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海战中日交战阵形示意图(1894年9月17日)
黄海海战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中日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海军主力在黄海东北部大东沟海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
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随着日本陆军在朝鲜节节北进,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也游弋于仁川至大同江口一带,企图切断中朝间海上联系,寻机歼灭清北洋海军,夺取黄海制海权,为陆军入侵中国创造条件。
9月16日,清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运输船载清军陆军至鸭绿江大东沟口登陆,增援平壤。17日上午,登陆完毕,舰队准备返航。11时许,由海洋岛向东北方向搜索的日本联合舰队发现北洋舰队,随即准备实施攻击。北洋舰队亦发现日本联合舰队,立即起航迎敌。
丁汝昌下令,姊妹舰(同型舰)组成基本战斗单元,各舰随同旗舰运动。北洋海军10艘主战军舰遂由返航时的“五叠雁行阵”改排成“夹缝雁行阵”(横队)。列阵过程中,由于舰速不一,实际排成装甲舰“定远”和“镇远”突前的不规则横队。日联合舰队12艘战舰则以纵队迎战。其中,第一游击队4舰居前,本队6舰居后,“西京丸”和“赤城”2舰列于本队后尾左侧(非战斗侧)。
双方舰队驶距6.4海里时,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稍向左转,准备攻击北洋舰队右翼。12时50分,双方相距3.2海里,北洋舰队首先发炮,战斗开始。交战初始,丁汝昌即受伤,旗舰“定远”的信旗装置被击毁,舰队遂失去统一指挥,诸舰各自为战。日联合舰队采取机动战术,第一游击队和本队分别向左后、右后方向转向,对北洋舰队实施分割包抄。北洋舰队队形陷于混乱,处于被夹击的不利境地。经过5个小时的海上激战,17时40分许,日联合舰队主动撤出战场,北洋舰队稍事追击,亦收队回旅顺。
此战,由于采用不利于机动和发扬火力的阵形,以及指挥中断,北洋海军有5舰沉毁,4舰受伤,伤亡官兵千余人。日联合舰队仅5舰受伤,伤亡官兵290余人。战后,黄海制海权落入日联合舰队之手,对以后战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黄海海战(景观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北洋舰队由返航队形转为接战队形示意图 1894年9月17日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吉野”号巡洋舰。在黄海海战中,该舰率第一游击队充当舰队先锋。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该舰被本国军舰撞沉于中国的旅顺口外。
北洋舰队“致远”号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航速18节,舰炮23门。主炮口径21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管带(舰长)为副将衔。在黄海海战中管带邓世昌奋勇抗击日舰,率“致远”舰欲撞击日舰“吉野”号未果,被鱼雷击沉。邓世昌落海后,拒绝救援,与爱犬同沉海底,壮烈殉国。
上一篇:《黄巢夺取两京之战(879~880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下一篇:《东北冬季攻势作战(1947年1月~1948年月)》真实记录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