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西宁之旅·湟中塔尔寺·圣地·艺苑·学府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的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即塔尔寺,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因大金瓦寺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而得名。
圣地自有佛护佑
整个寺院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组成,殿宇、经堂、院落、僧舍,参差错落在东西两坡、山间谷地,全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主殿大金瓦寺,是汉式宫殿建筑,面积近450平方米,初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内有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殿外有古树一丛,传为宝塔所包藏的菩提树的根系衍生而成。殿内珍藏数百卷经卷,其中有一部大藏经。大经堂是塔尔寺宗教组织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内设千数蒲团,可供两千多个喇嘛集体诵经之用;下设四大扎仓(学院),即参尼扎仓(显宗学院)、居巴扎仓(密宗学院)、丁科扎仓(时轮学院)和曼巴扎仓(医学院)。经堂内悬挂有各种佛教题材的堆绣、剪堆,还有各种壁画(卷轴画),做工精细,生动别致。“大拉浪”亦称大方丈室,在塔尔寺的最高处,是塔尔寺行政事务负责人法台的居住处,达赖、班禅来塔尔寺也在此居住。
塔尔寺内最高大的一座白塔名太平塔。抗战时期,日军对西宁地区狂轰滥炸,塔尔寺也是其目标之一,可每次轰炸后塔尔寺都安然无恙。信徒们便认为这是此地有灵,佛爷保佑。为谢佛爷保佑之恩,1942年修建了这座白塔,命名“太平”,寓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之意。
黄教宗师宗喀巴
塔尔寺被认为是黄教宗师宗喀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本名罗卜藏扎克扎,又称罗桑扎巴;宗喀巴是后人对他的尊称,藏语称“湟中”为“宗喀”。宗喀巴自幼聪明好学,七岁在安多的贡布寺出家,十六岁前往西藏求学,在西藏各教派寺院访师问道二十余年,博通显密。当时正值萨迦派衰落,只重密宗,不习显教;崇尚咒语,不重戒律,尤其是教徒生活腐化。宗喀巴立志改革,重振教规,提倡恪守戒律,先“显”后“密”,严禁娶妻,形成一个新的教派“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律”。为了与其他教派相区别,该派僧人穿戴黄色僧衣僧帽,故俗称“黄教”。
格鲁派虽然在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但后来居上,在西藏逐渐成为执政教派,广泛流传于蒙藏地区。
宗喀巴作为复兴藏传佛教的一代宗师,受到广大信徒的尊崇和膜拜。继承宗喀巴事业的是他的两个著名弟子——根敦主和克珠杰。十七世纪格鲁派建立完善的达赖和班禅活佛转世制度后,根敦主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相传系自在菩萨化身;克珠杰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相传系无量光佛化身。
塔尔寺留有不少宗喀巴的遗迹和传说。相传宗喀巴出生时,他的母亲将胞衣埋在现大金瓦寺正中的地下,数年后这里长出了一棵枝叶繁茂的菩提树,树上生出十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他的母亲十分思念他,便托人把“菩提树”的消息转告他,并捎去一束白发,希望他回家团聚。当时宗喀巴正在拉萨专心于宗教学业,无心回家,便派一位弟子带去一幅自画像和佛狮咆哮图去探望亲人,捎话说,如果能在菩提树处建一座宝塔,就像自己回家省亲一样。母亲按照儿子的心愿,在菩提树旁建了一座小塔。后人又在小塔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高11米的大银塔,并以大银塔为中心扩建成一座寺院,命名为塔尔寺。塔尔寺藏语意为“公本”,即“十万佛像”。现在大银塔内还存放着宗喀巴的一尊造像和生前遗物。
大金瓦寺的大殿正中有一幅宗喀巴画像,因年代久远,画面模糊不清,仅看得出大致轮廓。相传这幅画像是宗喀巴在拉萨时捎给母亲的自画像。为抚慰母亲思子之情,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他刺破自己的鼻子,用鼻血和着水绘成这幅画。因此这幅画像被奉为黄教圣物。
在九间殿内,有一块数百斤重的大石头,上面的疤痕据传是宗喀巴幼时脚踏、手抠留下的痕迹。祈祷殿院内琉璃花坛内耸立着一块奇异怪石,称为“憩石”,当年宗喀巴之母背水时常倚此石歇息,故名。
法会传佛音
