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成就: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现代中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别名荼,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36年,他因酷爱绘画弃理工科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1894-1971)、常书鸿(1904-1994年)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入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苏弗尔皮教授; 1950年学成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 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收藏了他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 ,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 “吴冠中画展” ;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殊荣;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地举办画展。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10余种。20世纪50至70年代,吴冠中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审美理想融合在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开始中国画创作,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表现出来。他善于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甚至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其水墨画融油彩、水彩、水墨于一炉,前无古人,被专家誉为林一吴体系。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还勤于着述散文,立论鲜明、独特,文字生动流畅。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振聋发聩,曾引起美术界的巨大反响与争论。
吴冠中像
艺术地位:
吴冠中是现代最为离经叛道、最具创新精神的中西融合型艺术大师。在中国美术界,吴冠中的艺术作品与艺术观点是频频引发争论的话题。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吴冠中的特殊意义是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汇中西艺术的道路。吴冠中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息息相通; 他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却是现代水墨画家中最能发挥水墨语言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却非传统形式的作品。他在传统笔墨形式如皴法之外,对线和点的表现力做了新的拓展,创造出了具有音乐般节奏的新型水墨画,拓展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范围,这种新节奏的核心是表现生命的运动。他以多样化的实践给后来者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不刻意摹古、不刻意追随历史上的大师,也有可能创作出有十足中国味的绘画。吴冠中不愧为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一生不断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被国际艺坛公认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提出 “风筝不断线”的创作原则,坚持有自然依据的感觉,抽象和油彩墨彩间轮转间作,尝试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一形韵”新体系。
