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蜀汉故都
东汉末年,是英雄辈出、群雄纷争的时代。汉室宗亲刘备便是知人善任、颇有雄才大略之人。无论是其对手(如曹操),还是史学家(如陈寿)都将其视为英雄。益州牧刘璋懦弱,面临汉中张鲁及中原曹操的威胁,欲迎刘备入蜀。刘备乘机夺取益州,自领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219)称汉中王,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三国鼎立局面于是形成。
刘备在位两年,病死白帝城,其子刘禅继立,在位四十二年。刘备父子任用诸葛亮为相,励精图治,以成都为基地,务农殖谷,发展蜀锦,兴修水利,便利交通,东联孙吴,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北伐曹魏,力图完成恢复汉室的统一大业。历代仕途之人将诸葛亮视为勤劳王事的典范,文学家则将其描绘成智慧的化身。蜀汉政权对统一西南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后世极为怀念蜀汉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成都及其附近郊县留下了许多可资凭吊的文物古迹。主要有成都的武侯祠、刘备墓、万里桥以及大邑县的子龙庙。原来,成都城内尚有诸葛亮府第、子龙故居、关、张衣冠墓、黄忠祠墓、向宠墓,邛崃县有孔明庙等,今均已不存。成都及邛崃却留下了不少与三国人物有关的地名,如营门口、诸葛九里堤、卧龙营、相台山等。
千秋同祀武乡侯
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此处所言及的“祠堂”就是位于成都南郊的武侯祠。西晋末年十六国时期,成(汉)皇帝李雄为纪念三国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初建于少城内。唐代以前迁至南郊,与祀刘备的汉昭烈庙相邻。明初并入昭烈庙中,成为“先主武侯同閟宫”的格局。今庙宇建筑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现已辟为武侯祠博物馆。
武侯祠坐北朝南,大门、二门、刘备殿、诸葛亮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刘备墓(惠陵)在西部。诸葛殿内的三面铜鼓,传说是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铸制的,白天用来做饭,夜晚用来报警,称为“诸葛鼓”。
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蜀汉,深得民心。据《方舆胜览》载:“武侯初亡,百姓遇朔节,各私祭于道中,李雄始立庙于少城。桓温伐蜀,永和三年灭成汉,夷少城,独存孔明庙。”由于封建王朝维护君尊臣卑的纲纪,故大门横额为:“汉昭烈庙”。明代蜀献王朱椿甚至废弃了武侯祠,在刘备像东侧塑了诸葛亮像。但千百年来,人们却把这座君臣合庙称为“武侯祠”,并有一首诗流传:“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恩。”清代两次重建和整修祠庙,庙名两度更换,以平息封建卫道士与民意的冲突,但始终未能改变人民对孔明的崇敬。除这个武侯祠外,成都还曾出现过五、六处纪念诸葛亮的祠庙。全国现存共八座。
据说,宋朝有个叫曹彬的轻狂都监,有一天游武侯祠时大放厥词:诸葛亮为恢复中原,使蜀中人民疲于奔命,未获一寸土地,有何功劳?为啥要为他建如此好的庙宇?随即下令拆庙。话音刚落,武侯祠的中殿轰然倒塌,并有刻有“测吾心腹事,惟有宋曹彬”字样的石碑滚落面前。他赶忙下跪道:“公神人也,小子安能窥测哉。”旋即请工匠修复了中殿,并添修了廊房。此后,武侯祠香火益盛。
诸葛殿的大梁是一根刻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字的贵重乌木。据说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武侯祠因战乱而残破不堪。百姓志愿捐款,省行政长官主持修缮。诸葛亮殿因无大梁而停工待料。恰巧,省内某地的一座桥被暴雨冲毁,分居上、下游两县的两个财主为桥上的一根乌木争执不下。两个县太爷无法结案,只好转到省里。百姓议论纷纷,省里也就顺从民意,判定把乌木送给孔明。上梁以前,工匠在其上刻下了孔明诫子书中的那句名言。
武侯祠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但大多并未反映历史真实,而是“半从小说”,同时吸收了戏曲舞台人物形象的一些特点。塑像中,庞统凝神遐思、若有所悟的神情维妙维肖。据说,为其塑像的工匠每天都去看以扮演庞统而驰名的演员何二胖的演出,悉心揣摹,终成传神之作。
武侯祠也是历代文人荟萃之地,多有题咏,其中最著名的是三绝碑。它是武侯祠内的著名唐碑,全称为《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上遍布唐、宋、明、清的题名、题诗、跋语,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该碑刻建于唐元和四年(809),碑文由唐代名相裴度于元和二年(807)任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幕僚时所撰,著名书法家、成都少尹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镌刻。裴度落笔千言,盛赞诸葛亮“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明弘治十年(1497),四川巡抚荣华在碑上题跋,称裴文、柳书为“双绝”,可与孔明的功绩共存,始称“三绝碑”。另一说,清代华阳举人潘时彤编纂《昭烈忠侯陵庙志》,谓“三绝”乃文章、书法、刻技。后人合二为一,又称“四绝”。
