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郊之旅·颐和园·湖山真意
以乐寿堂之邀月门为起点,是一条蜿蜒曲折的长廊。它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西至石丈亭,全长700余米,共二百七十二间,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道,它像一条锦带把前山各组建筑连为一体,同时在山水之间画出了一条对比显明的界线,有着携领湖山的作用。
携领湖山贯神韵
长廊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专为其母孝圣皇太后散步和观雨赏雪之用。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老北京人传说颐和园本无长廊,只有一条很宽的临湖路。一日慈禧由佛香阁向下望,总觉得湖边缺点什么,便要附近耍龙灯的百姓天天在湖边舞龙灯。龙象征着皇上,她从山上俯观山下之龙,便是凌压皇上。这可害苦了百姓,他们白天黑夜舞龙灯,累倒的不计其数,却不敢稍有停歇。一位监工为此寝食不安,一夜梦中得鲁班点化,悟到修长廊以解救百姓。于是园中便有了这条宛若卧龙的长廊。
长廊无砖石支撑,却历百年而无损,随山前高低起伏之势而建,漫步其间却无高低不平之感,其建筑之精美可见一斑。廊中分布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既有点景作用,又在一定距离倚衬和支撑着长廊。西端石丈亭是一座小庭院,院中立一高丈余宽数围的太湖石,远望似一堆云朵,近观像一丛莲花。相传此石是一位爱石如命、人称“石癫”的河南知府曾有搜集到的。此公见此石,如痴如醉,具官服行大礼口称石丈,以示敬奉,今石头西侧仍留有“……我题石丈亭。乾隆宝翰”等字样。与长廊相联属的建筑有排云门、对鸥舫和鱼藻轩等。排云门位居长廊正中,对鸥舫居东,鱼藻轩居西,对称列于廊前临水处。对鸥舫名舫实轩,傍水对鸥,鱼藻轩名轩实榭,《诗经》“鱼藻”篇意在歌颂周武王,乾隆以此名轩,既写实景,又暗比武王。
石丈亭旁有一石舫名清宴舫,长36米,两层,全用巨石雕砌而成。舫造于乾隆二十年,其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改舫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陪其生母孝圣皇太后至此放生,然后由嫔妃宫女陪同模仿隐居之士在湖中垂钓。乾隆曾写《石舫记》,引用唐魏征谏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语勉励自己“励精图治”。清宴舫中原有中式舱楼为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改建成洋式舱楼,两侧各加机轮。盛夏时,慈禧在此用早点吃夜宵,“清宴舫”之名由此而易。相传石舫本为石制兵船,上有石缆石炮。因慈禧重修颐和园挪用了海军费,故军机大臣命人造此船以掩人耳目。慈禧游园见此船却大发雷霆,因船上炮口正对着万寿山。经百官解释劝说,慈禧勉强同意只拆掉大炮。不久慈禧又下令将石舫重新修成豪华壮观的雕楼画舫,作为她饮酒作乐的场所。
雕梁画栋驻游人
长廊虽长却不乏味。沿廊而行,廊外景随步移,左右立柱和上下楣栏将两旁景物剪裁成一幅幅连续的动观画面掠眼而过,令游人目不暇接;而廊内梁坊上一万四千多幅苏式彩画更引人驻足玩味,因而长廊又有画廊的美称。