技法特征:
笔法: 吴冠中的中国画一改传统的中国画笔墨传统,线条完全打破了传统中国画的用笔程式,与林风眠的用笔比较接近,并根据不同题材内容与艺术感受来寻找相应的用笔方式。他更多的是用流畅灵动的露锋线条来表现对象,保留了一定的书写意味,虽然远离了 “书画同源” 的传统,却具有中国画行云流水般的趣味和意境。为了追求这种特殊的审美效果,他一向不择手段,毛笔、排刷、钢笔、马克笔,都被他用作表现线条的工具,甚至使用漏斗挤出细如游丝的线条,使线条十分自由地在画面上交错、缠绕、飞动、飘荡; 用排笔表现画中的块与面,也突显出用笔的节奏感,别有一番意味; 有时画中的点则是用笔或其他工具随意洒出,犹如溅浪崩石,时疏时密,既是对物象的合适描写,也不会喧宾夺主。用笔追求音乐般的旋律与节奏感,不择手段地在画面上营造出点线面的交响曲,是吴冠中区别于其他画家的显着特点。
用墨、设色: 在用墨上,吴冠中也独创出自己的方法,时而突出淡墨的透明或重墨厚重的韵味与节奏,时而又会突出湿墨的润泽或干墨的焦渴韵味与节奏,这一切完全取决于画面表现的需要,并无具体定法。用传统笔墨的标准来批评他,还是试图将他的笔墨表现方式纳入传统水墨画的范畴之中,都是不妥当的。他1972年开始画水墨画时,一些作品还带有很明显的水彩或油画痕迹。这些画不光是色重于墨,还因为囿于写生或写实的框架中,故始终难以发挥水墨画特有的性能。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作品,更注重发挥笔墨的功用,突出画面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在设色方面,吴冠中的油画多采用混合或复合颜料,但在水墨画中却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这种风格是他江南风景的感情依附,源于民间的装饰色彩,特别是江南的民间艺术。吴冠中与别的画家不同,他不是简单地将民间色彩元素拿来放在一起,而是加以提炼、重组,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许多作品乍看上去颜色撒落处漫不经心,有些杂乱,而整体看去却十分和谐统一,是经过画家精心敏锐的安排,体现出他的匠心独运。
造型: 吴冠中受过严格的造型训练。他的画可分为具象、半抽象、抽象3种类型,50-70年代晚期的油画和水墨画,主要偏重于具象的写实,但这些画的造型,与苏式和古典油画的造型有区别,更多地强调对物象的概括、提炼、加工,突出情感的介入,追求画面的整体性与节奏感。80年代以后,他开始了 “风筝不断线”式的半抽象探索,有些作品甚至出现了全抽象。吴冠中的画具有抽象意味的音乐感,讲究色调和笔触的节奏感。色调源于音调是现代西画的特征,因而他的画含有西方绘画的韵味。强调音乐感而带有抽象意味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前所未有,因而他的画具有极大的艺术创新性。吴冠中的画得自然之韵律,他眼中的景物山川,蕴含着无穷的生命韵律,这种韵律并非自然界所固有,而是景物引发出来的画家的激情与想象。与音乐创作相类似,作曲家被某种事物感动,创作出以这一事物为标题的作品,但作品的核心并不是这一事物,感动听众的是作曲家想象、组织出来的音响、旋律和节奏。吴冠中的许多作品之所以吸引观众,并不是他在画面上再现了自然的客观形态,而是使观众感受到生命力的韵律与神韵。
构图: 吴冠中是强调形式美的艺术大师,极其注重画面的构成。吴冠中的画面具有现代构成意识的空间分割,使他的水墨画大大特异于传统的中国画,而非常引人注目;在创作过程中,吴冠中又常常是 “随心所欲” ,“意象”领先,为了情感表达和画面构成的需要,采用 “散点透视” ,对自然景物大胆地 “移花接木”或 “移山填海” ,有别于西方传统的印象派式的对景写生方法; 由于他使用的是中国传统笔墨,又具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底蕴和气魄。中西结合之路,使吴冠中的作品不仅有了 “东方意境韵味” 的形式感,更具有 “西方形式规律”带给我们的现代感。吴冠中善于从自然对象中发现其内在的结构美,并从这种结构美中提炼挖掘其中蕴含的韵律、节奏和有条理的秩序感,用抽象的形式语言把它突显出来。