杜甫、刘禹锡、陆游等著名文人都曾来此游历。1964年,陈毅到此,感慨留言:“人们敬慕孔明反胜昭烈,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遗爱,千秋公论,不随时俯仰。其余若人不能自立,欲依附光泽以自显,其速朽必矣。”
清人赵藩撰书的名联颇发人深省,联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他苦心撰此联,是为了言谏一味使用武力镇压人民反抗的四川巡抚岑春煊。赵藩当时任四川代理盐茶道使,虽是岑的启蒙老师,也不敢贸然批评上级。于是他撰写了上述对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正反、宽严、和战、文治与武功等诸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总结了诸葛亮治蜀的经验。他将对联挂在诸葛殿前,请岑巡抚到武侯祠赴宴,以此含蓄进谏。岑心中大为不悦,碍于师生情面,不便发怒,但酒过三巡即离去。不久,赵藩就被免职。
武侯祠内的匾联多达三十余幅,书、文皆绝妙。二门上的楹联“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为人传诵。
“扶不起的阿斗(刘备之子刘禅)”的命运却不太美妙。据说,刘禅降魏后被带到魏都洛阳,竟厚颜无耻地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因此落下“乐不思蜀”的千古骂名。相传,汉昭烈庙建成之初,刘备殿内有其子刘禅的陪祀像。刘备夜审阿斗之后,刘禅像才从此消声匿迹。那是在庙成之后不久的夜里,刘备突然显灵审问刘禅为何失掉来之不易的江山,阿斗默立无言,其子刘谌立即向祖父跪诉了蜀国覆灭的经过。刘备对刘禅的无耻行径非常愤慨:“你难道对我打下的江山一点感情都没有?”刘禅答道:“江山有何用?有它十分苦,无它却轻松,人生在世,只要有好吃好玩的就行了。”刘备气恼之极,命左右将刘禅撵出昭烈庙,只留下刘谌陪祀,领受后世香火。
不似铜雀亦疑冢
《三国志》载:章武三年(223)四月,刘备讨伐东吴败归,驾崩于白帝城。五月,“梓宫自永安(今奉节)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甘、吴二夫人也先后合葬于此。惠陵位于武侯祠西侧,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清代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于正面。惠陵受到历代统治者的修缮看护,迄今找不出被挖掘过的痕迹与记载。清完颜崇实撰书的楹联:“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联文将刘备与曹操对比,读来饶有趣味,成了刘备墓千余年来奇迹般完好幸存的旁证。
但人们长期以来怀疑史书称惠陵为刘备墓的真实性。因为刘备死于旧历四月,恰值初夏,奉节至成都,途需时间一个月,且刘备葬于四个月之后,尸体难免腐烂。相传,真正的刘备墓在白帝城。刘备卧病于白帝城,自知不久于人世,于公元222年改鱼复为永安县,隐含“永远安卧的地方”之意。诸葛亮遵此“遗嘱”葬先主于永安,并说:奉节为帝王之都,“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其实,前者指船工推桡形象,后者则喻城内万家灯火。
“万里之道”从此始
万里桥位于成都城南的锦江之上,俗称南门大桥,曾名南关大桥。
古时,万里桥是乘舟东航的起点。锦江水从此桥下流过,汇入岷江,再入长江。三国时期,“孔明于此桥送吴使张温,曰:‘此水下至扬州万里’,后因以名”(刘光祖《万里桥记》)。另有一说,诸葛亮为继续实施联吴拒曹的战略方针,派蜀国名臣费祎出使东吴,在此为他饯行,感慨地说:“万里之道,从此始也”。一语双关:一是指从蜀至吴路途遥远;一是指费祎此行任重道远。此后,此桥便被称为万里桥。再有一说,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而逃至成都。行至此桥时,垂询侍臣:由长安至此有多少路了?答曰:已有万里。故名。然而,史载李隆基行至成都北面的天回镇,即因安史之乱被平定而返回长安了。
万里桥在唐代已非常著名。杜甫曾有“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等诗句。不少诗人在诗作中,提及此桥。张籍的《成都曲》吟道:“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形象、生动、质朴地描绘了当年万里桥的繁华景象与风土人情。
“永烈千秋”子龙庙
西出成都56公里处的大邑县城北郊有静惠山,是北宋学者范镇讲学的地方,陆游赞此山“天垂绿野三边尽,云与朱栏一样平。”今天这里是旅游胜地。为纪念三国蜀汉名将赵云(赵子龙)而建的子龙庙就在山麓。
明代文学家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一书中说:“大邑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静惠山上还有当年赵云防羌时所筑的瞭望哨所“望军亭”。
子龙庙在清代曾多次重修,皆因四川人民怀念这位浑身是胆的常胜将军。依山而建的赵云墓,冢大如丘,刻着“汉顺平侯赵云墓”七个篆书大字的石碑矗立在一座木构四合院中,石刻楹联“灵爽永护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及横匾“永烈千秋”表达了人民的感情。子龙庙现存隐山阁、三重殿宇、飐荷亭等建筑。
上一篇:煌煌荆楚吟·湘南之旅·九疑山·虞舜长眠处
下一篇:煌煌荆楚吟·南岳之旅·衡阳·衡阳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