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产白小米 岁岁朝贡仅一家
据《永吉县志·食货志》上记载:“谷之属有黍,色有黄、白、赤、黑四种。黑色曰‘秬’。正黄色曰‘糜’。……有谷分黄、白二种,乌拉产最佳。清圣祖幸吉林,食小米不黏,移植禁中,后为贡品。”谷子有两种,一种是红苗谷,一种是白苗谷。苗,指的是青苗之根。红苗谷,是黄小米的原材料(黏谷)。白苗谷,是白小米的原材料(谷子)。黄小米之所以是满族祭祀时的打糕用米,因为性黏。“食小米不黏”一词,指的是性不黏的白小米。
白小米纳入贡品的时间起点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首巡吉林城。三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三日期间,首巡打牲乌拉城,接连在总管衙署办公场所(今旧街古城第二道城垣内)驻跸五宿。因食白小米米饭,软而不黏,又色泽洁白如玉,故龙颜大悦,于是命时任总管满达尔汉择地、择户将白苗谷“移植禁中”,列为御米岁贡。
什么叫“移植禁中”?移植,指的是由甲地移到乙地种植。禁中,指的是专门种植之地。言外之意,划地为牢。只要纳入贡品之列,必然成为专利品的“御米”。
白小米的禁地在哪里?在今旧街村村后(北)、杨屯村村前(南)的八响地,即今杨屯大海猛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区所在地。这块地是沙岗地,“旱谷涝豆”,最适宜种植谷物了!这块地古今是旧街村的地,所以它所特产的白小米,理当称“旧街白小米”。问题是,不知何时何故被惯称“杨屯白小米”了?截至今日,整个大海猛遗址区,只幸存一半了。其中前(南)侧的地依旧是旧街村的地,北侧的地已经被杨屯开砂石场破坏无存了!
清朝时期岁贡白小米的世家是谁?毋庸质疑,是旧街村的老尹家。
为什么仅此一家呢?原因有三:其一,旧街老尹家是佛满洲整白旗人,而不是镶白旗人。古人凡在处理任何事务问题上,无不讲究寓意和忌讳。整白旗之“白”与白小米之“白”,恰同一寓。其二,旧街老尹家时居古城第三道城垣的城垣北(外),即老爷庙庙西(今依旧)。住地正北,恰是杨屯门前,贡户与贡地相距最近,极方便经营管理。其三,旧街老尹家与时任总管的满达乐汉“将军傅”世家,都是明辉发部的部民,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由皇太极命迁而来的“同乡人”和“同路人”。
清灭后,旧街老尹家之所以变成“小地主”,由此而来。旧街老尹家之所以开办油房,也由此而来,旧街老尹家之所以辈辈出“庄稼把式”,还是由此而来。
有关今天的白小米传承问题,具体谱系如下:
第一代传承人:和魁(和奎),旧街生人,尹氏第八世祖,官至打牲总管整白旗二牛录珠轩达,生于清道光年间,卒于清光绪年间。传一子:常来。
第二代传承人:常来(凤奇),生卒于高屯,传四子三女:长子尹钧衡,次子尹泽衡,三子尹秉衡,四子尹权衡;长女×尹氏,次女刘尹氏,三女谢尹氏(尹淑兰)。
第三代传承人:尹淑兰,生于1932年,卒于1987年,享年五十六岁。
第四代传承人:谢桂琴(尹淑兰长女)家父谢显廷,(系新汉军镶蓝旗曾通人)。
第五代传承人:卢丽平(骏洋),系谢桂琴长女。其丈夫卢富昌(系新汉军镶黄、镶白两旗卢家人)。
万变不离其中,根基出在旧街老满族尹氏贡御米(白小米)世家。
上一篇:乌拉灾民渡难关 接二连三滋事端-乌拉街历史文化
下一篇:乌拉街满族秧歌 堪称全国第一绝-乌拉街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