不足与遗憾:
虽然吴冠中在艺术创新上大胆突破,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他的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有些作品的笔墨过于轻薄、浮华,灵动有余,厚重不足;还有些作品过于简单、草率,缺少技巧,而显得苍白、空洞; 传统书法本来是其弱项,晚年他却知难而上,创作出了一批将书法融入绘画中的作品,尽管有些趣味和内涵,但并不算成功,难以被观众接受。虽然1991年9月他在整理自己的作品时,将不满意的二百余幅作品全部毁掉,但依然有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和交际送人的应酬之作存世,并流入市场,尽管这些作品不能代表他真正的艺术水平。
画作点评:
一是《桂林山村》 (图155 )。这幅水墨画作于1972年,是画家以油画(图156 )为底本在宣纸上画的水墨画,也是目前发现得最早的一幅吴冠中水墨画。画中除树干、树枝外,几乎全部采用的是油画的笔触。虽然笔法有些拘谨,色彩略显凌乱,油画味较重,但用笔还是带有节奏感的,表明此时画家已经开始了水墨画的探索。1972年冬,吴冠中与妻子南下广西、贵州,妻子探望在贵阳的病重老母,吴冠中则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画起了风景写生。油画《桂林山村》正是此时创作的写生精品。
图155 吴冠中1972年作《桂林山村》
图156 吴冠中1972年作油画 《桂林山村》
图157 吴冠中1977年作《海浪》
图158 吴冠中1976年作油画 《海浪》
二是《海浪》 (图157)。发现美、表现美是吴冠中一贯的艺术理想和追求。1976年画家在山东龙须岛的海景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创作出油画《海浪》 (图158)。第二年画家根据油画又再创作出国画《海浪》 (图157)。此画构图比油画更加开阔、饱满,用笔更显灵动、奔放,气势磅礴,整体呈灰色调,克服了早期水墨画(图155)色彩凌乱之病。用焦墨表现海浪中屹立的几块坚挺的礁石,粗细、徐急不同的灰色、白色线条盘转交集,表现海水泛起的滚滚旋涡,以粗犷的白色渴笔,急点出浪花飞溅,将浪花拍击礁石的瞬间表现得恰到好处。远处3只渔船在天边若隐若现,增添了画面的活力。此画用线节奏强烈、激情澎湃,极富音乐感而动人心魄,观其画仿佛在听一首激昂的海浪奏鸣曲。较之油画,更能体现出画家奔放的笔法,灵动多变的线条,创作时激昂的情绪,以及绘画创作中的即时灵感,发现、捕捉自然美的能力。
图159 吴冠中1979年作《乐山大佛》
三是《乐山大佛》 (图159)。1978年5月,吴冠中只身来到乐山,面对世界第一大佛激动不已。次日,他兴致盎然地租一小舟,穿过急流险滩到江心为大佛写生。为了充分展示乐山大佛的伟岸,再现大佛的举世无双,吴冠中又弃舟登岸赶到大佛脚下,仰画上半身,又爬到半山腰,俯画其下半身,再回转头画滚滚江水。正如画家所述,他笔下的乐山大佛 “是随着飞燕的盘旋所见到的佛貌,是投在佛的怀抱中的写照” 。1979年画家在速写、素描的基础上,用彩墨画了这幅《乐山大佛》。此画使用散点透视和写意的手法,极大地夸张突显出大佛的宏伟高大、渲染出大佛的气势。画面上的乐山大佛,头顶彩虹,面部表情安详澹定,仰视天空,巨大的身躯几乎点据整个画面。画面上直奔观众眼帘的大佛脚趾与手指,个个清晰分明,大得令人叹为观止! 佛脚下的三江之水,虽然波涛汹涌,却难以撼动大佛的基座。在大佛的脚踝到小腿之间云烟环绕,画家在此吸收了传统中国画留白及层染技巧,实中有虚,更衬托出大佛的伟岸雄壮。滔滔江水上,小如芥粒的木船在搏浪行进,与大佛形成了小与大、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体现了画家的匠心独运与构图的奇妙。此画的色彩采用微暖的黄绿色调,既给人一种温暖、庄严、神秘之感,又在局部体现出简洁、明快、洒脱、大度的风格。正是吴冠中不满足于对物象简单的忠实描摹,才不畏艰险,不辞辛劳,从不同的立足点,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大佛,有意识地夸张放大大佛的手和脚,突出了山佛一体的整体感,充分展现出了佛法无边的精神意义。相比之下,李可染画的《嘉定乐山大佛》 (图143)就显得过于老实了,也显示出他的才气和艺术创造力不及吴冠中。
