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广州之旅·飞霞山·天开清远峡
“谁将神斧劈山开,万顷波涛天上来。峡岸繁花迷去所,不知身入武陵台。”宋代方信儒(1177—1220)在此诗中描绘了广东北部雄伟壮观的飞霞山与清远峡风景。
清远峡又叫飞来峡,为广东北江自南而北的三峡之一,全长9公里,位于清远城北23公里处。两岸,七十二峰参差对峙,峡间水流汹涌,波涛湍急,气势雄伟壮观,正如唐代诗人沈佺期《峡山赋》所记:“涧穿一水之流,傍列两峡之夹,尽崖遂谷,迭嶂以重围、怪石奇峰,耸楼台之插天,山尖兮令危,天环兮地旋,前山阔兮龙奋飞,后山隘兮虎翩跹。”勾画了飞来峡神采。
“天开清远峡,地转凝碧湾。”(苏东坡语)相传秦汉时,北江泛起特大潮水,汹涌涨至峡谷中间,一宿之后洪水奇怪地退去,故得名“中宿峡”;又传说秦汉时有数女子在峡谷中采螺,忽遇狂风暴雨,昼夜不得归,均化为石,故名“贞女峡”。还传说远古时,轩辕黄帝一统中国后,派太禺、仲阳到岭南居住。二人精通音律,喜欢吹箫,便用竹子制成洞箫吹奏,箫声抑扬顿挫、动人心弦,连广州城里的五只石羊都被打动了,立志要为岭南人民多多造福。那时岭南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黄帝去世后,太禺、仲阳隐居清远峡,太禺居北、仲阳居南,故两岸群山有北禺南禺之称,此峡也得名“二禺峡”。后世传说峡山寺庙乃安徽舒州飞来,又称清远峡为飞来峡,一直沿用至今。
飞来寺
“飞来峡里藏千景,历朝诗赋满山中”,进入飞来峡口,但见山峦迭起、江水紧束,大有“一水远赴海,两山高入云”之势。随着峰回水转,在北岸青山下临江雄踞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巍峨庙宇,这就是岭南著名三大古刹之一的飞来寺,曾列为我国佛门“第十九福地”。
飞来古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520),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据说禅宗六祖慧能从韶关往返广州时,曾在此坐禅说法。古寺旧址,建于高峰上,因年代久远,几经沧海,在宋大观年间移至江边重修。
相传梁武帝普通元年,隐居飞来峡的黄帝二庶子太禺、仲阳拼试法力,仲阳用神力将延祚寺从安徽搬到清远。途经梅岭不慎撞着偏殿一角,落于梅岭云雾山中,便是“挂角寺”,即今南雄“云封寺”。延祚寺搬至峡山顶后,延祚寺住持贞俊禅师也想试试自己的佛法,高声念一偈道:“寺能飞来,胡不飞去!”谁知空中传来“动不如静”的回答。就此寺院留在了清远峡。又传说:梁武帝年间广东风水先生赖布与徒弟前往清远峡,想寻觅一块山地。在飞来峰对面一个山峰上,见峡江对岸有大小两个山岭,赖布大喜道:“大牛赶小牛,代代出公侯,是个好地!”其徒弟却坦率说道:“对岸两个山岭不像大小牛牯,倒似两只象。俗说‘大象赶小象,代代出和尚’,这里如果兴修佛寺,香火一定旺盛”。正说着,一位老和尚上前合掌道:“老僧姓李名飞,原是镇江金山寺僧人,现南来寻觅福地兴建佛寺、宏扬佛法。初来乍到,也发现这里是块福地。”后李飞和尚奏请梁武帝拨款建寺。寺建成后,李飞作一偈道:“我名飞,到南来,寺建成,号飞来。”故得名飞来寺。
飞来寺坐北向南,寺正门、大雄宝殿、六祖堂和后坡的慈云殿为中轴,东西辅以斋堂、祖堂和各式僧舍,两翼伸展,配置恰当。殿堂间均有曲折回环的画廊走道。建于元代天历二年(1329)的大雄宝殿飞檐斗拱,庄严雄伟。其殿内宽敞轩宏,装饰有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及人物塑像,弥漫着肃穆的禅宗佛教气氛。飞来寺背面的慈云殿旁,瀑布池上飘然一亭,就是广东著名的风景名胜——建于宋绍圣年间的飞泉亭。飞泉亭原名淙碧轩,因是苏东坡建议修筑的,故又叫东坡亭。为两层构筑,背靠飞瀑。登上第二层,前可遥看北江。亭下有一小潭叫“东坡洗墨池”,传说苏东坡两次游历都曾于此题诗洗墨。
飞来寺西面江里,有一个波光粼粼、深不可测的犀牛潭。相传古代昆仑国(即西贡)向秦始皇进贡两头项系金锁的犀牛,途经此地,跃入潭中,使者入水追踪,不见犀牛,却见五龙潜藏深潭。晋咸康年间,一个叫周仲的老渔翁在此拾获数尺长的金锁两把,故此潭又名金锁潭。古人有诗题云:“月峡云封路不通,水犀无迹去西东,那能闲却垂纶手,要向潭心钓五龙。”
