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
又称陶塘,位于芜湖市中心。原是一片圩田和洼地,南宋词人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出于对陶渊明的仰慕,取名陶塘。镜湖北倚赭山,南傍弋江,经历代扩建疏浚,今水面已达230余亩,水深约2米左右。无风时,水面似镜,清澈明亮,每当夕阳西斜,赭山与湖水交相辉映,亭形塔影,湖光山色,胜似一幅山水画卷。“镜湖”之名由此而得来。环堤垂柳婀娜多姿,古时“芜湖八景”之一的“镜湖细柳”即指此景。清乾隆、嘉庆后,茶坊酒肆、梨园歌馆,滨湖而居,门巷栉比,车马喧阗,最为繁华。湖滨有一土墩,名“烟雨墩”,有茅亭几处,供游人赏景品茗。昔称此处为“邑中风景最佳处。”步月桥和九曲桥将镜湖分为大、小二湖,各种景点错落其间。在长达千米环湖绿化带上,建成了达500米的景墙,40多个景窗、景门,两处竹亭廊,一座花架廊,5座雕塑,3处喷泉,30多个组合式、单体式花坛,栽植了近百种名贵花木,并建成了一座长10米宽1.5米的山壁画景墙。
〔古诗文赏析〕 蝶恋花·怀于湖 宋·张孝祥
恰作杏花红一树。撚指来时,结子青无数。漠漠春阴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绕围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张孝祥乃芜湖人,镜湖是诗人“捐田百亩,汇而成湖”。他告老回乡后,寄情山水,以诗自遣。这首词字里行间无不充满诗人对家乡的爱恋之情。
镜湖北望赭山,南揖长江,无风时,水平如镜,赭山和湖周的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天光云影,虚徐渲漾。清晨晓雾迷濛,晴光滴翠,柳边花下,衣香鬓影;晚上明月皓空,云影徘徊,翠竹吟风,灯红酒绿。四时不同景色:阳春烟柳、夏日林荫、秋菊耀波,冬梅映雪,使人游目骋怀,浮想联翩。
“恰作杏花红一树。”正是桃花红、梨花白的时节,镜湖边上杏花盛开,曲槛花红,宫樯柳绿,蜂戏蝶舞,莺啼燕呢。作者用杏花作代表,写春至镜湖的美好景色。
“撚指来时,结子青无数。”转眼间,树上的青杏已结出无数,果实累累。与上一句形成鲜明的颜色对比,一红一青,美不胜收。
“漠漠春阴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湖边春柳青青,白絮飘飘,“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春风裹着一场春雨降临时,那细细的雨丝,轻轻软软,飘飘洒洒,更显得情切切,意绵绵,满地落英满地红。不觉涌上一缕淡淡的愁绪,是怕春归去,无处觅芳菲。作者悠悠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怕春去是因为喜春,而喜的又是故乡的春,这充分流露出诗人热爱家乡的感情。
“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在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在家乡小住,到处能看到春的踪迹,春的情态,那湖边的赭山,葱茏浓郁,芍药满坡,樱桃满山,更是踏青觅春的好去处。这两句由湖边写到山,由低写到高,显得层层叠叠,给人一种立体的感觉。
“绕围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诗人的眼光又从山上回到湖中。三百亩陶塘(即镜湖)周围是珠围翠绕,绿瘦红肥。湖中莲叶田田,荷花送香,波光明媚,天光倒影。上下一色,景物潼濛。面对故乡这大好春色,作者不禁发出内心的呼唤“留春伴我”。在诗人赤子般真情的召唤下,春光自是欣然应许的。