长廊彩画绚丽斑斓,内容丰富。当年乾隆帝派如意馆画师去杭州写生,得西湖实景五百四十六幅,然后移绘到长廊柁上,另外还绘制了人物故事、翎羽花卉等内容的彩画。慈禧重修时,也曾两次派人到西湖写实。如今长廊自邀月门内第一幅彩画“西湖全景”起,凡迎面横梁上前后皆绘有不同的西湖风景。廊内外枋上千余幅半圆形画面则间隔绘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人物故事上涉远古之三皇五帝,下及清朝,跨五千年。凡历史故事如“文姬谒墓”、“商山四皓”、“米芾拜石”、“草船借箭”、“漂母分食待韩信”等,民间传说如“姜太公钓鱼”、“江妃”、“祝鸡公”、“嫘祖养蚕”、“和合二仙”、“赵颜求寿”等,神话寓言如“蓝桥捣药”、“麻姑献寿”、“牛郎织女”、“洛神”、“东郭先生”等,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聊斋志异》等,戏曲如《铡美案》、《白蛇传》、《玉堂传》、《打渔杀家》等,诗词典故如“牧童遥指杏花村”、“松下问童子”、“功名未必胜鲈鱼”、“伯牙摔琴谢知音”、“秉烛夜游”等,均在取材范围之内。欣赏这些彩画,便如翻阅一部记录沧海桑田的历史巨著,一幅包罗万象的风情画卷。
六十年代中期,长廊彩画被视为“四旧”强令涂掉,园内老工人借口使用油漆涂盖费时,只用白粉覆盖,因而后来易于复原。
神仙排云出
万寿山前山布局基本保持清漪园原状,只是宫殿楼阁更密集,其间以中轴线上排云殿、佛香阁等最为著名。
排云殿旧址即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中的大雄宝殿,是专为慈禧祝寿而建的。“排云”语出晋郭璞《游仙诗》中“神仙排云出”之句,以示慈禧自比神仙,企求长生不老之意。排云殿依山筑室,步步递高,黄瓦玉阶,是全园最富丽之建筑。据说慈禧原打算把排云殿作为自己的寝宫,因地基本为佛殿旧址,落成时,慈禧突然病倒。她认为是冲犯佛神的不祥之兆,于是放弃原有打算,改居乐寿堂,而以此处为庆典朝贺之用。
排云门前临湖有“云辉玉宇”牌楼,两旁铜狮和十二块太湖石都是畅春园遗物,其中十二块太湖石称压石,又称“衙石”或“排衙石”,形似十二生肖,原为风水压物,慈禧令人移置于此,以补救牌楼势孤之嫌。传说此石乃李莲英的“作品”:慈禧一日心血来潮要让十二生肖来为她看园子,李莲英绞尽脑汁想出妙方,派人从畅春园上千块太湖石中选出这十二块象形石。
据《清宫琐记》载,每年七夕节,慈禧看罢灯彩戏《天河配》之后,在晚上六点多钟带着皇后、宫女、太监以及王府的福晋们,到排云殿下湖畔的供桌前,拈香行礼,供桌上摆着两个黄缎神位,一个写“牵牛河鼓天贵星君”,一个写“天孙织女福德星君”,供品为瓜果。慈禧和皇后单独行礼,其他人则一起行礼。礼毕便随慈禧的轿子回颐乐殿,一边吃饭一边继续看戏。
排云门与二宫门之间有长方形莲池,上架金水桥。进二宫门即排云殿,殿前平台及铜铸陈列物均用皇宫规格。慈禧曾在此殿举办过多次庆寿典礼,殿中陈设的九龙宝座和沉香木大寿字,以及用台湾产的乌木制成的屏风等,就是她七十大寿时臣仆们送的寿礼。举行贺拜典礼时,慈禧坐在宝座上,光绪跪拜在二宫门内中央,一品官跪拜在金水桥前,二品官跪拜在桥南,三品以下跪拜在排云门外。排云门内外设有《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演奏班以及仪仗等。排云殿外的东西配殿,是收放寿礼的地方。