图160 吴冠中1982年作《欢腾之夜》
图161 吴冠中1985年作《山泉》
四是《欢腾之夜》 (图160)。1981年冬,吴冠中出访非洲,1982年2月回国,此画是根据画家在非洲的写生稿整理而成,中间的高楼几乎占据了画面一半的面积,成了整幅画的核心,使城市建筑有了一种纪念碑式的感觉。画家以大笔意象表现了城市楼房,楼的形体用大排刷从上到下一气呵成,并不拘泥于建筑的真实外形,完全是以形式美的眼光在审视城市的景观。以银灰色作为主调表现平面化了的高楼,兼以半抽象的黄、红、绿、蓝彩点点缀高楼的局部,与漆黑的夜空形成了强烈对比。画家在城市风景的表现中,突出主观的印象与感受,并强化突出表现了局部之美,远处椰子树下人影婆娑,画家用五彩缤纷的彩点画遮阳伞周围坐满的休闲纳凉人。茂密的树干、树影被画家简化、抽象为流动婉转的粗线条。画家用具象与半抽象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欢腾的夜景,使观众有一种深入画面探究细节的冲动。深色的背景,完成了主题“夜”的含义,而整体的暗调强烈地烘托出欢乐的场景。
五是《山泉》 (图161)。此画是吴冠中送人的应酬之作,采用局部特写的方法表现山泉,画面富有装饰味与平面感,并使画面形成了黑、白、灰及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在具象中更多地融入了抽象元素,但画得有些单薄、应酬。
图162 吴冠中约1986年作《故乡》
六是《故乡》 (图162)。此画大约作于1986年,描绘的是吴冠中的故乡宜兴乡村景色,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掩映在绿荫之中,树木茂盛、挺秀多姿、盘根错节,浓重的黄色调突显出温暖、热烈的气氛; 清澈如镜的小河绕村而过,三位洗衣的农家妇女影绰河畔,群鸭游戏于小河中荡起波波涟漪,这不正是画家魂牵梦绕的故乡吗?画面以线为主,用线、点、色颇多,变化丰富、极尽繁密。用笔爽快洒脱,线条果断准确,鲜有败笔和不周之处,行笔中没有任何犹豫与含糊,标志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画家驾驭线条的成熟。流畅、犀利、灵动的线条,配以五彩斑斓的装饰味的彩点,黑、白、灰以及疏与密的强烈对比,轻重、徐疾不同的线条,枯润、浓淡不同的墨色,散点与大墨块色块的强烈对比,共同构成了生机盎然的画面,形成了点、线、面、彩的交响曲,凸显出画面的形式美。目前发现吴冠中画过的两幅彩墨画《故乡》,都是以1981年春在故乡宜兴大浦的钢笔写生稿《春消息》 (图163)为底本而成。另一幅《故乡》 (图164)作于1981年,构图与此幅相近,采用了画家表现江南惯用的银灰色调,画风更偏于写实,笔触犀利、细腻,但线条略显琐碎,表现的是故乡阴霾却生机盎然的春天,与底本《春消息》的原意一致。这幅《故乡》 (图162)应参看了1981年画的《故乡》(图164),且有所变化,画面变为暖色调,用色更加热烈、泼辣,用笔更为简练、奔放、洒脱,用墨更加灵活、湿润,人物、鸭子的造型更趋简约、抽象。
图163 吴冠中1981年春在故乡宜兴大浦的钢笔写生稿《春消息》
图164 吴冠中1981年作《故乡》
七是《黄土高原》 (图165)。中国画强调以线造型,重视以线来展现和表达多重且深邃的艺术境界。吴冠中也擅长以线来勾画景物,为了表现线的节奏与韵律,他抛弃了传统的书法用笔,采用各种不同的工具与手段来画线,线在他的驾驭下呈现出流畅、顿涩、滑润、苍健、挺秀、疏散等多种形态,都是为了贴切、生动、艺术地展现出景物之美,表现出绘画之精妙。吴冠中1987年作《黄土高原》,以极富音乐节奏与旋律的线条,奏出了一首震人心魄的激情交响曲。画面构图饱满,气势恢宏,线条繁而不乱、杂而有序,既热情奔放又合理适度。作品以多变的线条来表现西北的黄土高原,着重以线来展现高原的雄浑和壮美,创造性地展现了黄土高原之壮美,令人神驰遐想。
图165 吴冠中1987年作《黄土高原》
八是《人体》 (图166)。1990年吴冠中自雇模特,时隔40余年,重新画人体,强调人体美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此画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画法吸收了他的老师林风眠的一些表现方法,先把宣纸完全涂黑,干后用白色线条勾画人体,重点表现女性的丰满、柔美与妩媚的体态,线条流畅、犀利,充满节奏感,用鲜艳的橘红色点缀女性的嘴唇和乳头,突显出女人的性感,背景点缀的白色线条和以红蓝为主的色块、色点,既装饰了画面,又增添了画面的迷幻与神秘。
