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蒲圻赤壁·折戟沉沙“武赤壁”
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也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场大战,成为文学家们笔下的好材料,一部《三国演义》有八回直接描述它,是全书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或许正是由于文学作品的渲染,使这一历史事件为历代人们所熟知、传颂,以至湖北江汉一带自隋唐以来竟出现了蒲圻、武昌、汉川、汉阳和黄州多处赤壁。
究竟何处是三国周郎赤壁?
赤壁古战场寻访
千百年来周郎赤壁一直是个谜。从唐代李白始,迄元朝吴师道止,仅唐、宋、金、元四代,有文章记载的咏史作者就有十四人之多,所作诗、词、曲、赋十余首,颇不乏名篇传世。但赤壁古战场究竟在何处,他们也不甚了然。苏
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只说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是否就是他作诗所在地的黄冈城外赤鼻矶,未作肯定。而“人道是”所指之“人”,大概即杜牧。他写有著名的《赤壁》绝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眼中的“折戟沉沙”处指的是黄冈赤壁。然而此说被多数人所不取。他们认为赤鼻矶的地理位置与史书所载不符。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可知,在赤壁作战之前,周瑜从樊口溯江而上,进驻夏口(今武昌),然后再“进,与操遇于赤壁”。初战,曹军不利,退到江北的乌林,而后大败。可见赤壁古战场当在武昌之上、大江之南。
近代,多数人持蒲圻赤壁说。此说本自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和唐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图志》。这种观点认为只有蒲圻赤壁的地理位置同史书记载相符。近数十年来,考古工作者从蒲圻赤壁一带发掘出大量箭、镞、刀、戈、斧、戟等三国时武器,其中箭镞为出土最多者。1976年,又在赤壁山下1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三国时沉船的铁钉、铁环以及精致灵巧的铜质传令箭镞。另外,还在蒲圻吴墓发现246年制作的东吴“上大将军”吕岱之弩机。这些考古发现,更增强了蒲圻赤壁的说服力。新近印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即将赤壁位置标于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亦有持异议者。朱靖华《也寻“失踪”的赤壁古战场》一文称:蒲圻虽出土众多三国武器,但据《三国志·吴主传》、《周瑜传》屡屡记述孙曹两军江中“遇于赤壁”,知“赤壁之战”是一次典型的江中遭遇战,而非南岸蒲圻赤壁的陆地战。且箭矢射程仅“百步”之距,弩机弹矢也只“数百步”之遥;何况当时尚有“东南风急”之阻,箭矢不可能从江心远射至南岸一二公里外的南屏山、金鸾山及“土人耕地”等处。据《三国志》诸传记载:赤壁战后,孙吴曾在蒲圻陆口地区盘踞五十余年,该地发生过数次重大战役(如鲁肃与关羽之战等),现从陆地发现的箭镞焉何不是后战所使用者?再者,东吴“上大将军”吕岱之弩机制作之日已上距赤壁之战三十八年,故不可为证。还有,从古籍记载可知,赤壁之战不是发生在长江南岸,而是在北岸。如《三国志·辛毗传》“先帝屡提锐师,临江而还”;《王肃传》“武、文征权,临江而不济”及赤壁之战当事人王粲《英雄记》“(操)未及渡”、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军逼(江)而引还”、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大军临江而不济者”等记实史料,证曹操始终未能渡江。且《周瑜传》述黄盖诈降火烧曹舰“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适证赤壁应在江北,并与乌林同在一条岸线上。如在南岸蒲圻赤壁烧船,焉何隔江烧至北岸乌林营落呢?事实上,战前曹操已“济汉(汉水)”、授命“(文)聘为江夏太守(郡治在黄冈西北),使统北兵”(《武帝纪》),早已越过蒲圻赤壁400里外的夏口以东了。曹植《求自试表》云:“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赤岸”当作赤色江岸,而蒲圻赤壁不赤。足证古战址应在今长江北岸的黄冈赤壁至王家坊(包括团风镇古乌林)一带赤色断裂层岸地方为宜。
