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武夷山之旅·武夷山·灵物仙境
古人云:“武夷山上有仙灵。”确实,山中洞壑幽渺,奇景玄妙,风云变幻,神秘莫测,颇多险幽之趣。
武夷奇景“一线天”
一线天原名灵岩,位于二曲溪南,是一堵长达数百米的峭石,因岩体纵裂一罅,漏入一线天光而得名。巨石如壁立,岩端斜倾而出,下有三洞——左为灵岩、中为风洞、右为伏羲,著名的一线天奇景在伏羲洞内。游人自阴暗的洞底仰窥,可见岩顶如利剑劈开,直裂到谷底,裂缝长一百多米,高几十米,宽仅一米,两崖削峭,平滑如镜,从弯弯曲曲的裂缝里,透入青天一线,有如飞虹贯天,景观奇特。相传善良的大神伏羲见九曲两岸的人们生活艰苦,就在这个岩洞里住下来,教人们采野麻搓绳织网,捕鸟捉鱼。因岩洞到晚上就漆黑一片,伏羲无法教人织网,就驾云上天借来一把玉斧,劈开了这座山崖,使月光能透进洞里。伏羲不分昼夜教会了人们各种谋生手艺,使九曲两岸人民富裕起来。为感恩,人们就把这位大神住过的洞叫做伏羲洞,他劈开的山崖叫做一线天。后人为此作诗曰:“神工自天来,手持白玉斧。劈破两山崖,化作千丈堵。”
伏羲洞里黝黑潮湿,阴气森森,夏日里岩流滴滴,洞壁上栖息着数以千计世所罕见的白蝙蝠。
另有说,很早以前有仙女住在灵岩洞里,她常常到风洞绣花,因洞里太暗,就用绣花针往崖壁上一划,划出了一线天。今灵岩洞南边的楼阁岩半壁之上,还有数处洞穴,俗称“神仙楼阁”,即仙女住过的地方。
风洞里常年风声飕飕,凉透肌骨,洞口勒有宋人所书的“风洞”二字。传说明朝永乐皇帝曾来武夷山游玩,随行乐队中有个年轻的笛手逃进了山南芦笛岩里,靠削制紫竹笛为生。一天,笛手在一个岩洞里乘凉,看到对面山上有座华丽巍峨的楼阁,传出阵阵优美的丝竹弦乐声。在一片青翠的竹林中,一群仙女翩翩起舞。笛手想去看个究竟,却被楼阁内的一声吆喝,吓得躲进了另一个岩洞。他把手里的两支笛子斜靠在洞壁上,又偷偷走向竹林。不料,那岩洞里传出了阵阵优美的笛声,楼阁里的人以为是哪位仙家在吹笛,忙命人前去查看。笛手慌忙跑回岩洞,发现是洞里打转的风,吹响了他的两支斜靠在岩壁上的笛子。奉命来查看的仙人以为笛手就是刚才吹笛的笛仙,忙把他请回楼阁,笛手看见那岩壁上写着“神仙楼阁”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此地今仅余几处洞穴,岩下还有石门。曾作为神仙洞府的灵岩洞,高3米多,宽广各数十米,可容百余人,的确宽敞宜人。洞口还有一泓清泉,甘冽可饮,人称圣井。
虎啸八景
虎啸岩在二曲溪南,怪石崔嵬,流水迂回,是一个独具泉石之趣的佳境。其危崖上,勒有“虎啸灵洞”四个大字,悬岩欲坠,触目惊心。传说古时有仙人骑虎啸于岩上,声震山谷,故名“虎啸岩”。李纲因而题诗曰:“昔年雕虎啸幽岩,千里清风皱碧潭。”其实,啸声来自岩上的一个巨洞,山风穿过洞口,就发出吼声,空谷回响,震撼群山。
虎啸岩半壁有一个上覆危崖、下临绝壁的岩洞,名驻真洞。岩上有天成禅院故址,其右壁有久负盛名的语儿泉,水石相激,声如小儿呀呀学语,故名。明吴栻《武夷杂记》说此泉“浓若陈膏,泻杯中可鉴毛发,味甘而博,啜之有软顺意。”时人嗜茶者,每每携带茶具专程来访,“饮我山中茗,有如金茎露”。
武夷山中,一岩而兼有群峰之胜的,唯有虎啸。其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几类似大王峰;而其登峰路径之陡峻惊险,也不亚于接笋峰的“龙脊”、“鸡胸”。虎啸岩绝顶上还有一道深不测底的裂罅,有如大王峰顶的“投龙洞”。裂罅上横架一桥,人走桥上,左右无所依靠,人称“定命桥”。据志书记载,在清顺治九年(1652)和康熙四十三年(1704),武夷山民为反抗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曾二度起义,皆以“溪深可潜,径隘可守”的虎啸岩为据点,攻占城镇,附近村民云起响应,威振闽北。但因遭到镇压,都失败了。
