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北京·皇家苑囿帝王气象
中国的园林是皇家苑囿出现在先,私家园林出现于后。早在《诗·大雅·灵台》中就有对皇家苑囿的描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虡业维枞,贲鼓维镛。於论鼓钟,於乐辟雍。……”灵台是如山岳般高大的筑土建筑。这种建筑反映着中华民族祖先对自然崇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山岳的崇拜。除了灵台,还有灵沼。灵沼是有神性的,班固《西都赋》说:“神池,灵沼,往往而在。”灵台、灵沼应是较早的皇家园林。中国的苑囿园林以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综合的艺术品。它富有诗情和画意,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构成有形无形的景,形成有韵无韵的曲。中国的园林多有墙垣,形成封闭状态,以有限的面积,造出无限的空间,用概括、提炼的手段,勾勒出幅幅画面,留给人辽远的遐思。所以,它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它空灵,使人恍若置身于历史的某个汇聚点,咫尺千里,余味无穷。
从黄帝之囿到颐和园
《庄子·天地篇》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邱。”《山海经·西次三经》载:“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邱,是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在古人眼中,昆仑山上有一座华美的宫殿,这是黄帝下方的帝都,由名叫陆吾的天神管理着这神苑里的宝物储藏诸事。槐江之山,即黄帝的悬圃,又名“平圃”或“元圃”,这是黄帝在下方最大的花园。因它位置很高,似悬于半天云中,故名悬圃。悬圃下面还有一条纤尘不染、冷冽清澈的瑶水,瑶水通到昆仑山上的瑶池。
《说文》云:囿,苑有垣也。一曰禽兽有囿。圃,种菜曰圃。园,所以种果也。苑,所以养禽兽也。到了三代,苑囿就成了专用于狩猎的处所。据说周文王姬昌的囿,与民同利与民同乐,很受人民欢迎。秦汉以后,园林苑囿即为皇家所专有,并兴建楼馆,藻饰华丽。《史记》、《汉书》、《文选》载,秦汉宫苑众多,至汉武帝刘彻时极盛,更有建上林苑之举。西汉长安城面积是36平方公里,而城内宫苑面积竟是明清紫禁城面积(约0.7平方公里)的二十余倍。上林苑规模十分宏大,且开叠山之先河。班固《西都赋》说:“其宫室也,体象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其后,魏文帝曹丕有芳林苑,隋炀帝杨广造西苑,北宋徽宗营建“艮岳”。宋室南徙,还在临安(今杭州)建有玉津、聚景、集芳诸园。足见中国的封建帝王所到之处,无不营建以娱人为原则的皇家苑囿。
元世祖忽必烈以北京为都城,在辽金琼华岛基础上营建了万岁山太液池。明清以降的帝王更是极尽奢华,大兴土木,致使皇家园林满京城。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在北京大规模兴建皇家园林,至乾隆时达到高峰。除踵前朝遗规外,城内修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称西苑,又修景山五亭。
城郊辟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瓮山清漪园(后改建为万寿山颐和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
圆明园集中西建筑艺术之精华,号称“万园之园”,却在咸丰十年(1860)十月被英法联军大肆劫掠后焚毁,其他四园也毁于一炬。光绪十四年(1888)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白银三万两,在清漪园废墟上重建颐和园,直到光绪二十一年工程才基本结束。