另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嘉鱼县东北说。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皆持此说。此说初见于《大清一统志》,该书说: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江滨”,且引据《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首肯:“赤壁当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且认为“《大清一统志》所定最确”。(见杨守敬《水经注疏》)但有研究者认为,此说实际同于蒲圻赤壁说,因为1950年以前赤壁镇属嘉鱼县管辖,此后方划归蒲圻。
然而,不管如何纷争,诸多“赤壁”中,名气最大者仍要数多数人所不认可的黄州东坡赤壁,因为苏东坡曾在此居住,并留有《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而与当年赤壁大战周瑜等叱咤风云人物瓜葛最多的则是蒲圻赤壁。为便于区别,有人便唤黄州赤壁为文赤壁或东坡赤壁,而称蒲圻赤壁为武赤壁或周郎赤壁。
湖北蒲圻赤壁
蒲圻赤壁与周瑜
赤壁之战的主角是谁?从《三国演义》的描述来看,似是孔明,其实,这不过是文学上的虚构加工。
据《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曹操在长坂打败了刘备后,占领了荆州的江北地区,想一举灭掉南方的孙、刘一统全国。他在江陵写信给孙权,说他将率领八十万大军与孙权“会猎于吴”,进行恫吓,孙权召集部下商议对策,以张昭为代表的文臣主张投降。虽然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使臣此前已跟孙权分析了孙刘的优势和曹操的弱点,但面对曹操的恫吓和张昭等人的投降论调,孙权是战是降仍举棋不定。辅臣鲁肃主张抗曹,并让孙权将周瑜从驻地召回。周瑜一回来即向孙权分析道:“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而操皆冒行之。”为彻底打消孙权顾虑,周瑜当晚再见孙权,说:“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中原)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刘表)众亦极(至多)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控制)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周瑜的透辟分析使孙权终于作出联刘抗曹的决定。
于是孙权派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领三万精兵,他们会同刘备的两万人马,在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将士因晕船而将战船连环,首尾相接。周瑜据此采纳部将黄盖诈降火攻的建议,用蒙冲斗舰十艘,装上枯柴芦苇,灌上膏油,裹上帷幕,上插旗帜,诈云欲降,驶向曹军。当时东南风急,当离曹军2里余时,十艘战舰“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据说,大战之时“火烧乌林映赤壁”,烈焰将长江南岸的整座石头山都映红了。站在石头山头督战的主帅周瑜,见此壮景,乘兴写下“赤壁”二字,镌刻在临江的崖上。另据《蒲圻乡土志》记载,赤壁大战后,周瑜楼船停靠石头山,摆酒庆功,舞剑赋诗。周瑜酒兴正浓,挥剑于山石上刻下“赤壁”二字。这两个字至今还在,楷体字形,长150厘米,宽140厘米,气势雄健,遒劲苍古。不过据后人考证,这两个字为唐代人所刻,因其上有唐代道教符文。
从历史记载及传说可知,赤壁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应是周瑜,他的智谋,他的勇气,都堪称一流。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年轻貌美,倜傥风流,吴中人士都称其为“周郎”。他少时就与孙权的哥哥孙策结为莫逆,后来又成了连襟——两人都娶了乔玄的女儿,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周瑜二十四岁拜将,三十三岁于赤壁大破曹操。他不仅善武,还精通音乐,当时有谚语说:“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气量与《三国演义》所写相反,不是很小,而是很大。