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墓
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城东南7.5公里的青山(又称谢公山)西麓、谷家村旁。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由金陵(今南京)第七次游当涂,投奔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次年因腐胁疾卒于当涂,享年62年,葬于龙山(今当涂县龙山桥镇)东麓。与龙山隔青山河相望的青山,是南齐著名诗人谢脁常游之地。青山气势巍峨,郁郁葱葱,溪水环绕,景色宜人。李白生前仰慕谢脁的人品和诗格,也喜爱青山的自然风光。李白在《游青山》中唱道:“久卧青山去,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弄终日夕。……”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7年),李白生前好友范伦之子、宣歙观察使范传正,到龙山瞻仰李白墓,访得李的两个孙女,得知李白生前有“悦谢家青山”的遗愿,即令当涂县令诸葛纵主持迁坟工程。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将李白墓迁葬于青山。范传正亲为撰文立碑,即《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白新墓碑》。墓前建李白祠。据《当涂县志》载,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6年)至清光绪四年(1878年),一千多年内,李白墓曾整修过12次。太白祠毁于日寇炮火。十年文革中,李白墓因当地农民的保护,未遭浩劫。今天,李白墓已修葺一新。重建后的太白祠内保存着一些历代竭墓怀古的诗词碑刻,陈列着许多著名书画家赠送的书画佳作。后院便是李白陵墓,墓碑上刻着“唐名贤李太白之墓”八个大字。院内栽培着许多松、竹、花卉,清香四溢。青山太白墓已被列入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诗文赏析〕 经青山吊李翰林 唐·杜荀鹤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来阳冢,来此作吟邻。
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伟大诗人李白,毕竟不象民间传说的那样,能上“九天揽月”,也未去“水中捞月”。在62岁时他病故于当涂,被埋葬在今当涂县太白乡谷家村姑溪河东岸青山脚下。晚唐诗人杜荀鹤经过青山李白墓时,满怀深情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首四句大气磅礴,正义凛然,充分显示出李白在文学史上意义和地位:虽然面对着坟墓,有人会说您已离开人世,但您的精神是不死的。可不是吗?先生您开创的新风与艺术精神,在文学史上焕发出永恒的艺术光芒,您的业绩是不朽的。看青山明月永存,您也是千古永恒的伟大诗人!这几句采用对话式口吻来写,似乎在面对面和李白谈心,读来是那样的亲切感人,如泣如诉,如怨如慕。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仍承上而来,说诗人的形骸虽已消失在天地之间,但他的声名是永远不会磨灭的。这两句是对上四句的进一步强调,又为结尾二句“谁移来阳冢,来此作吟邻”作了一个切实的铺垫。诗人考虑到李白的英魂未散,也许会感到孤独,故设想若能把杜甫的坟墓迁移至此,李白也有了一个叙谈的伴侣,两位大诗人在阴间还能吟诗作文,成为很好的邻居吧。
自李白逝世以来,前来青山李白墓吊唁追怀吟诗作赋者不乏其人。如宋代诗人曾巩《谒李白墓》诗云:“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顾我自惭才力薄,欲将何物吊前贤?”曾巩系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就主要内容而言,一是对李白光辉地位的首肯,一是自己面向先贤未能有突出成就而深感惭愧。诗中“空有乡人拂几筵”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对李白的爱戴。
相比之下,杜荀鹤的诗体贴入微,以情动人,韵味深远,耐人咀嚼。李白若地下有知,也许会得到一点心灵的安慰吧。
(周家群)
〔现代散文〕 久闻当涂有青山,青山有李白墓,也便早有一游青山,一谒诗仙之愿。