慈禧举办“万寿庆典”之花费极为惊人,仅她六十寿典一次使用银两竟达7070194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比当年建清漪园还多260万两 。这笔巨款或是动用军费和铁路工程款而来,或是向各省强征庆典报效而来,横征暴敛只为满足其穷奢极欲的挥霍,却不顾内有饿殍遍地,外有强敌压境。翌年(1895)她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道:“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十年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却又要大办七十寿辰。章炳麟先生撰联道:“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顾一人歌庆有;五句割云南,六句割台湾,此刻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祝疆无。”
如今排云殿内仍为当年慈禧受贺的陈设,隔扇门等使用万字不到头的花样,以喻示长寿。
云外飘天香
佛香阁建在一座21米高的石砌台基上,加上阁自身的高度,达41米,高出万寿山顶,成为全园的中心和制高点。阁式样仿武昌黄鹤楼,八面三层四重檐攒尖顶,顶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以八根大铁梨木为擎天柱,内供接印佛三尊。整个建筑结构繁复,巍峨庄严,从园内园外不同视点均可看到,因而佛香阁成为颐和园的标志。
佛香阁名源于佛经。据《摩诘经·香积品》:“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之香,最为第一;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此阁下层匾额“云外天香”意即祀神之香气飘游天外。史书记载,乾隆十五年建大报恩延寿寺时,这里准备仿南京延寿寺的百丈五色琉璃塔建一座九层延寿塔以供奉舍利,施工过程中乾隆曾多次亲往察看并赋诗,如塔至五层时乾隆诗云“塔影渐高出岭上”,至第八层时又有“阅时塔影渐横云”诗句。经八年时间第八层完工后,却突然“奉旨停修”,并将已修好的八层全部拆除,改建为佛香阁。拆塔建阁的原因可能出于风水迷信上的考虑,如《养吉斋丛录》说“因考《春明梦余录》谓京师西北隅不宜建塔,遂罢更筑之议”,实际上更可能是由于万寿山山形不宜建塔,而且与玉峰塔的借景重复,从造园的艺术效果看,建阁比建塔更为适宜。
佛香阁于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七年重建,光绪二十年完工,用银78万余两,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项目。佛香阁东面假山上有敷华亭,西边有撷秀亭,亭内均有石洞,东可通转轮藏,西可达宝云阁。
佛界智慧海
万寿山顶为智慧海,是一座两层宗教建筑,取佛教颂扬佛的智慧如海的意思,建于乾隆年间。柁、窗全用大理石垒砌而成,外表嵌饰以五色琉璃砖。整座建筑不施寸木,俗称“无梁殿”。殿内供无量寿佛,琉璃砖上满刻观音佛像,又称无量殿。1900年8月15日,沙俄侵略军将智慧海抢劫一空,至今智慧海里镶嵌的小佛像个个脸上残缺,就是那时留下的伤痕。
智慧海前有一座五彩琉璃牌坊,名为“众香界”,牌坊前后石额上题“众香界”和“祗树林”,与“智慧海”、“吉祥云”构成一首佛家的三字偈语。
佛香阁东侧山坡上有一组木结构建筑,名为转轮藏。古印度神话中言转轮王有转宝,可降服四方,佛教袭用此说。转轮藏用于收藏佛经佛像,东西二亭中各设有安放佛经佛像的木架,中有轴,地下设机关,推之木架即可转动,故名转轮藏。封建帝王入室祈祷,只要用手扶一下转动的木塔,就算将塔内经书全念一遍。转轮藏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建造。