“虎啸八景”一名,始于泉声和尚。泉声,名超煌,俗姓陈,福建龙溪人,工诗善画。早年出家,云游四方。在清康熙四十六年,他重入武夷寻胜时,看中了独具泉石天趣的虎啸岩,于是在虎啸庵旧址上建了天成禅院,落足于此。
不久,翰林院编修沈宗敬来游武夷,泉声和尚与之指点名胜,共得八景:白莲渡、集云关、坡仙带、普门兜、法雨悬河、语儿泉、不浪舟和宾曦洞。沈宗敬又一一系之于诗,并写了《虎啸八景叙》。“虎啸八景”由此传开。
“山中最胜”水帘洞
水帘洞又名唐曜洞天,在山北天心岩北1公里处,是武夷山最大的岩洞。洞隐于万仞危岩下,宽高各数十丈,上凸下凹。洞里宽敞明亮,可容千余人。曾依崖散建三贤祠、三教堂等庙宇。今仅余旧址。
水帘洞美名来自洞外的水帘,有两股飞泉自洞顶万仞危岩上凌空泻下,泉清如练,微风吹拂,水珠飘散,形成两幅耀眼的珠帘,艳丽绝伦。相传这两股飞泉是石堂寺的小饭头的苦泪化成。三皇元君砍倒接笋峰,压平石堂寺时,小饭头经指点逃脱,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唐曜洞天,被三祀寺的老和尚收留。岂料这老和尚狡诈异常,欺负小饭头老实敦厚,庙里十几个人的事全要小饭头一个人承担,还不停地变着法子折磨他。小饭头刚离火坑,又入苦海,他只好爬到岩顶上不停地对天哭诉,眼泪象清泉流下岩壁。后来小饭头实在受不了了,就跳了悬崖,被观音娘娘用莲叶度到唐曜洞天半壁岩洞里当了饭头仙。而岩顶上那两股清泉,却仍旧晶莹澄澈,长流不竭。人们说,那是小饭头千年流不尽的苦泪。
两幅清莹的水帘悬挂在赭红的绝壁上,美如晴雪,艳若珠帘,是故咏唱者颇多。今洞内崖壁上,还有“活源”及“今古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帘珠”、“水帘千丈垂丹壑,晴雪长年舞翠檐;赤壁千仞晴拂雨,明珠万颗昼垂帘”等题刻,生动地描绘出水帘的奇丽壮观。水帘洞外,有层层碧绿的茶园,这里盛产水仙名茶,洞内则清爽幽洁,隔帘外望,翠色如云,雾气含珠,景色朦胧若画。
水帘洞中建有三贤祠,祀奉刘子翚、朱熹和刘甫神位。刘子翚和朱熹都是宋代理学家,前者人称屏山先生,朱熹之父去世前,曾将朱熹托付于他,朱熹在其门下受过业,故刘子翚可谓是朱熹攻研道业的引路人。刘甫是长居水帘洞的隐士,与朱熹过往甚密。朱熹与蔡元定(宋代理学家)于淳熙八年(1181)夏应刘甫之邀来游水帘洞,岩壁上至今留着朱熹手笔的纪游题刻。朱熹与刘甫相约在武夷山建仙游馆,不久刘去世,朱熹曾作诗哀悼他。今祠中乃并祀此三贤。
洞天绝境小桃源
在苍屏峰和北廊岩之间,有一处谷地,其间多悬岩峭壁,有松鼠涧夺谷而出。沿涧入谷里许,有乱石塞谷断流,似已山穷水尽。却有巨石相依成一洞门,过洞门又可见涧水奔流而出。越过涧上石桥前行,有一道石门,其联曰:“喜无樵子复观弈,怕有渔郎来问津”。过石门,山谷豁然开朗,有稻田一二十亩,田边有两幢古老的房舍,四周林竹掩映,恬静幽雅。屋边又有石名金砖,石边有山泉,清亮亮绕舍而过,经田间,注入清池。池边置石盘,纤尘不染,乃天然品茗佳所。山坡上,苍松翠竹与桃林相辉映,纷红绮绿,幽艳非凡。而回首来处,仿佛并无门径。整个山谷洞天深藏,“地既幽深,景复殊异”,环境清幽新雅,绝似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中的武陵桃源。只不过武陵桃源已不可复得,而此桃源却实实在在藏于武夷山中,君尽可去而复来,不必担心再寻不见。
