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马牛不相及
出处: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客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池,何故?’”
解析:
“风马牛不相及”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四年》,常用来比喻毫不相干的事情。然而由此引发的故事却很有趣。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鲁、宋、陈、卫、郑、许、曹各诸侯国联军进攻楚国,楚军大败。联军乘胜前进,直扑楚国边境。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楚国国君楚成王得知联军将攻进楚国,马上派出使者赶至联军驻地,问齐桓公:“君王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相隔遥远,风马牛不相及。君王带领军队长途劳顿,来到我国边境,不知有何意图?”管仲出来回答说:“从前,辅佐周王的召康公曾命令我们的先主太公说:‘五侯九伯,只要不遵从王命,你都可以去讨伐他们,以便共同辅佐王室。’赐给我国先主的征讨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楚国不向王室进贡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必备的物资,不能用包茅漉酒请神,我为此特来问罪。当年,周昭王南征楚国,再也没有返回京师,我为此一并向楚国问罪。”使者回答说:“没有按规定进贡包茅,这确实是敝国的过错,今后岂敢不进贡?至于昭王没有回去,您应该去问汉水边上的人。”
联军继续推进,驻扎在陉地。夏季,楚成王派楚军将领屈完率兵进逼联军驻地。联军向后撤退,改驻扎于楚国的召陵。齐桓公把联军排成战阵,请屈完一同乘战车检阅。齐桓公说:“我们出兵,并非是为了我个人。先主们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应该继续下去。”屈完回答说:“承蒙大王惠临敝国赐福,这正是敝国国君的愿望。”齐桓公指着联军战阵说:“用这样强大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挡?用这样强大的军队来攻城,什么样的城攻不破?”
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道:“大王如果用德行来安抚列国,谁敢不服?大王如果想用武力威胁,楚国就将用方城山当城垣,以汉水为护城河。纵使大王军队很多,在这样的天堑面前,又有何用?”
齐桓公听屈完说得挺强硬,估计也未必能轻易打败楚国,而且楚国既然已经认了错,答应进贡包茅,也算有了面子。就这样,中原八诸侯国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屈完不卑不亢的气度,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仁德的观念与思想已经对当时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武力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往往也要受到仁德的制约。
上一篇:顺平侯——千古第一将赵云
下一篇:魏文侯让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