转轮藏正楼和两翼廊亭环抱中有一座高达9.87米的石碑。石碑造型浑厚,正面刻有乾隆手书“万寿山昆明湖”六个大字,背面刻乾隆《万寿山昆明湖记》,记述了扩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经过。碑文称开挖昆明湖不是为自己享乐,而是为了治水。可挖了昆明湖,此处“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乾隆《清漪园记》),于是乾隆不顾自己在圆明园完工后所言“不肯舍此重费民力建园矣”,又大兴土木建清漪园。后来乾隆在《清漪园后记》中说:“今日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虽云治水,谁其信乎?”并在文中保证不会因沉湎于园林而影响治国。
神工铸铜亭
佛香阁西侧的铜亭,名宝云阁,为一铜铸佛殿,高7.55米,重41.4万斤,歇山重檐顶,四面菱花隔扇、柱梁斗拱、椽瓦、宝塔乃至匾额、对联等,都是铜制仿木结构,花纹采用我国传统的拔蜡法铸造。铜亭通体呈蟹青冷古铜色,下有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承托,造型精美,工艺复杂,为举世罕见的珍品。
铜亭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号称“金亭”,以显示皇权的高贵和尊严,乾隆还在亭前牌坊上题写了“侧峰横岭圣来参”的诗句。清代,每逢初一、十五,由喇嘛在此诵经为帝后祈福。铜亭周围是一组方环形建筑,称五方阁。“五方”源自佛家语“五方色”,佛教密宗有“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之说,五方阁意为聚五方之色,比喻天下归心,四海升平。喇嘛是密宗僧人,故在此念经祈祷,举行参拜仪式。
在老北京的传说中,铜亭乃慈禧所铸。据说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后,慈禧异想天开,想造一座铜亭。由于国库空虚,李莲英便出主意在东宫门外摆九口大缸,宣布凡过往行人一律往缸里投一枚铜钱以示效忠。不满一年,就搜刮了40多万斤铜钱。铜亭铸好后,四角的立柱却竖起即倒。风水先生说须两对童男童女作陪殉方能造好铜亭,于是慈禧命人到海淀街上抓来四名童男童女,灌进水银埋在四根柱子底下,这样铜亭才修好。不过慈禧一走进铜亭,就听到有冤魂喊“还我性命”,慈禧又下令在铜亭北边石壁上挂起一丈来高的佛像,四周还凿成莲花框。
实际上,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由于铜亭难以烧毁,侵略者就将阁内佛像陈设劫掠一空,仅余一铜供桌,铜亭的许多窗扇至今仍流存国外。1945年日本投降时,日军将阁内供桌盗运至天津,后被追回。据说铜亭内还曾有一把重800斤的铜椅,慈禧为讨好洋人要将它送给一位德国大力士,结果激怒了园内一花匠,他将铜椅扔进了湖中。慈禧恼羞成怒,命人射死了花匠,那把铜椅却怎么也打捞不到,据说是被南湖岛上的龙王搬走了。
听鹂赏心画中游
排云殿两边,依山势对称布置了许多建筑,如前山西
部有听鹂馆和画中游。听鹂馆是原清漪园内的一座小戏楼,是帝后欣赏音乐和戏曲的地方。当时戏楼坐北朝南,正殿坐南朝北。慈禧重修时,将两座建筑的位置调换,另在东部增建一四合院,名“富贵无极”。传说慈禧对听鹂馆的修建非常挑剔,要求墙面严丝合缝,不能塞进头发,否则便是想让大清根基不牢;地面要平滑如镜,泼水不留点滴,否则便是想让老佛爷不能平平安安。第一任工程总监因未达此而被斩首,接任的张御史明知此事难办,便求教于太傅翁同龢,翁让他以重金打点李莲英,又教他把地面磨出斜面。听鹂馆返修后,慈禧验收时又命李莲英用头发比砖缝,李莲英装模作样转了一圈,回答说塞不进;慈禧命人往地上泼水,水往一面流,顺排水沟流出,此时翁同龢便出面说:“水流一处,是百川归一的象征。山河一统,百水同流,正表明全国上下臣服于大清。”结果慈禧心花怒放,张御史也官升两级,还得了一件黄马褂。
