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之战(公元前79年)
公元前279年,困守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4年的齐军,以火牛阵奇袭战法大败围城燕军,从而转入反攻、收复燕占齐地的作战。
济西战后,齐宗室田单在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失守时率族人逃至即墨。在即墨大夫守城战死后,代之为将继续守城。燕军强攻即墨和莒二城一年未下,乐毅改为围困,命燕军撤至距城4.5千米处设营筑垒,同时采取政治争取策略,不拘捕出城民众,并赈济其中困难者。但二城仍未降。
田单坚守即墨,带头加强城防工事,与军民同甘共苦,并将族人编入军伍,参加守城,因而获得军民拥护,内部团结一致。但田单对乐毅的政治攻心深为忧虑。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继位。田单针对惠王为太子时即对乐毅不满和对齐二城久攻不下有怀疑的心理,进行离间。燕惠王中计,派骑劫代乐毅为将,这不仅造成燕军内部因不平而不和,而且使田单少一强劲敌手。骑劫改变围困战法,集中主力实施强攻,但并未奏效。田单根据华夏民族重视祖先和骑劫性格残暴的心理,为激发士气,诱燕军行暴:散布虚假情报,说齐军最怕伤俘虏和挖祖坟。骑劫遂将投降的齐兵割掉鼻子,并挖掘城外齐人祖坟。齐人悲愤万分,痛恨燕军暴行,皆欲决一死战。田单认为反击时机已到,积极准备。为麻痹敌人、隐蔽企图,令老弱、妇女守城,并派使者请降。骑劫以为威慑生效,放松警惕,坐待献城投降。田单征集耕牛近千头,身披彩绘红布,角缚锋利刀剑,尾系涂油苇束,并选5,000精壮之士,集中于面对燕军指挥部方向的城墙内侧,墙开数十通道。入夜后,先填外壕,然后点燃牛尾苇束,将牛赶出通道。牛被烧负痛,疯狂奔向燕营,形成有一定正面和纵深的火牛阵。5,000精壮之士紧随火牛前进,城上男女敲打铜器、呐喊助威。毫无思想准备的燕军惊慌失措,完全失去应战能力,死伤遍地,骑劫也在战乱中被杀。围攻即墨的燕军主力彻底溃败。田单当即由反击转为反攻,追击燕军至黄河,齐70余城全部收复。田单迎襄王至临淄,齐乃复国。
此战,田单以心理因素为决策依据,处处主动,最后出其不意以火牛阵进行夜袭,攻其无备,一战扭转战略局势,对传统战争思想是一发展,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战国铜钲,指挥器具。
战国秦杜虎符,调兵凭证。
剑
中国古代用于劈刺的格斗兵器,也属于“直兵”。
剑一般为直身尖锋,有中脊,两侧出刃。由剑身、剑柄、首(多为圆形或云形)和护手(格)构成,多数配剑鞘。春秋战国时期有的剑身为双弧曲度,形制优美。官宦配剑多有华美的剑穗。
剑最早产生于商代,剑身为青铜铸造,形制短小,长度仅30厘米左右,呈柳叶形,多用于自卫。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水网地区战车不便机动,步卒在吴、越等诸侯国大行其道,剑开始广泛使用。著名的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勾践剑就是这个时期的巅峰之作。随着剑在战场地位的逐步确立,剑身的长度也不断增加。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长达94厘米,汉剑更有长达1.1米者。汉朝时期,日益壮大的骑兵,将单刃厚背的环首刀列为主战兵器,剑的实战作用日渐降低,以至于东汉的王公贵族和大小官员均配刀而不配剑。隋唐以后,剑成为王公官宦乃至文人墨客的装饰品,以及强身练武的器具。
越王勾践剑
上一篇:《先秦时期战争形势》真实记录与故事
下一篇:《唐朝形势(741年)》真实记录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