆尾衔走珍珠,潜入潭底。霎时,浪涌潭流,百姓们纷纷赶来,扩潭引水。一夜之间,苏州旱情大减,百姓为谢王思,建此“网师(王思之谐音)园”。
网师园与近旁的王思巷有着一段传奇因缘。清乾隆年间,园主宋宗元晚年得子,取名“双喜”。双喜读书颇为用功。一日,他听说城外澹台湖里鱼多好捕,就悄悄去钓鱼。一杆下去,大鱼咬钩,把他拖到湖里,正巧被在湖中驾舟捕鱼的王思父女救到船上。他们用姜汤灌醒双喜,并把他送回宋府。双喜身体复元后,到王思家道谢。双喜忠厚好学,王思之女桂芝俊俏勤劳,二人年龄相仿,一来二往,双双互表衷情。可两家门不当户不对,愁煞二人。不久,宋宗元迁官异地。在举家迁居之时,双喜以读书为由,留在苏州,偷偷与桂芝结为夫妻,后生一子。双喜在二十四岁时科场中举,其父急着为他娶亲。他推托不过,遂领着儿子拜见父母大人,将十年前王思一家救命之恩和与桂芝成亲之事和盘托出。宋宗元夫妇见桂芝贤惠,王思淳朴,儿子不忘恩义,遂成全这桩美满婚姻。
宋宗元为此将“万卷堂”改称“网师园”,把双喜与王思父女在网师园近邻住过的小巷,叫“王思巷”,以报答渔翁王思父女的搭救之恩。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善孖、张大千昆仲等文人画家曾居园中,聚会赏景,谈诗论画,情志清远风雅。
张氏昆仲二人于“殿春簃”设画室,养幼虎于园中。观摩画虎十二幅,名为《十二金钗图》。善孖画虎,大千补景,相得益彰。善孖于自题中曰:“慨世局之沧桑,学曼倩之善谑……十二金钗藉实甫之艳词,为山君之注解,抑有识者为我非乎。”以《西厢记》艳词题虎,寓意颇深。第一幅题为“蓦然见五百年风流孽冤”,画中并非亭亭玉立的相府千金,却是一只血口大张、眈眈威视的拦路猛虎。第十一幅题为“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画面上不是欲离顾盼的娇红玉女,而是昂首于荒草丛中的一只斑斓威虎,猛然回头,那幽绿阴森的目光,耐人寻味。
张善孖画虎闻名于世。1936年从国民党汉口“绥靖公署”总参议朱伯林处得一虎子,养于园中。此虎颇通人性,温顺地让张氏二人临摹作画,后不幸夭折,被张氏葬于园中,建冢立碑,以示痛惜。现园中殿春簃“大风堂”西墙侧,立有张大千于1982年在台北所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碑文的幼虎墓碑一座。
环秀山庄叠石奇
在苏州城西景德路黄鹂坊桥东,一枝独秀的名园环秀山庄,以其隐于闹市、玲珑奇巧的叠石假山闻名于世。
环秀山庄始建于唐末,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金谷园旧址。宋时,为文学家朱长文(伯原)药圃,名“乐圃”;后为景德寺,又改为学道书院,为兵备道署。明代万历年间大学士申时行居此。清康熙初年,属吴门申勖庵药栏“蘧园”,有来青阁。乾隆年间,为刑部蒋楫所有,建山池泉石雏形。后为尚书毕沅住宅,又为相国孙士毅所居。清道光二十一年前后,孙宅入官,县令信笔批给汪小村、汪紫仙,为汪氏“耕荫义庄”。道光二十九年(1849)改称“环秀山庄”。全园占地3亩,假山厅堂林院占全园四分之三,环辅之水,占四分之一。《园冶》云:“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指的是乾隆年间,叠山名家戈裕良在此建园的杰作。戈裕良匠心独运,胸有丘壑,立意奇巧,以“宾主朝揖法”,将西北石壁及东北平岗短阜作为主山的陪衬,以真山水为背景,以山水画为蓝本,使山石起、伏、转、折,形成高远、深远、平远这三远而具千里之势的意境,使环秀山庄“咫尺山水”,有“独步江南”、“天然画本”、“尺幅千里”之誉。假山呈东西走向,外观峥嵘,洞壑幽深。山上蹬道起伏,巉岩跌坠欲落,在岩绝路断处,忽见岩穴洞开,堪称园林艺术中“绝处逢生”的生花妙笔。洞道回转,池水微浸,如天然溶洞;山涧有如壁立千仞,气势雄奇。