除上述诸园外,还有三贝子花园、西苑等。三贝子花园即现西直门外的北京动物园。“贝子”全称“固山贝子”,亲王、郡王之子有的被封作“贝勒”,贝勒之子得封为“贝子”。这个地方本是高粱河南岸的园林,其东是乐善园旧址,再东是高粱桥,河北岸有倚虹堂船坞,是当年慈禧由水路去颐和园时,下御辇、登御舟的地方。光绪后期三贝子花园成为公产,那拉氏拨“胭脂银”250万两,修建为御园。清光绪末年推行新政时,此园改为万牲园:光绪三十二年,五大臣载泽、端方等出洋考察时买了些野兽回来,盖了些兽房,以博慈禧一笑。光绪三十四年将此园卖票开放,成为北京最早的公园。明万历年间,北京西苑也有个动物园,豢养着珍禽异兽供皇帝赏玩。据说有一天万历皇帝夜梦园中老虎咬伤了他的脚,便下令将老虎饿死笼中,最后,百兽之王终于被人间帝王活活饿死。北京昌平县东三十公里有小汤山温泉(一为沸泉,一为温泉),是疗病的好去处,明中叶这里也成了皇家禁苑。武宗朱厚照曾为之题诗:“沧海隆冬也异常,小池何自暖如汤。溶溶一派流古今,不为人间洗冷汤。”清康熙年间又在此建汤泉行宫,凿方池,深广各3米,乾隆时扩建,后遭八国联军破坏而渐荒废。今永定门外南10公里处,有一地名南苑镇,为原清皇家神机营驻地。南苑曾是皇家苑囿。《宸垣识略》载:“南苑在都城南二十里永定门外,元为飞放泊。明永乐时,增广其地,周垣为百二十里,我朝因之,设海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春蒐冬狩,以时讲武。”南苑因永定河故道影响,形成了不少湖泊(水泡子),水草丰盛、人烟稀少,有各种飞禽走兽栖息其间。因此,元、明、清三代帝王都将这些地区划为皇家禁苑。元代因这里离都城很近,故名“下马飞放泊”,明代为与积水潭区别,称南海子,元代建筑现有晾鹰台,明代修筑围墙,成为皇家驯养禽兽的苑囿,清代更是著名的皇家狩猎处。
郊园之外还有宅园。紫禁城内乾隆花园就是一座皇家花园。它在故宫外东路宁寿宫西侧,与太上皇宫宁寿宫同时兴建,占地近6000平方米,楼堂亭阁错落有致,意境清幽谐适。故宫内廷坤宁宫北,还有一座御花园,原名宫后苑,明永乐年间建,面积有11000多平方米。是一个以建筑为主体的清幽秀丽的宫廷式花园。玉渊潭公园东的钓鱼台国宾馆,原来也是京西一处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日下旧闻考》说:“钓鱼台在三里河西北三里许,乃大金时旧迹也,台下有泉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它是由自然形成的水面发展起来的风景区,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传说金章宗完颜璟曾在此钓鱼,由是人称金章宗钓鱼古台;又传金代文人王郁曾隐居于此“筑台垂钓”。乾隆年间,在此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建有钓鱼台台基、望海楼、养源斋、潇碧轩、澄漪亭等主体建筑,乾隆还亲笔题写“钓鱼台”、“养源斋”等字。清代帝后去西陵、天坛等路过时都要在这里休息用膳。清末宣统帝溥仪曾将此园赐与他的老师陈宝琛,傅作义在北京时亦长期以此园为消夏别墅。
海子知多少
北京城内“三海”,也是著名的皇家禁苑。
北京古称苦海幽州,从北京的地名看,当初确有许多称为海子的地方。所谓海子是满族人对湖泊的称呼。北京的地势大体是西北高,东南低。原来的外城在元、明时期就是一片水乡洼地,这从黑龙潭、大川淀、潘家河沿等地名就可窥见一斑。现在的南北新华街是明、清中南海的泄水河道,为凉水河上游,在它附近有借凉水河野趣建造的私家园林梁家园、孙公园等。什刹海是古高粱河故道,金代名白莲潭,元朝称积水潭。潭水从皇城东墙外南下出南城墙,向东南至通州入白河,名曰通惠河,其绕皇城东墙外一段叫玉河。元朝时的积水潭与太液池(即今之北海、中海)是分流的。太液池水由玉泉山水系入高粱河西河下流,经河漕(今赵登禹路)导入,传说名之为金水河。明朝时积水潭面积已逐渐缩小,通惠河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北段,已不能直达积水潭,积水潭之名便渐被什刹海所代替。清代什刹海又成了三段:从新街口至德胜桥一段叫积水潭,德胜桥至银锭桥一段叫什刹海,银锭桥以东称莲花泡子。积水潭一带统称后三海,北海、中海、南海统称为前三海。清代时称前三海为西海子,是有名的皇家禁苑。元代的下马飞放泊是明代上林苑,清代称南海子,是阅武畋狩的皇家苑囿。
关于什刹海还有一个沈万三的传说。燕王朱棣要修北京城,钱不够,刘伯温出主意叫他找沈万三要钱。朱棣就派官兵去找沈万三。可找到的沈万三却是个穷汉,官兵为交差,硬要沈万三交出银子,不交就打,最后打得沈万三乱指乱点,没想到他指点到什么地方,就从什么地方挖出银子来。就这样一挖挖了十窖,共48万两银子,并留下了十个大坑,这十个大坑就成了后来的十窖海,北京人音转,叫成了十刹海。据说当时燕王仍不满足,还逼打沈万三,打到虹桥西边,沈万三昏倒在地,官兵又在这里挖出九缸金子和十八窖银子来。这个地方于是就唤作了金银池,叫来叫去,后来成了金鱼池。
去西郊之路上有一处叫“海淀”,咸丰时八旗诗人来秀有一首《望江南》咏道:“都门好,海甸泛轻舟,扶醉客游春柳岸,浣衣人得夕阳桥,一朵妙峰遥。”原来,海淀是水所聚处,种莲、种菱,并可泛舟,现在海淀周遭一些湖水也当是当年的余绪。
上一篇:沉沉帝王梦·京城之旅·中南海·皇家禁苑帝后遗事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峨眉山之旅·三苏故里·眉山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