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未央区·大明宫遗址》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未央区龙首原上,其遗址西墙:南至自强路,北至炕底村;北墙:西自炕底村、东至马旗寨以南300米;东墙:北自马旗寨以南300米,南至自强路。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1500米。
大明宫原系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年)为其父李渊避暑所建的“永安宫”,宫未成,李渊于贞观九年夏五月崩,遂改称为大明宫。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年)重新动工,因李治患风痹病,“西内”太极宫潮湿,而继修大明宫。龙朔三年(663年)减百官一月薪俸,并征收雍、同、岐等十五州民钱,建成此宫,改名蓬莱宫。
据《通鉴辑览》记载,“龙朔三年春正月,蓬莱宫成。初,隋文帝(杨坚)迁长安城,立宫于西北隅。至是营蓬莱宫于其东北,制度宏壮于旧。门曰丹凤,殿曰含元,移仗居之,名故宫曰西内,新宫曰东内,亦曰大明宫云”。宫内有门32座,南之丹凤门为正门,有含元、宣政、紫宸、蓬莱、麟德、三清等24殿,有翔鸾、栖凤等四阁。此外,还有中书、门下等四省、翰林等十院、弘文等二馆以及其他别殿亭观等三十余所。宫城南北五里,东西三里,周围十六里(一说周长7.6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一说3.2平方公里),为唐代最壮丽的宫室。其东、西、北三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皇帝的禁军多住在夹城内。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名“含元殿”,咸亨三年又恢复大明宫之名,高宗李治自宫成之年迁驻之后,在230余年间,历代皇帝皆在此勤政朝会,大明宫一直是唐代全国的政治中心所在。
含元殿为大明宫之正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朝会、颁诏、阅兵之处。殿堂建在15米高的台基上,面宽十一间,进深四间,所用皆为“择一木于千木”的“荆扬之材”,墙为白色,底部绘米红色边线,殿顶盖黑瓦,绿琉璃脊,檐口剪边,台基周围有石栏,刻有螭首饰纹,殿前有长78米的三条龙尾道通下广场,广场东西有朝堂(房),大臣或外使在朝见皇帝前,均集合于此等候,由御史引导,列队踏上龙尾道上殿。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麟德殿在正殿之西北,是大明宫内规模最大的宫殿,殿堂为前、中、后三殿相连并列,以中殿为主,另有回廊一周,殿左右各有一楼,楼有亭。这三殿相连的形式,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罕见的。
宫内还有一处宴乐场所,可设宴百官。据史载,唐代宗李豫大历三年(768年)五月,一次宴会“剑陈郑神策军将士三千五百人”,足见殿堂之宏伟。这座宫殿,无论就其风格和气魄而言,皆超过今日北京故宫之太和殿。
大明宫在我国文明史上有其光辉灿烂的一页,然而不幸的是,由唐僖宗李儇广明元年(880年)至唐昭宗李晔天祐元年(904年)的25年之中,遭遇四次兵燹浩劫,或拆或烧,尤其是最后一次,朱温胁迫昭宗迁都洛阳之时,将煊赫270年之久的大明宫付之一炬,大明宫遂变为废墟和焦土。所留零星建筑,在唐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城时拆毁,其惨败景象不言而喻。
大明宫虽不存在,而遗址内的含元殿和其左右的翔鸾、栖凤两阁,以及麟德殿、含光殿、蓬莱亭、太液池等遗迹仍很显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7年3月,开始对大明宫勘察和发掘,弄清了它的范围、布局、型制和建筑基址,至上世纪80年代,已探明殿台亭阁及宫垣宫门等遗址40多处,重点勘掘的有玄武、含耀、右银台等门,含元、含光、麟德、三清等殿。大明宫遗址如今已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不少国际友人和学者,到此观光考察。
大明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宝鸡·大散关》陕西名胜简介
下一篇:《西安·雁塔区·大荐福寺和小雁塔》陕西名胜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