图166 吴冠中1990年作 《人体》
图167 吴冠中1996年作 《开屏》
九是《开屏》 (图167)。1996年吴冠中看到插在瓶中的花,联想到孔雀开屏之美,而创作了此小品。以粉、绿、黄、灰色点缀画面,配以伸展的枝条,使人隐约感到孔雀开屏。作品虽构思巧妙,但表现却有些简单、苍白,技巧性不强,为不算很成功的即兴小品。
图168 吴冠中2005年作《休闲居》
十是《休闲居》 (图168)。作于2005年,此时吴冠中已身患癌症,年老体衰,却依然勤奋作画不止。此画尺幅不大,描绘的是郊外四株参天大树掩映下的院舍,院外摆放着圆桌和椅子,休闲的人似乎刚刚离开进入屋内,点出了画面的主题。两株新树以浓墨大笔一气呵成画出弯曲的树干,顺势勾出上挺和下垂的主枝,显得雄健蓬勃,蒸蒸日上。另两株枯枝的老树用淡墨画出,姿态苍茫。四株大树,两新两老,象征着生命的交替延续与生生不息。四株大树中间的丛丛小树,色彩斑斓,生机盎然,代表着茁壮成长的新生命。此画用笔雄健、老辣、朴拙,进入了人画俱老的境界。
鉴定要点:
近年来,由于吴冠中画作价格的持续飙升,赝品出现了不少。吴冠中的水墨画多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些长处,并力求作品具有现代化的气息,因此,就绘画本身而言,他创造出中西杂交的新品种,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吴冠中画中的线和点,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都是严格的,而不是随便乱画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点子多了会对画面无补,他都会想办法将它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而假画上的线与点是毫无章法与节奏乱画上去的。一定要多看画本身的水平,要练眼,久而久之,在比较中研究,自然会辨别出来。凡是2010年以前北京出版的画册中的作品,一般都经过了吴冠中本人的认可,全是真迹无疑,但也有一些流入民间的作品,没有被出版过。对于这些没有出版过的作品的鉴定,要反复比对已出版的作品,没有写年款的要确定出大致年代,有年款的要比对公认的出版过的相同年代的作品,确定创作年代与画风是否相符,还要比对签名和印章,吴冠中的签名特点显着,一般都写得自然、流畅,赝品的签名往往僵硬、做作。另外,还要注意印章的比对。
赝品举例:
一是吴冠中款《江南园林鱼之乐》 (图169)。此画用笔、用墨随意、散乱,用色更是杂乱无章,胡涂乱摸,毫无节奏与层次。题款在字形上虽略似冠中,但笔画僵硬做作,模仿痕迹明显。池塘中的小鱼也是随意胡点,僵版呆滞。虽盖印四方(四印全为仿刻),以示其“真”,却欲盖弥彰,露了马脚,吴画极少盖四印。且一方“吴” 字随形小印,大都用于20世纪70年代。此画为很低劣的赝品。
二是吴冠中款册页一(图170)。此画猛一看颇似冠中作品,但经不起仔细分析,远处雪山的勾勒,线条冗繁僵腻,下笔犹豫,与吴氏概括、洒脱、灵动的风格不符,彩点也点得混乱。“吴冠中”三字签名,字形偏瘦,露出了作伪者自身的笔性,与冠中宽博的字体不符,虽然印翻刻得可乱真,但也是仿品,应为根据吴冠中的《巴山春雪》臆造而成。吴冠中一生画册页极少,作伪者作此仿品,为的是吸引猎奇者上钩。
图169 吴冠中款《江南园林鱼之乐》
三是吴冠中款册页二(图171)。此为吴冠中款的另一部册页中的其中一页。画法颇似冠中,但色点平均点撒,无轻重浓淡和节奏变化。落款笔画僵直,与冠中笔体差异明显。应是近年来臆造的仿品。
四是吴冠中款《天鹅》 (图172)。此画虽画法上与吴冠中相似,但在细微处露出了马脚,前面一只天鹅的脖子下笔犹豫、笔触细碎,两只天鹅的嘴也画得犹豫拖沓,湖水线条的勾勒用墨过淡,显得有些犹豫、轻飘。另外,签名“吴冠中”三字,也显得小心、拘谨。此画应是以吴冠中1989年作《天鹅戏水》 (图173)为蓝本仿造而成的赝品。
图170 吴冠中款册页一
图171 吴冠中款册页二
图172 吴冠中款 《黑天鹅》
图173 吴冠中1989年作 《天鹅戏水》
上一篇:近现代中国画的作伪手段
下一篇:中西融合型写实艺术大师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