今听鹂馆并无黄鹂,但老北京人说,此处确有过鹂鸣。原来一年秋天颐和园内一棵玉兰树开了一朵花,慈禧觉得这不是吉兆,心头不快,便命人将花深埋地下,并让李莲英传旨说她要到听鹂馆听黄鹂鸣叫。李莲英宣完圣旨,便愁坏了,最后想到找一位会口技的人去蒙混过关。太监中只有一刚进宫的小太监学过口技,李莲英找到他,又是央求又是作揖,小太监才答应帮忙。于是,就有了听鹂馆黄鹂的叫声是李莲英磕头磕出来的说法。
听鹂馆北的半山坡上有一巨石,上刻四个大字“燕台巨观”,巨石下有一组点景建筑,名“画中游”。画中游的亭台楼阁别具一格,各建筑物之间以爬山廊联接,利用山形地势的高低,筑有不同高度的平台,而且建筑的不同形体相互搭配,构图丰富。登阁眺望湖光山色,犹如置身画中。相传这画中游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当初乾隆三下江南,回到北京后便想仿照江南景致造清漪园。他找来样式雷制作烫样(即模型),可烫样完成后他总觉得听鹂馆后空着块地方不合适,找人设计了多种图样,均不满意。乾隆日思夜想,后于梦中见一白须老者带二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兴致勃勃,边游边吟:“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远至湖北三千里,朕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梦醒后乾隆把梦中所见画了下来,命内务府制成烫样,这就是画中游。
前山东部,与画中游、听鹂馆相对应的有景福阁、写秋轩、意迟云在亭、重翠亭等建筑。景福阁位于山顶,慈禧很喜欢此处,每年七月初七在此祭牛郎织女,八月中秋在此赏月,九月重阳在此登高,吃福(野雉)、禄(鹿肉)、寿(羊肉)、喜(关东鲟鳇鱼)。盛夏伏暑时节,慈禧常与后妃、宫女在阁内压宝、推牌九,名叫“过阴天儿”。1903年后,慈禧还多次在此处接见和宴请外国使节。
邀瑞祈祥紫气浮
颐和园内有六处城关,既是点景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据点,其中著名的有“紫气东来”、“文昌阁”、“赤城霞起”等。
前山东南脚处有紫气东来城关。史载,春秋时函谷关令尹喜望见东方紫气蒸腾,预言必有圣人过此,不久,老子乘青牛而来。后人多以紫气为祥瑞之气,这座城关之名便源于该典故。相传此处原有一紫色石头,高五六尺,粗有一抱,日光照射下玲珑剔透,发出耀眼的紫光,将四周染出一片霞光,而且此石一经触撞便发出悦耳的声音。后来皇上便在石旁筑一城关,题名“赤城霞起,紫气东来”。日军进园抢掠时,此石化为一团紫色烟雾飘向天空。现城关门洞旁有一石台,即当年托宝石的台座。
前山东部山顶有千峰彩翠楼,也是一座城关式建筑。慈禧重修颐和园时,风鉴家说,山顶太空,可望见园外六郎庄。郎与狼同音,慈禧属羊,一羊遇一狼尚且不敌,今一羊遇六狼,故内忧外患日甚一日。于是慈禧在山顶建千峰彩翠楼以镇六狼,又改六郎庄为太平庄。平时宫内管羊肉叫福肉或寿肉,禁用“吃羊肉”三字。
文昌阁城关在东堤北端,内供文昌帝君铜像。“文昌”本是星名,又叫文曲星,古代把魁星以上六星总称文昌星,星相家视之为吉星,主大贵,道教又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称梓潼神。元代仁宗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从此称为文昌帝君。文昌阁上建有十字形二层楼阁,既是东堤上主要景物,又可供人登楼观景。