塔尔寺每年都举办四个大法会和两个较小的法会。正月大法会是格鲁派所有寺院都举行的法会,祈祷一年的吉利。塔尔寺正月法会从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七日,其中以正月十五灯节酥油花展最负盛名;四月大法会从四月初十日至十九日,藏语称“对庆松总”,意即三节俱备。四月十五日上午十时在寺前山上晒大佛,非常壮观。塔尔寺共有释迦佛像、狮子吼佛像、宗喀巴像和金刚萨埵像四种,每次晒大佛时只展出一种。晒大佛主要是为防虫蚀佛像,同时供信徒们瞻礼;六月大法会从六月初三至初十,纪念释迦牟尼降凡和弥勒佛出世,这期间寺院内所藏宝物都取出来展布。九月大法会从农历九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纪念释迦佛“三转法轮”(意即讲了三次经)。两次规模较小的法会是:纪念宗喀巴圆寂的十月法会,从农历十月二十二日至三十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七日的年终祈祷,是辞旧迎新的宗教仪式。
塔尔寺是藏、蒙族人民心目中的宗教圣地,虔诚的信徒们把朝拜塔尔寺看作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每当法会节日到来,他们便长途跋涉来到塔尔寺,献上金黄的酥油和洁白的哈达,一丝不苟地转着转经筒,在经堂匍匐磕头,瞻拜法会仪礼,领受佛的祝福和护佑。
塔尔寺艺术三绝
塔尔寺是一座艺术的宝库,寺内雕塑享有盛名,但最著名的要数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的油塑(酥油花)、堆绣和壁画。
堆绣是塔尔寺独有的艺术品,是刺绣与浮雕的完美结合。其制作方法是先将各种彩缎剪成造型图像,然后在下面垫上棉花或羊毛,绣在大幅布幔上。堆绣艺术品中间凸起,立体感强,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强烈,即便在光线较差的情况下,也有较好的艺术效果。作品题材以佛像为主,兼涉佛教传说和僧侣生活,一般不表现大场面。
塔尔寺各殿堂都有壁画装饰,有少量直接绘在墙或栋梁上,更多的是绘在布幔上,再悬挂或钉在墙上。壁画多用矿物质颜料,颜色历久不变。这些壁画题材多取自佛本生故事、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故事。采用藏族传统的金碧重彩描法,侧重线条勾勒,富于装饰性。
每年阴历正月十五,塔尔寺都要举行盛大的酥油花灯会,主要内容就是酥油花展览。酥油花的来历据说与文成公主有关。相传一千三百多年前,文成公主与藏王松赞干布结婚时,从京城长安带去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并在八角街专门修建富丽堂皇的大昭寺供奉佛像。当地人民为了表示对文成公主的热爱和对释迦牟尼佛的膜拜,用酥油塑了一束鲜花,供奉在公主带来的佛像前。后来塑酥油花的技艺在西藏传播开来,形成习俗,并传到塔尔寺。亦有相传文成公主带去的这尊佛像没有冠冕,宗喀巴学佛功成以后,在佛像头上献了莲花形的“护法牌子”,身上献上“披肩”,还供了一束“酥油花”。“酥油花”由此产生。
塔尔寺正月十五灯会据说来自宗喀巴的一个梦。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于藏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大昭寺组织了一次发愿祈祷大会。在此期间,他做了个梦,梦中荆棘变成了明灯,杂草变成了鲜花,无数奇珍异宝,五光十色,灿烂夺目。信徒们为了再现祖师梦中的景象,用众多酥油塑造梦境内容。后来相沿成习,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灯会。每到春节前几个月,塔尔寺的艺人们便着手准备。他们把纯净的白酥油揉进各种矿物质染料,在事先扎好的架子上塑造出形形色色的佛像、人物、山川花卉、树木、飞禽走兽、亭台楼阁等。三九寒天,艺人们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中工作,双手还要不断地在冰水中浸泡,手热了,酥油就会溶化,无法塑像。因此塑酥油花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吃苦的精神。1991年春节,塔尔寺酥油花进京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一组文成公主进藏大型油塑,由二千多个人物、二十多匹马和骆驼,以及宫殿楼阁、高山大川组成。受到北京人的交口称赞。
青海西宁塔尔寺酥油花
喇嘛教的高等学府
塔尔寺是喇嘛教的最高学府之一,“校长”由寺院总法台兼任,由大僧官和总引经师具体管理。下设四个学院,参尼扎仓是学习显宗教义的学院,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等五门课程,学制十五年;居巴扎仓是学习密宗教义的学院,同时也研究“因明”学(相当于逻辑学);丁科扎仓是学习天文、历算、占卜及工艺的学院;曼巴扎仓是学习医药治病的学院。
学院有严格的考试和升、留级制度,并建立了学位制度。如参尼扎仓的学生学完般若课程,便授予“仁建巴”称号,相当于高中毕业。五门课程全部学完,授予“噶仁巴”称号,相当于大学学士学位。获得“噶仁巴”称号后,在自己住处博览群经,苦心钻研,准备报考更高一级学位称号,考试合格后,授予“噶居巴”称号,相当于硕士学位。再苦学十年左右,便可参加最高一级的“多仁巴”(相当于博士学位)称号的考试,获得这一学位的僧人为数不多,一旦拥有,这位僧人便倍受尊敬,可以担任各扎仓的法台。
上一篇:悠悠吴越曲·苏州之旅·苏州·园林清韵
下一篇: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曲阜·圣迹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