《三国志·周瑜传》说他“性度恢廓”。裴松之引《江表传》说,老将程普自恃年长功高,多次凌侮周瑜,而周瑜每每“折节容下,终不与较”,致使程普感慨地说,和周瑜相处,就像喝美酒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被陶醉了。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成了周瑜加害诸葛亮的明证。其实,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草船借箭”的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这样,就跟周瑜挨不上边。
如今,赤壁山顶有翼江亭。相传是东吴军队的一个哨所,周瑜曾亲自来此窥探曹军的水寨。在翼江亭的亭柱上,刻有一副醒目的对联:“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卮言,兴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和翼江亭相对称的是望江亭,传说这里是黄盖瞭望曹军献计诈降火攻的地方。
拜风台与诸葛亮
赤壁山是由南屏山、金鸾山等大小山峦组成的。在南屏山上建有拜风台和东风阁。拜风台又名武侯宫,为两殿一厅庙宇建筑。1936年重建时,曾挖出刻有“祭风台”大字的残碑。东风阁位于拜风台右侧,是座碧瓦红棂的圆形楼阁,楼梯绕外墙盘旋而上,同古朴肃穆的拜风台相映成趣。据传,这些建筑,全与诸葛亮在此仗剑登坛借东风有关。
民间传说曹操大军南下,人马比孙刘两家多四五倍,硬拼显然不是他的对手。周瑜为寻好战术急出了病。孔明给周瑜开了火攻“药方”。“药方”虽好,但缺东风。孔明让周瑜派士兵在山上筑台,栽花种树。天寒地冻,山上又尽是石头,哪能栽花种树?士兵就弄来些朽树、断竹、枯草、残花,算是交差。孔明登上拜风台,点燃七盏明灯,那灯就像星星缀在山上,故拜风台又叫“七星台”。孔明披发仗剑,焚香拜天地,祈祷上天保佑孙、刘打败曹军。于是,朽树扎根了,断竹复活了,枯草返青了,残花重放了,整座山活像开了屏的孔雀。
这时,曹操在江北乌林矶上看到孔明不知搞什么名堂,遂派将士乘船绕过赤壁山,从上游向七星台射箭。尽管箭比雨点还密,可就是射不到孔明身边。周围的树木花草,像一道屏障挡住了箭。据说,从此这山才叫南屏山。
说也真灵,这天晚上,孔明真的借来了东风,把曹军烧得惨败,只得退回北方。
事实上,献火攻之计者是黄盖而非诸葛亮。至于诸葛亮登台祭东风,不过是后人的敷衍。但由此也说明赤壁之战中东南风的重要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周瑜取胜的关键还在于依靠天时。
当然,这次赤壁大战,诸葛亮也是有功之臣。他对孙权的劝说、分析与周瑜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凤雏庵与庞统
与南屏山紧密相依的是绿竹葱茏、古木参天的金鸾山。山下有一棵千年白果树,掩映着一小僧寮,僧寮的门楣上写着“凤雏庵”。传说这里是献连环计的庞统阅读兵书的地方。主室供有庞统塑像,旁有许多碑文,其中一块写道:“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其实,“连环计”并非庞统所献,曹操用铁链把大船连起来,是为了防止北方士兵晕船。
《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博学多才,足智多谋,号称凤雏。与诸葛亮是姻亲(诸葛亮的姐姐嫁给庞统叔伯哥哥庞山民)。三国时,有“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他初投刘备,刘备只给他个耒阳县令,由于没有政绩,还被罢了官。后来,鲁肃和诸葛亮极力推荐,鲁肃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刘备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庞统一生中最突出的功绩,是力主刘备占据荆襄,收取西川。在协助刘备进取西川时,他为刘备献出许多好计策。不幸在围攻雒城(今四川广汉)时,中冷箭身亡,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传说庞统是在金鸾山遇上刘备,并被拜为军师的。后来庞统战死,就变成一只金凤凰又飞回到当年得遇贤君的地方,栖居在一棵梧桐树上。金鸾山由此得名。当地百姓从梦里得知这金凤凰就是凤雏先生所变,为使它免受风吹雨打,就盖起了一座砖瓦房。于是,金鸾山上就有了“凤雏庵”。
上一篇:浩浩燕赵歌·邯郸之旅·邯郸·成语典故之乡
下一篇:朗朗齐鲁月·泰山之旅·泰山·文人屐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