宿云檐城关介于小苏州街与半壁桥之间,原供关圣帝君。据《日下旧闻考》:“此城关额曰宿云,檐曰贝阙。上有楼,奉关帝,御书额曰‘浩然正气’。”
涵虚鉴远龙镇龟
由空中俯视,昆明湖被长堤隔为三部分,每一部分中间都有岛屿,据说是象征海上仙山蓬莱、方丈和瀛州。位于湖东南部的南湖岛最大,占地一公顷多,又称蓬莱岛。岛上有龙王庙,建于明代。乾隆向东开拓湖区时,保留并修葺了龙王庙,改名为广润灵雨祠,龙王庙周围陆地被挖去,成为湖岛,故岛俗称龙王庙。
南湖岛与万寿山遥相呼应,构成对景,同时起着丰富水面景物的重要作用。岛上建筑除龙王庙外,还有鉴远堂、涵虚堂、月波楼等,其中涵虚堂坐落在岛北假山上,为全岛主体建筑。堂南有露台,慈禧曾把此处作为阅兵将台,亲率光绪以及后妃等皇室成员前来阅兵。她命李鸿章调来北洋海军“水师学堂”新毕业的陆战队,乘炮舰在湖中演习水操,东西湖岸陈列炮队和马队。演习开始后,因湖水激溅上岸,慈禧不高兴,传旨停演,海军不理,继续前进。李鸿章急忙摇动令旗,水兵立即停演。慈禧大怒,说水兵只听军令不听圣旨,有叛心,从此她不再看水操。当时水军的起居、用膳都用一只大铜钟报时。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时,将铜钟移走,现挂在北大校园的钟亭里。
南湖岛与东堤之间有十七孔桥连接。桥长150米,桥身有若长虹,呈弧线形。桥下配置了十七个大小不一的孔洞。桥正中额栏上北题“灵鼍偃月”,南书“修炼凌波”,桥上对联概括前湖景致为“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南湖岛、十七孔桥与桥头八方亭这组建筑构成巨龟之形,以象征长寿。传说颐和园全部竣工后,慈禧派李莲英去巡视。李莲英命开闸进水时,寿海中的巨龟忽然动了起来,一时湖面波涛翻滚,狂风大作。这时墙外传来一阵牛叫,原来是园外六郎庄农民收工赶着耕牛经过。听到牛叫,大龟居然不动了,湖水也平静下来。第二天李莲英赶紧下令铸一铜牛立在八方亭附近,并刻上“镇海神牛”四字。慈禧又令造龙王庙于岛上,让龙王爷骑在大龟身上,防止它兴风作浪。
关于龙王庙,还有一段精彩的传说。一年夏天大雨连绵,湖水暴涨,玉帝令龙王水走永定河,固执的龙王却让水经安河桥奔了清河,结果把东滩一带淹得汪洋一片。玉帝大怒,将龙王困在耶律楚材墓地的一眼井里。一日龙王出井消闷,卧在西堤枣针堂外,被两名巡夜者撞见。慈禧得知此情,立即下令在枣针堂东南建龙王庙,在庙南、北、西三面各筑码头,并在北码头上造一小院落,专备龙王入湖沐浴后登岸乘凉。
众说纷纭凤凰墩
在昆明湖东南隅,离绣漪桥不远有一圆形小岛,名凤凰墩,关于这一名称的来历,有不同的传说。
一说从前有一对凤凰常在岛上落脚,慈禧得知后降旨捉金凤凰,宣布捉到金凤凰者赏金千两,官升三级。可许多人去捉,都空手而归。最后李莲英亲自出马,从凌晨等到中午,终于看到两只金凤凰飞来落在岛上的老柳树上,然后钻到树窟窿里。李莲英赶紧爬到树上,把手伸进树窟窿去摸,不料两条大蛇突然冲出来,李莲英又惊又怕,从树上摔下来昏死过去,直到晚上才被小太监找到抬回乐寿堂。此事传开后,这座圆形小岛便被叫作凤凰墩。
一说圆岛上有座六层木质结构的灯楼,有十几丈高,每层有六盏灯,共三十六盏。灯楼是李莲英建议为慈禧守夜而修,慈禧的贴身侍女凤凰因好奇而偷看了慈禧过生日用的珍宝,被罚至孤岛点灯,凤凰姑娘从此不能再离开小岛。一个冬夜,衣服单薄的凤凰在点灯时摔倒,油灯引燃了整座楼,顷刻火光冲天,有人看到一只金凤凰由火中飞出,飞向香山,那正是凤凰姑娘的家乡。后来这座岛就取名为凤凰墩,被烧毁的灯楼叫凤凰楼。
又说凤凰墩本名游龙阁,是为龙王准备的行宫。慈禧专权,不喜“龙”字,一日在南湖岛游玩时问及此岛,一小太监如实禀告,惹得慈禧大怒,小太监因此竟差点丧命。后李莲英出主意改名凤凰墩,还派人在上面栽种了一百棵梧桐树,可是一棵都不活。此事气得龙王跑到园子西北角的河中去安身,常在如意门外河中显形,故人们在那儿修了座青龙桥。