夫妻枕波耦园中
苏州小新桥巷的耦园,风景宜人。它紧邻城墙,一面临街,三面萦水,面积0.26公顷。因居中的正宅两侧一东一西设有花园,故称耦园。耦,为“偶”之同音,指夫妻二人同耕共织,回归田园之意。东花园原为清顺治年间保宁太守陆锦所筑,名涉园,又名小郁林。后为祝氏别墅,清末沈秉成扩建,后归刘国钧所有。园中黄石叠山,为苏州园林黄石假山佳构之一。西花园,有湖石假山,书斋书楼。园中吾爱亭、枕波双隐、双照楼、听橹楼、山水间等亭楼的题名与寓意,皆表达在此隐居的一对夫妻于山水间枕波、顾影、织帘、读书、听橹的宁静生活与美好理想。凌波水阁“山水间”内岁寒三友落地罩,堪为各园雕刻珍品之冠。
集萃自得有怡园
苏州城中心人民路的清代名园——怡园,约0.6公顷。原为明弘治年间吴宽旧宅,复建于同治、光绪年间,为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的私家园林。建造时,取苏州历代园林的精华特色,自成格局。复廊居中,南北走向,采取“沧浪亭”建法,廊壁漏窗隐现出东西两园幽深曲折之风景。东部有岁寒草庐、石听琴室;西部有山石奇峰,藕香榭、锄月轩临池而立,池中夏荷亭亭,此乃全园精华所在。园中假山参照“环秀山庄”叠法;荷花池效法“网师园”水域造法;画舫斋仿拟拙政园“香洲”营建技艺,乃苏州园林旱船之冠。四周廊壁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数十方,人称“怡园法帖”。忆及园主在建园时,将《论语》中“兄弟怡怡”句意用于园名,颇为雅致得体。
如珠似玉园连园
重又蔚然兴起于明清时期的苏州造园古风,使宝石般的大小园林镶嵌于姑苏美丽的山水之中。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园林明代有二百七十一处,清代有一百三十处。甚至闹市宅第,乡野民居,也常于屋前房后辟庭为园,凿池叠山,植树育花,养鸟饲兽。豪门私家园林沿袭造园古风,遗留之园更是各具特色。
桃园。位于城东将园旧址,因昔时遍植桃树得名。东临碧波城河,跨桥抵达城阜,茶室掩于丛林;中部雪松葱郁,草地芳翠;西隅新建“明轩”一座,为网师园“殿春簃”之仿造佳构。园长31米,宽13.5米,居7米高封火山墙之内,占地1亩,布局疏朗,格调雅致,廊宇泉石点缀成庭。冷泉亭内四块石碑,刻有明画家沈周、唐伯虎诗句。明轩大厅匾为文徵明所书。景如画面,怡人耳目。
惠荫园。在城东南显子巷。为明代归氏园故址,几易其主。清时曾名洽隐园、皖山别墅,又属安徽会馆,易名惠荫园。光绪年间建有“惠荫八景”:柳荫系舫、松荫眠琴、屏山听瀑、荷岸观鱼、藤崖伫月、石窦收云、棕亭霁雪及小林屋洞。明时仿洞庭西山林屋洞所叠湖石山洞“小林屋洞”,宛如天然溶洞,乃古园瑰宝。现尚存程公祠、照忠祠等。
五峰园。现仅为阊门内西街混堂弄一所民居的明代园林五峰林,传为明画家文伯仁所建。文伯仁为文徵明之侄,号五峰老人。园内湖山错落,池南立有五座石峰,挺拔秀美,故称五峰园。
可园。现位于城南苏州医学院内的这一建筑,原为宋代沧浪亭一隅,名近山林。于清乾隆年间复建,取“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意更名乐园;后又以“行乐不可训也”改称可园。晚清易名学古堂、存古学堂,为苏州最早的图书馆所在地。其山水亭堂布局紧凑,昔日学堂朗朗书声及居室恬静祥和景象略见一斑。
