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
古琴台位于龟山尾部,月湖侧畔,又名伯子牙。相传古时伯牙在此鼓琴,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两人结为知交,钟死后,伯牙感知音难觅,悲痛万分,即破琴绝弦,终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重,在此筑台纪念。据记载,北宋时已有此台。清嘉庆年间重修,解放后又复修。琴台前面是彩釉瓦顶的门厅,额书“古琴台”三字,后为甬道,过“卵心石屋”即是“琴台碑廊”。廊内存有《汉上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主体建筑是一栋单檐歇山顶式前加抱厦的殿堂。檐下匾书“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传为伯牙抚琴处。台的中央立有方碑,四周浮雕石栏。园林总面积为15亩,是汉阳工人文化宫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又新建“伯牙会子期”雕塑一座,为古琴台起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古诗文赏析〕 伯牙台即事 清·孙汉
梅子山前草带烟,沧浪亭畔水沦涟。
春风隔岸吹杨柳,疑是金徽正理弦。
春回大地,百花争妍,暖风拂面,诗人漫步来到汉阳月湖湖畔,游琴台,发思古之幽情,观佳景,吟哦眼前即事。
诗的首句写的是梅子山,梅子山地处月湖旁,古琴台位于梅子山下,也在月湖湖畔。这一带素来山青水秀,碧草茵茵。清晨,山势朦胧,云遮雾掩,难以看清梅子山的真面目,尔后,太阳冉冉升起,金光四溢,云雾开始弥散,似烟云蒸腾,山前葱茏的林木、茵茵的碧草都罩在一层薄薄的纱幔之中,带着雾状呈现在诗人面前。
诗的第二句描写的是沧浪亭畔的湖水。古沧浪亭建在琴台的遗址上,现已不复存在,今人便在原址上补建了一座六角亭,翼然侍立,飞角留丹,保持着古沧浪亭的遗风。登亭纵观,可以饱览月湖风光,梅子山与龟山倒映在湖中,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云飞湖上,鱼跃波腾。诗人正是登上了古沧浪亭,看到了亭下的湖水泛起阵阵涟漪,以及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受到伯牙台的自然景色是这样清新优美。
诗的前幅主要描述的是古琴台四周的自然美色,生动形象,如行云流水。后幅两句则主要联想的是一段往事。
相传春秋时,音乐大师俞伯牙曾有感于这里的山水,路经此地,独自抚琴,当弹奏巍巍高山时,深通音乐的钟子期说:“志在高山。”当琴声吐出潺潺流水时,子期又说:“志在流水。”伯牙喜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可是来年伯牙赴约来见子期,子期已离开人世,伯牙在他坟前重弹《高山流水曲》。围观者不知音律,相视大笑,伯牙极为伤心,说:“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于是割断琴弦,举琴向祭台上摔去,摔得玉轸抛残,金石零乱,从此罢琴不抚。诗人在这里,把月湖岸畔春风拂柳的习习声疑作伯牙的琴声,追古抚今,来暗喻今朝的知音者。伯牙正理弦,可见遇有知音。究竟谁为知音呢?诗人能从春风吹拂的杨柳声中,聆听到金石弦音,知音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杨代晔)
〔现代散文〕 外地来汉的诗友常问:武汉什么地方最富诗意?我总是随口回答:古琴台。其实,古琴台如何富有诗意,我也茫然。除参观美展去过两次外,我还未特意欣赏过古琴台风光。然而一想到古琴台这名儿,以及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就自觉有着古风古韵幽逸高雅的情调和浓郁的诗意。
这一天吃罢晚饭,忽然心血来潮,想去观观琴台夜景。便乘了公共汽车,直奔汉阳文化宫。步入院里,也顾不上光顾一下那些听书的,吃茶的,清唱的乐哉悠哉之情景,也不择路线,径自穿堂过室,由“印心石屋”,入琴台碑廊,快步来到单檐歇山顶式的殿堂跟前,仰目扫视了一下匾额上的“高山流水”四字,便奇迹般地发现,檐角上挂着一轮圆月——这闹市里罕见的幽景,刹时将我吸引住了。