张孝祥写镜湖远近的不同景色和情调,读之如身临其境,让后人也领略到镜湖的自然之美。
镜湖美,美就美在它蕴育着诗人爱国家的忠义之心,爱故乡的赤子之情。它凝结着诗人的铮铮风骨,遗风流彩,烁古耀今,因而也就赋于它永恒的内在美。
(叶庆华)
〔现代散文〕 到过芜湖的人,无不为恰恰点缀于闹市中央的镜湖而啧啧称颂。“闹市大街与风景胜地竟只相隔咫尺;前门进店购物,后门出店赏景;走遍中国,也只有芜湖,只有芜湖的镜湖。”这话可不是虚夸。从芜湖市鸠江饭店前的中心广场东行,或从芜湖的商业街——中山路东行,也就数十米,便可踱至垂柳匝岸的镜湖湖滨,而中百一店也正是前面门对中山路,后门敞向镜湖的一泓碧水。
镜湖的西南角,有一富有诗情画意的土墩,名“烟雨墩”。墩上绿树参天,红楼掩映,幽美宁静。著名作家阿英的藏书陈列室,以及他的纪念碑均在此。与烟雨墩仅一弯游船小港相隔的,是“柳春园”。园内的假山、竹木、花草点缀,石径曲折,外绕栏杆式水泥磨砖花墙;园内边嵌镶一块木匾,横行漆书“柳春园”三字,笔力苍劲,乃著名国画家刘海粟的手迹。
从柳春园绕湖前行,经琴韵飘飘的少年宫、鸟话声声的老人乐园,就来到了“观岚亭”景区。这里,回廊、假山、九曲桥等拱突出一座二层的亭榭。在第二层的亭台上,凭栏北望,越过一片辽阔的湖面,便可见树木葱茏的赭山,霭岚缕缕,倒映水面,真可谓是青山绿水,岚影波光,天然情趣。“观岚亭”也正是因此得名。
其实,严格地说,镜湖是两个湖,因为一条宽宽的绿堤已把它中分为二。但堤中央的“步月桥”下的一孔湖水,却又连接了两个湖。步月桥拱度甚高,远远望去,水上半轮,水下半轮,恰似一轮满月;人行其上,自然便是诗意般地“步月”了。在步月桥顶端伫步,前瞻后顾,皆是美景,但最佳的时刻,却是华灯齐放的夜晚。若在雨夜,来到桥端,四下望去,便见湖四周楼房的灯影以及湖滨那造型美观、成葫芦串的路灯,一齐投向了那一湖黛绿的水中。在水中,灯影儿全拉长了,随着荡溢的水波,摇曳成一条条飘动的红绸。细细的春雨,又似乎让眼前的景致添上了层透明的间隔。恍恍惚惚的隔与不隔之间,更让人多了一种美的感受:好一个灯火迷离的水晶世界!好一个春风沉醉,春雨濛淞的夜晚!
古人云:山因仙则名,水因龙而灵。俗话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并因此有了“点睛之笔” 一说。我想,芜湖的灵气就生于这漾着碧波的镜湖之水;言镜湖为芜湖的心灵之窗,传神之所在,也是恰如其份的。凡识得芜湖真面目的人士,你们说呢?
(舒咏平)
〔民间文学〕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张孝祥幼年很聪慧,记忆力强,读书勤奋,孜孜不倦。他经常到离家不远的陶塘看书习字。陶塘原是一片沼泽地,遍长芦苇、香蒲,平常甚是宁静,倒也是个读书的好去处。但在有一年的春夏之交,蛙鸣的鼓噪声特别响,打破了这寂静的环境,人们以为有蛙神,纷纷来此焚香祷告。有些人也不敢来打芦苇和香蒲了,而张孝祥却根本不迷信这一套,照样来这里学习。有一天,张孝祥正在这里专心致志地练字,蛙鸣声却越来越大,震耳欲聋,张孝祥感到心烦意乱,一气之下,随手抓起砚台投入水中,只听见“扑通”一声,随后蛙鸣声从此禁绝。人们得知后,非常惊异,便将这里取名“禁蛙池”。张孝祥中举后,在陶塘边筑“归去来堂”,与文人雅士饮酒赋诗,应酬唱和,以诗文会友,逐渐扬名。后一举中了状元,对芜湖怀有深厚乡土感情的张孝祥又慷慨捐田百亩,汇而成湖,植树,栽花,养鱼,作为家乡人公共游览的佳处。
(张孝康 整理)
上一篇:描写《铁女寺》的诗词与文章
下一篇:描写《陆夫子祠》的诗词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