据史书载,凤凰墩实为仿无锡运河中黄埠墩而建。乾隆携母乘舟下江南,途中其母生病,御舟在黄埠墩靠岸,太后入佛寺休养。乾隆在寺中眺望惠山顶之龙光塔,龙心大悦,返京后即在园内建凤凰墩,以望玉峰塔,还赋诗云:“佛席一时憩,开窗四面凉,如观子昂画,饶是益清香。”墩上原建有凤凰楼敞阁,内铸铜凤凰。道光帝有皇子四人,公主九人,公主倍于皇子,道光为此恼怒,恰有风鉴家将此事归因于凤凰楼,道光即刻下令将凤凰楼拆毁。
金牛伏卧望碧水
昆明湖东岸原在畅春园西,故称西堤。开拓昆明湖后,成为东岸,便改称东堤。东堤上著名的景物有知春亭、廓如亭、铜牛等。
铜牛铸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牛背铸有篆文《金牛铭》,铭文道:“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鼍鼋。潫此昆明,潴流万顷。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丘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逮于西海。敬兹降祥,乾隆乙亥。”相传大禹治水时,因牛性识水,每治一处,便铸铁牛一头,沉入水底,防止洪水泛滥。所以铭文说夏禹治理河水,铁牛世代传颂,其意义在于使波澜安定,后人便纷起追随效法。戊是天干的第五位,朱熹在注释《诗经·小雅·吉日》中“吉日维戊”一句时说戊是刚日。古代凡外事用刚日,“吉日”诗写周宣王田猎,是外事,故用刚日。此诗“制寓刚戊”句表明制此神牛,寓有复古和追慕天道刚正之意。“坤”在《易经》的卦象中代表地,所谓“坤厚载物”。“象取厚坤”句表明在湖边置铜牛符合《易经》卦象,有利于神灵保佑土地。这两句写置铜牛的重大意义,下面进一步解释:因为连蛟龙见神牛都远远躲避,又何况鼍鼋这些水兽呢?鼍即扬子鳄,力猛能坏堤岸,鼋即大鳖。“潫此昆明”四句说昆明湖中碧波回旋,流水汇成万顷水面,有了金铸神牛,就可以永远镇住洪水。“潫”是水波回旋的样子,“潴”即积聚。“巴丘”即巴丘,因避孔子名丘之讳,故刻为“丘”,此处举西南的巴山和东南的淮水,代指天下,这四句说清漪园的山水连着天下的山水,人们称赞汉武帝的武功,我却钦慕唐尧安民的仁德。“西海”是昆明湖的旧称,昆明湖的神牛降下吉祥,就是天下太平的符瑞。经过这样一番解释,神牛的设置就是关系到天下土地安全的大事了,同时又是效法大禹治水的作法,用来镇水。
在民间传说中,铜牛是一个叫牛娃的放牛娃变成的。从前瓮山上有一条作恶多端的火龙,害得周围百姓无法生活。牛娃立志为民除害,便不远千里拜师学艺,为了长力气,他吃下一种金丹,因此杀死火龙之后他自己化为金牛。那火龙是玉帝的侄子下凡,玉帝听说牛娃杀死了火龙,气得暴跳如雷,要派天兵天将下界去砸碎金牛,幸有太白金星据理力争,玉帝才改令将金牛变为铜牛,金牛虽化身铜牛,仍不屈服,至今仍昂首怒视长空。
过去石舫的西北面有座织女亭,与铜牛正好构成牛郎织女的寓意,而昆明湖又恰似银河,横亘于牛郎织女之间。据说一年七月七,铜牛突然离开铜座走进湖里向织女亭那边游去,游到中途,因精疲力竭,结果沉入湖底。慈禧只好下令重铸一头,并用铁链锁住,岂知第二年七月七,这第二头铜牛又动了起来,竟挣断了铁链,慈禧忙派几名壮汉拼命拽住牛尾巴,由于使劲太大,把牛尾巴都拉断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铜牛是光绪年间仿制的,而且牛尾巴也是后来接上去的。
东坡后裔葬颐园
文昌阁东北角有一处耶律楚材祠。本来皇家园林属“静域之区”,自然绝不准许有墓葬,可耶律楚材的墓冢为何破例保留在园内呢?