飞来古寺附近北江河上有一个潭叫钟潭。相传元末明初的某一天,飞来峡上刮起一阵来势劲猛的罕见强台风。狂风呼啸间,飞来寺里一口4000斤重的铜钟忽被龙卷风卷起,抛至半空中再一头栽进深潭里。故人们称此潭为钟潭。明时,飞来寺重新购置一口重约千斤的新铜钟。每当寺里和尚敲钟时,沉在深潭里的那口古钟便会自动响起来,钟声遥相呼应,当地人称为“水底钟声”。清代有一位诗人描述道:“冈上钟楼声复声,樵人往复听钟鸣。俄飞入水声相应,寺鼓江钟互送迎。”
从飞来寺古寺右侧沿江而行,有一组由天然嶙峋怪石构成的临江台石,其中一块上刻有宋朱熹写的“奇观”二字。相传秦时,一位镇守岭南名叫赵胡的将军曾在这块石上钓得金鲤上百斤,进贡给秦二世。此后这里的峡江鲤成为贡品,地方官年年都要向渔民征敛,该石也被称作“钓鲤台石”。另有一块台石,据说是苏轼借宿飞来寺时钓鱼之地,名之“东坡钓矶”。此外还有一块刻有“步到菩提”的“达摩石”,相传最早把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的佛祖达摩曾在该石下说法,当时,天花纷纷散落,煞是壮观。这里步移景异,且几乎每一景都有迷人的传说和石刻题字。
在飞来寺后面靠右边峻峭山峰上有一个岩洞,上接青云,下临深渊,险要幽深,这就是著名的“归猿洞”。相传唐广德年间,广州为官之人孙恪携妻举家南下,乘船过飞来峡时入江边飞来寺拜佛求神。谁料刚到寺里,就闻寺后猿啸声四起,成群的猴子欢蹦乱跳的奔过来。袁氏顿时神情悲戚,卸下颈上所佩碧玉环,交给寺里老僧惠幽,在寺壁上挥笔题道:“刚被恩情投此心,无端造化几湮没,不如逐伴归山去,长啸一声烟雾深。”写罢,抱着两个儿子大哭一场,含泪凝望孙恪许久,后解衣变作一只白猿,在群猿簇拥下,依依不舍地走上山崖,消失在参天古木之中。孙恪悲痛欲绝,百思不得其解。惠幽和尚如实相告:“贫僧曾饲养过一群小猿,唐开元间有一使臣路经这里,见当中一只小白猿十分可爱便换了去,送至京城献与天子。安史之乱后,唐明皇仓惶出逃,这只白猿失踪。今日得碧玉环,方知这女子就是当初那只小白猿。”孙恪伤感万千,好像南柯一梦,再也无意做官,带了孩子北返洛阳隐居起来。从此,飞来寺后面的深林里经常传出悲凉的猿啸声。据说是那只白猿在想念丈夫和儿子。
飞霞洞与藏霞洞
从飞来寺溯江北上3公里便是飞霞洞,该洞建于1911年,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据传“飞霞”及其创始人“麦长天”,都源自唐代文人王勃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大雨之后,一簇簇霞气从山坳阵阵升腾,故得飞霞之名。
飞霞洞建筑雄伟,傍山叠建的庙观,规模颇为壮观。从动工兴建至竣工,历时达十七年之久,尤其主体建筑“飞霞仙观”,宏伟巍峨,颇有西藏布达拉宫之势。它按北京清朝故宫的格局,整个建筑分四进,高六层,正中头门为“天根”、“月窟”客堂,其上有三教殿、弥勒佛殿和无极宫;两侧有名目繁多的厅堂楼房十数座。在飞霞仙观后山,有建筑古雅、别致的“凤凰楼”。其得名,据说是因为在辟飞霞洞之初,山中猛虎为患,人们便在此地构筑“伏虎玄坛庙”。动工时常有五色彩鸟盘旋,自楼建成后,虎患绝迹,人们便把这座庙改名“凤凰楼”。在凤凰楼附近还有“轩辕黄帝祠”,上书“帝子流风”四字。
位于密林深处的藏霞洞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曾为道家潜修之地。据说云霞飘至此处便经久不散,每天晨昏时分,这里的庙宇都掩于云雾飘渺中,若隐若现,宛若仙境。洞后山岭上有一棵古榕树,若用棍子敲打它,便会发出悦耳的琴音,称“琴音树”。此树附近,还有一组奇妙的天然石景:一块平展的巨石上有一个形似大脚印的凹团,到此游览的人们总要把脚放进去比试比试。据传这是达摩祖师东渡时留下的赤脚印迹,后人还在此石上盖了一间“达摩亭”,上书“初祖遗迹”四字。藏霞洞后面山岭上,还有一块雄踞山头、光滑平坦的巨石,据说每当夜深人静,便传来“叭嗒、叭嗒”之声,好似有人在石上下棋。相传唐宣宗丁卯年(847),仙人吕洞宾云游粤海,途经清远飞来峡,因甚爱此地风光,便驻足于此与另一仙人对弈。正当棋局将残,天上飞来一对嘎嘎鸣叫的黄鹤。局终,吕洞宾乘兴在石壁上留下题句:“弈罢好乘黄鹤去,重来合筑吕岩居。”书罢乘黄鹤而去。清同治初年(1862),道士林法善,在“仙人弈棋”遗迹下创建藏霞洞,洞内供奉的众神中就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上一篇: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天府之国
下一篇:灼灼闽粤花·海南之旅·海南岛·天涯万里见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