在通往龙桥镇的公路旁,有一角粉墙乌瓦的庙堂式建筑,这就是“唐翰林供奉李白祠”,李白墓便在祠后。祠园中,绿树碧萝形成一个翡翠般的世界,水榭亭台点缀其中,俨然一座徽式园林。沿林中甬道,我们来到了太白祠内。祠堂是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虽然没有宫殿楼台那样雄伟华丽,然而也端庄肃穆、古朴宜人。一进门,迎面是一个屏风,上面是仿宋代著名画家梁楷画的李白像。东西两厢是陈列室,陈列着历代名家的有关李白的诗画。祠堂正厅中央有一尊李白塑像,着乌巾布履、素色锦袍,腰束一带,右边系一酒葫芦,左边挂一青锋剑。右手自然下垂,左手置身后,握诗稿一卷。双目炯炯,黑须飘拂,气宇轩昂,神态潇洒,一幅酒中诗仙的气度。大厅两旁嵌有六块石碑。一块刻着李白半身像,是从故宫南薰殿旧藏《圣贤画册》上临摹放大的。一块刻的是李白的《临终歌》,这是李白的绝笔诗,诗曰: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诗中,诗人自比大鹏,说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中途遭到打击;自己的才能未能施展,受到束缚;希望后人继承他的理想。他为生前不遇知音而哀叹。还有四块石碑刻着唐代李华、刘全白、范传正,裴敬撰写的碑文。穿过祠堂,我们便来到修竹葱郁的陵园。陵园是一个松木围拱诗人坟冢的院落。冢圈用一百七十多块青石砌成,约有7米多高。冢前的墓碑上刻有“唐名贤李公太白之墓”,相传为杜甫所书。
曾在《当涂县志》上读到一些有关李白临终前后的记载,文曰: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岁暮,李白由金陵第七次游当涂,访从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病笃,将诗稿率交阳冰,嘱其编集作序。
“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六十二岁的李白因腐胁疾(脓胸穿孔)加重而卒,葬城南十五里的龙山东麓,与青山隔河相望。青山为南齐名诗人谢脁常游之地,因名谢公山。李白生前慕谢,曾多次游青山,寻故迹。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李白死后五十八年,白好友范伦之子、宣歙观察使范传正,访得李白嫁农家之两个孙子。据称:‘先祖志在青山,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范乃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改迁县城在南十五里的青山西麓(今址)。”
青山不老,诗人也永远不死,他的生命随着不朽的诗篇,永远地跨时空,跨空间地存在着。
(萧舍)
〔民间文学〕 关于李白溺水而死,民间传说甚多。一种是说李白跳江后,浮尸逆水而上,后又沿姑溪河飘至青山脚下,被当地居民打捞上来。如何安葬仙体,却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官司。
李白生前好友,江南名士高有芳认为,李白自采石矶落水,理应由采石厚葬。而青山隐士陈文旺则坚持,李白热爱青山的山山水水,生前已有“悦谢家青山”,与谢公为邻的遗愿,当由青山厚葬。二人争执不下,便报至官府,由县太爷判断。
这县官名叫王廉清,得到报案后,立即赶来。问清事由,高有芳名士和陈文旺隐士又争执起来,各不相让。采石和青山百姓为能安葬李白,也参与了辩论。县官本以为百姓都愿厚葬李白本是一件善事,可万万没想到,却引起风波。于是,就命二老随他回城,呈上状子再作决断。来到衙门,县官下轿,安排二老在两边签事房等候,自己转身进了内衙。夫人见状忙问明原由。县官叹口气,道出详情。夫人听罢,笑着问道:“官人,可记得李白一句诗吗?‘云想衣裳花想容’,何不作‘云分衣裳花分容’来了此案呢?”县官听了,不觉笑出声来,连声道:“妙哉!妙哉!”大堂上,县官端坐上首,二老分坐两旁。县官言道:“两方状纸,各执一理,但心愿相同,都敬慕李白,本县不但谅解,也很赞赏。”二老含笑点头,县官见有效果,继续说道:“可是李谪仙只有一体,不可截分。本县为了不负双方情意,又要合乎法规,首先要求二老心平气和,千万不能乱了分寸,使谪仙在天之灵不安。不知二老意下如何?”二老听县官说话合情合理,频频点头,同声言道:“听凭县太爷决断!”县官先读过序文,再读判词,一字一句往下念道:“李白捉月,采石投江,逆流而上,你葬仙体(手指青山隐士),你葬衣冠(手指高有芳),本县主祭,亲临现场。先到采石,后到青山。”读到此处,县官见高有芳面有难色,于是加重语气接着往下念:“着令青山,立即去办,宫锦衣冠,洗净晒干,四抬大轿,本县仪仗,送往采石,鼓乐齐张。”念罢满堂欢笑。
(匡杰 整理)
上一篇:描写《木兰山》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松江游览区》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