原来耶律楚材是契丹人,作过元朝宰相,是历史上的名臣,为元初政权的确立作出过巨大贡献。他死后葬在瓮山之南。乾隆建园时,坟墓早已湮没。当时满汉矛盾尖锐,乾隆为缓和民族矛盾,提出重社稷大业,不分民族,并特地寻找耶律楚材墓址,修墓建祠,还将祠门开在园内,园门为避开墓冢甚至破例明显地偏南。
民间传说耶律楚材墓本在瓮山南坡上,民工修园时遇到一扇石门,石门内有一口大石棺,棺内有一颗硕大的头骨,左边有一石匣黄金,右边有一石匣白银,石门背后刻着几行小字,内容是:“我本长白女真人,左有金来右有银。后世英主施恩典,教我永住湖水滨”。乾隆和文武百官见到诗句,不解其意,最后刘墉揭开了谜底,告知乾隆此棺内葬的是耶律楚材,他生前最喜爱瓮山这块宝地,故死后葬于此,可又担心后世皇帝在瓮山修建园林,挖掉他的墓,故留诗请求不要将他的坟墓迁往别处。乾隆听罢,便传旨在昆明湖东岸选好墓穴,将石棺重新安葬,以显示他宽洪大量,连前代功臣都可享受他的恩典。
另有一则传说云,修建清漪园时挖到耶律楚材的墓穴后,乾隆派大臣汪由墩查办此事。汪由墩深知耶律楚材在历史上的声望和地位,有心保护这座坟墓,恰好民工在墓穴下层挖出两尊石像,一尊是耶律楚材,一尊是他的夫人,而他的夫人正是苏东坡的四世孙。汪由墩知乾隆酷爱诗词,曾竭力搜求宋代词圣苏东坡的遗墨和同东坡有关的史物,就立即去禀报,乾隆一听,高兴得手舞足蹈,赶忙降旨说:东坡后裔与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婚配,乃属幸事,又归葬京都,颇为京都增辉。苏小小葬在西子湖,于是西湖成了杭州的胜迹,东坡后裔若葬在这里,亦会成为京师的一大胜景。就这样,耶律楚材墓被留在颐和园里。
柳拂长堤横玉带
昆明湖西堤横穿湖西北部,长2.5公里。堤上设置六座形式各异的桥,这西堤六桥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六桥,既为造景,又供休息,故桥上多建亭。六桥的名称由南往北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柳桥因河柳得名,西堤上遍植垂柳,富于一种清幽的情趣;练桥取六朝诗人谢眺“澄江静如练”的诗意;镜桥则取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境界,乾隆也有诗咏:“若道湖光宛是镜,阿谁不是镜中人。”豳风桥在清漪园时名桑苧桥,与耕织图为邻,桥旁植桑。光绪时避咸丰名讳(咸丰名奕詝,“詝”与“苧”同音),改今名。“豳风”出自《诗经》,仍与农业生产有关。
西堤六桥中以玉带桥最为引人注目。这是一座单孔拱券石桥,桥拱高而薄,像一条玉带,半圆形桥洞与水中倒影交织成一轮透空明月,可谓奇观妙景,如桥上对联所写“螺黛一痕平铺明月,虹光百尺横映水帘”。当年乾隆乘舟去玉泉山,就从玉带桥下经过。
西堤外还有宽广的湖面,称西湖。西湖北半部有一圆形小岛名治镜阁岛。当年岛上建有圆形城堡式高大建筑群,可与佛香阁媲美,1860年被毁,现仅存城堡。民间传说中,此岛过去叫团城,是慈禧扩展湖面时留出的,李鸿章想在岛上造一座致敬阁,以表示他对慈禧的耿耿忠心。挖湖的民工本是这一带的百姓,因扩展湖面而家园被毁,他们早已愤怒之极,听说又要修致敬阁,就群起怠工,修好台基后就以料备不齐为由泡了几个月的工,李鸿章催运来石料、木料,民工就在夜里把料偷走,结果致敬阁最终也没造起来。
西湖西南隅有藻鉴堂岛,岛上有池“鉴藻”,名由是出。除藻鉴堂外,还有一组名叫“赏观堂”的建筑,据说慈禧当年在此赏月。是处风光幽静,但闻风声、雨声、鸟声,空灵缥缈,如在世外,自有一份闲适高逸的乐趣。
上一篇:浩浩燕赵歌·承德之旅·避暑山庄·湖光山色
下一篇:浩浩燕赵歌·石家庄之旅·隆兴寺·滹沱河畔的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