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东山头 濊人第二村
学古村,西距乌拉街镇4公里。学古东山头遗址,位于村河南近东的山顶端边缘处,山下是吉(林)哈(尔滨)线铁路夹角拐弯地带,路基下边就是向北折的张老河。东山海拔170米,高出河面30米,发现和破坏时间与前阿拉南山遗址相同,都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这一年。站在山头上,整个乌拉街尽收眼底。
1973年10月间,由刘振华、董学增、尹郁山三人组成省、市、县联合工作组,首次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试掘,共出土文物60件。
1976年9月间,由董学增、陈家槐、尹郁山三人组成市、县联合工作组,再次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清理试掘,共出土文物106件。事后,在国家权威性《考古》杂志1981年第6期上发表了学术简报,随即引起了国内学术界极大关注。
学古东山头遗址文化内涵有两种:其中,第一期(下层)文化是个屯落址,文化主人是濊(东濊)人。第二期(上层)文化也是个屯落址,文化主人却是夫余国夫余人了!
在濊人生活过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址,有边墙和门道,室内还有灰坑和储存东西的窖穴。出土的完整与不完整的遗物有:石刀、石斧、石镰、陶鼎、陶鬲、陶豆、陶罐、陶壶、陶盆、陶缽、陶盘和陶网坠。其中,陶盆呈小舟状,堪称极品。以物为证,人们依旧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半原始采集、渔捞、狩猎生计。唯独不见铁器。
在夫余人生活过的文化层中,出土文物25件,其中铁器13件,陶器12件。铁器:矛、锥、凿、镰和钁。陶器:豆、缽、碟、盆、罐和瓮。其中铁矛的出土,证明屯落中有首领。
根据对器物谱系的研究分析,这里的文化略晚于前阿拉南山遗址,相比之下,又早于杨屯大海猛遗址同期同类型文化,可证这支人群是从前阿拉南山由北向南逐迁而来的。
铁器的出土,标志着濊人进步了,生产力发展了。说明约在公元前110年稍前的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之初,由于司马迁改“濊”为“夫余”的原因,濊人已称作夫余国夫余人了!因为该遗址上下两层文化完完全全形成了叠压状态,所以证明是前后沿用,出自同一支人群所为。
上一篇:大郑康屯砖厂 濊人夫余人村-乌拉街历史文化
下一篇:学古河南墓 夫余武官坟-乌拉街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