看这月亮,虽是圆满,却并非像飞镜重磨那般皎洁。细辨夜空,也非晴碧澄清,似有阴晕雾气。故月光并不像净水般的透明,显得迷离,淡泊,柔和,却又不灰不暗,柔和得恰到好处。沉浸于月光里的一些楼宇树木,有几分清晰,又有几分朦胧。光影交错,重重迭迭,变换离奇,融融合合,真恍如梦境。几对情侣,款款而行,轻轻盈盈,影影绰绰,如飘似浮,更增添了一些梦幻色彩。一转身儿,望见了月湖,湖面月光粼粼,犹如流珠浮玉。水中倒映着灯光,曲曲折折,宛若折蛇银剑。再看远些,小山朦朦,林树黝黝,却又透出斑斑点点的光亮,浓淡有致,极富墨韵。我这才悟到,这古琴台美,就美在有山有水。而此地此时,更添有一轮美月。我不禁记起这么两句诗:一月映池池映月,月明池静寄幽思。我想那个伯牙,的确会找地方,在这么个美处弹琴,是够风流雅致的了。兴许,有不少个这样的夜晚,他就在此对月抚琴的。见月思亲,见月思友,他定是边弄琴弦,边思念他的知音挚友子期。思悠悠,情切切,于是,琴声也就悠悠切切了。据说,钟子期是个樵夫,普通的劳动人民也。而伯牙是大音乐家,高级知识分了。古时候,这劳心者与劳身者居然也能相互理解,结为至交。在汉阳县,汉江畔有个铁铺墩,村头有一青砖拱门,门上刻有“集贤村”三字。传说那就是伯牙与子期经常相会的地方。
看着,想着,这溶溶月色之中,这粼粼波光之上,似有丝竹之声飘来。初如泉溪入谷,微飔穿林,渐渐地激越起来,如雨打荷荡,马奔平川。我以为是自己发思古之幽情产生了错觉。但管弦之声愈来愈为真切,这才想起武汉即将举行第三届琴台音乐会,必是乐手们正在文化宫排练。说不定其中好多人正是曾经在炉前挥铲机床上操刀的工人哩。
伯牙是有福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毕竟仅一个知音,也不无遗憾。而琴台音乐会,将有成百上千的听众。江南江北,友人麇集,知音比比皆是。
(管用和)
〔民间文学〕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姓俞名叫伯牙的文人,琴、棋、书、画样样在行,尤其弹奏七弦古琴的技艺,天下无双。一天,他坐帆船路过汉阳以西50里的马鞍山时,天快煞黑了,碰巧,又遇了阵雨,只好在马鞍山旁边,找个避风的汊口停下船。
不多时,雨过天晴,俞伯牙见天色已晚,只好改日启程。他独立船头,远望天边,见天水连成一片,近看眼前,四下一片荒凉,心里闷闷不乐,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弹拨解闷。
这时,正在马鞍山上砍柴的樵夫钟子期听到琴声,不觉连声“啧啧”赞叹,顺着琴声走下山。
不料,七弦琴突然乱了套,弹不出曲调了。俞伯牙心里一惊:“这琴是件宝物,准是有人偷听,要不怎么会自己乱了弦呢?”他四下一望,发现岸边站着个樵夫。俞伯牙问:“你在听我弹琴吗?”钟子期连连点头。“可知曲子意思么?”钟子期称赞道:“先生弦外有音呢!”“此话怎讲?”钟子期说:“先生琴声激昂时犹如巍巍泰山,琴声平淡时犹如荡荡江河流水,可见先生抚琴,志在高山、流水,其胸怀有振兴神州之心。”
伯牙听了,急迎上去,接子期上船入席,当下结成好友。临别时,两人约定来年相会,说完便洒泪分手。
第二年,伯牙一路催促船夫,如期来到马鞍山。谁知找遍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连钟子期的影子也看不到。正在发愁,一个老头子路过,俞伯牙向老人打听,说了原委。老人听后,呜呜咽咽地哭着说道:“黄叶不落青叶落。”俞伯牙一听,顿时哭成了泪人,他没想到年轻的好友钟子期会走在自己前面离开了人世,从此天下无知音。看着眼前的这位老人——钟子期的父亲钟元甫,孤伶一人,不由心如刀绞,俞伯牙更加怀念钟子期。俞伯牙强忍住眼泪,安慰了老人一番,他看看手中的七弦琴,又看看苍天,突然气愤地责向道:“苍天哪,苍天!你有眼无珠呵,为何夺去我的好友知音、知音好友呢?”
说着,举起七弦琴,狠狠地朝石头上砸下去,只听“嗡嗡”地一阵响,七弦琴粉身碎骨,七根弦断成碎节了,琴片四处飞溅,跌入汉水之中,随着江水流向远方……
(杨代晔 整理)
上一篇:描写《南郊风景区》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司空山》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