传说小桃源原叫桃花洞。有一个孤苦伶仃的童养媳桃花女,不堪婆婆虐待,逃到山凹里,被灵芝观的一位老道士收留了。桃花女非常聪明,很得老道士喜欢,因她特别喜欢桃花,道士就用观里化缘来的银两买了许许多多的桃树,种在山凹里。每到春天,桃花满山遍野,风光迷人,人们就赐其美名曰“桃源洞”,后来又改称小桃源。
小桃源石门上的那副对联,也有来历:相传古时候,星村有一个靠打柴和捕鱼为生的人,酷爱下棋,人们都叫他棋仙。一年春天,棋仙上山砍柴时在一个幽绝于世的山洞里看见两位老人在下棋,他在一旁看得入了神,老人们问其来历,棋仙说:“小子乃本地人,以砍柴为生,只因平日酷爱下棋,乡村人称我‘棋仙’”。这回答使两位老人面露不悦之色,村野小子竟敢口出狂言,自称“棋仙”。老人便邀棋仙下棋。一连下了三盘,老人都只输不赢,只好抱拳说:“樵翁果然棋艺高超,令人钦佩,不愧为棋仙”。待棋仙收拾完棋子,两位老人早已不知去向。
次日清晨,当棋仙和村人一道寻到昨日观奕的地方时,只见那石门上多了一副对联:左联是:“喜无樵子复观奕”;右联是:“怕有渔郎来问津”,却不见了老者踪迹。棋仙左思右想,才恍然悟出这是两位仙翁挂出的免战牌。
小桃源四周高山环拱,绿荫蔽日,中间田畴碧绿,屋舍雅洁,极宜隐居。宋儒陈普、吴正理都曾在此隐修。今仍有桃源庵和开源堂旧址,已辟为茶室。
山石水石各尽奇
八曲奇峰不多,而以五光十色的石景称胜。遍地怪石,有像人,有像动物,像花草,像器物,各尽其奇,惟妙惟肖。游人至此,也每每满足于观赏奇石,而放弃登山寻胜。
在鼓子峰周围,有紫芝峰、环佩岩、三教峰等,山势平淡无奇,而峰岩上下,山石丛立,争奇斗巧。紫芝峰顶,有一石上大下小,兀立如灵芝,人称灵芝石。灵芝石下,又有一石亭亭玉立如端秀少女,是为观音石。环佩岩上,有一石弓腰缩颈,伏地欲出,酷似一只伺机捕鼠的猫,名猫儿石;岩腰又有一石如人面,额阔顶平,眼睛一睁一闭,人称人面石。三教峰上,有三石鼎立,叫品字石;石下又有一石,形似香炉,人称香炉石。
鼓楼岩耸立于八曲溪畔,从溪上远望,巨岩崔嵬,隐约似绿瓦红墙的重楼飞阁,故名鼓楼岩。宋人祝穆在《武夷山记》中说,这就是所谓的“仙家楼台”。
鼓楼岩半壁有个大岩洞,宏敞可容数百人,名鼓楼洞。山志记载说洞内原有一座楠木楼,高广约1米许,规制精巧。明代少司马曾到洞中见过此楼,记述它“窗棂甓瓦,无非木制,钉头露木外者半寸”,并推测这可能是千百年前的古物。有人说到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夏,木楼才被风刮走。
在鼓楼岩下,又有上水狮石,其右边靠山,左边临水,石峰朝西昂然隆起,峰上竹树藤葛丛生,犹如狮头乱发;石脊稍稍弯曲,朝东面斜入水中,石脊上亦簇生浓密草木,底下则鼓出滚圆的石腹。溪水东流,直冲“狮头”奔去。此石极象一头矫首奋髯、逆流而上的雄狮。
上水狮石附近水面上,又有二石重叠,一伏水中,只露出圆圆的脊背和小小的脑袋;另一块较小,爬在大石脊背上,正伸出长脖子望着水下。此二石酷似两只水龟,相负而行。相传它们就是拆散朱熹和丽娘情侣、谋宝害人的乌龟精夫妻,被朱熹的朱笔点化原形后,慌慌张张地爬向九曲。小龟爬不动了,大龟就背着它爬行,后来大龟也爬不动了,就一起变成了今天的“上下水龟”石。当年它们狼狈逃走时的慌乱疲累状,还隐隐可见呢。
在八曲溪南烟际岩左边,也有两块形态相似的岩石,傍水而立,象两座圆形的谷仓,叫大、小廪石。廪石上又叠一巨石,形若磨盘,故又称磨墩岩。岩顶毛竹丛生,翠绿可爱。李纲诗云:“仙家何事也储粮,石廪团团曲水傍;应驾玉龙耕紫石,琼芝千亩个中藏。”
上一篇:浩浩燕赵歌·石家庄之旅·隆兴寺·滹沱河畔的祥光
下一篇:朗朗齐鲁月·曲阜之旅·孔府·煌煌“天下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