鹤园。位于城中现韩家巷市政协所在地。建于清光绪年间,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取名鹤园。园中水池沿岸勾勒呈鹤状,绕以湖石花草,更添鹤翼拍水欲翔之生气。池东曲廊与园墙将诸景切割成若干小院,宛如画面。
畅园。庙堂巷的这处清代宅园,为苏州小型古园的代表作。池居中心,曲桥凌波,叠石作岸,四周花木丛中亭台粉墙灰瓦若隐若现。池畔船厅“涤我尘襟”辅以亭廊,与主体建筑留云山房组合巧妙,令人回味昔时园主漫步其间那种悠闲自得之情状。
半园。名半园者有南北二座。城南仓米巷南半园为清同治年间史杰堂所筑,取“知足不求全”意名半园。宅东建有安乐窝、君子居、不系舟、待月楼、双荫轩、挹爽轩、还读书斋等景。俞樾叹其精美曰:“斯园也,高高下下,备登临之胜,风亭月榭,极柽柏之华,视吴下诸名园,无多让焉”。北半园为清乾隆年间沈其奕于城北白塔东路所建,初名止园,后名朴园,易名半园。宅东存“半园”砖额,狭长池水环以旱船、厅榭、半亭。其以“半”为特点的建筑为居东北隅的重檐高阁,乃异于苏州其他园林古建,外观二层半,瑰丽独特。观赏南北半园,其景各有千秋。
残粒园。兼有苏州、扬州园林风格的残粒园,位于城中装驾桥巷,为苏州典型的私家花园。以李商隐“红豆啄残鹦鹉粒”诗意命名。清末几易其主。园中池水如镜,倒映出环周树丛、花草、假山、石洞、半亭连成的精巧园景。
启园。位于洞庭东山之东杨家湾菱湖畔,为东山旧有二十处古典园林之一。因系席启荪私园又称席家花园。1933年仿无锡蠡园而建,开山填湖、迭石筑堤,厅堂壮观,有挹波、环翠二桥飞架,更添异彩。
同里镇与退思园
苏州东南弹丸小镇同里,以“南市晓烟”盛景闻名江南,辖区由纵横河道所勾连的七块陆岛而组成,独具群岛集镇风光。架于河上的二十八座宋、元、明、清时代各式桥梁,如条条彩练,萦绕于岛屿之间。河道蜿蜒,舟船竞渡,驳岸齐直,街巷临水。当整座岛城于晨雾中露出倩影时,宛如一幅近浓远淡的山水彩墨画,泼墨天成。明代诗人赵重道作《南市晓烟》诗云:“原今南陌烟光翠,台榭高低临水际。花影凌乱莺声碎,独与他乡风景异。”
同里人文风物荟萃,久已闻名。镇上深宅名园雕梁画栋,书卷之气四溢。有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故居,明朝处士朱祥学舍耕乐堂,清代同治时画家严友兰的环翠山庄,清末南社士子陈去病的故居浩歌堂等。尤引人入胜、名闻遐迩的是名园“退思园”,由袁龙设计建造。园中荷池涟涟,临水设景;堂榭疏朗,参差错落。池北主厅退思草堂,结构精巧,风格古朴,隔水与岸南之辛台互为借景。池东一脉假山拔岸峭立,山顶眠云亭与池西水香榭遥相呼应而成对景。“闹红一舸”画舫静卧于池西驳岸,风起潇湘,波涌舫石,其似动似静,迎风傲立。池东南树影花丛中,一濒水小轩半掩半映,额题“菰雨生凉”,更令人触景生情。全园辅以琴房、览胜阁、桂花厅、岁寒居和坐春望月楼等精巧建筑,形成清素淡雅之风格,颇寓隐退静思之意趣,故园景与园名相吻相宜。
清时任兰生曾居此。任兰生为道光二十年(1841)生人,字畹香,年轻时科场失利,投奔皖营,镇压捻军,官至兵备道,于凤阳整饬军务,因营私肥已被免官。于光绪十三年(1887)在同里镇建退思园,取“退则思过”之意。据载,美国纽约在斯坦顿岛植物园内仿此园建“退思庄”。
上一篇: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广州·四大丛林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西宁之旅·湟中塔尔寺·圣地·艺苑·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