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大沽之战(1858年5月0日)
第一、二、三次大沽之战
1858年(清咸丰八年)至1860年(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在天津大沽口抗击英法联军进攻的三次作战。
大沽位于白河(即海河)出海口,是天津的门户,战略地位重要。鸦片战争后,其南北两岸筑炮台4座(南岸3座,北岸1座),安火炮140余门,驻军1,600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炮台守军增至近3,000人,由直隶总督谭廷襄直接指挥。1858年4月,英法联军舰艇26艘驶抵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胁迫清廷“修约”。5月20日,联军6艘炮艇轰击大沽两岸炮台,掩护陆战队千余人分向炮台侧翼登陆。守军火力不敌,炮台相继失守,谭廷襄弃军逃往天津。26日,联军进抵天津城下。6月下旬,英、法、美、俄四国迫使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
战后,咸丰帝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京津一带防务。僧在大沽重筑炮台6座(南北各3座),新安大型火炮数十门,河面设铁链等障碍物,并调京师、蒙古等处援军驻大沽,守军增至3,600人,另有5,000余人分驻北塘、新河、新城等处,加强侧翼和纵深防御。1859年6月17日,英法联军舰船22艘,载2,100人驶抵大沽,要求护送公使进京换约。25日晨,英军11艘炮艇闯入大沽口,强行拆毁障碍物,并于下午2时30分左右炮击两岸炮台。僧格林沁发炮还击,第一轮齐射便击中英军司令贺布的指挥艇,击伤贺布。炮战持续到下午6时30分,英军炮艇非沉即伤。下午7时许,联军660余人在大沽南岸登陆,进攻中炮台。清军据壕以鸟枪、抬枪击敌,炮台也发炮支援,毙敌甚众。战至26日凌晨1时许,联军撤退。此战,清军沉着应敌,击沉英军炮艇4艘,毙伤敌448人。
英法联军遭此惨败,决心报复,1860年7月27日,百余艘舰船第三次驶抵大沽口外。战前,大沽及附近地区清军不下3万人,但僧格林沁判断联军登陆地点有误,未在北塘设防。8月1至10日,1.8万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12日分路攻占新河,旋又攻占塘沽。18日,英军一部攻占新河对面的大、小梁子村,对大沽南岸清军形成侧击之势。21日,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北岸炮台,直隶提督乐善阵亡,炮台失守。僧格林沁恐后路被断,率南岸守军不战而退,绕过天津,直回通州,南岸炮台遂被联军占领。联军炮艇随后驶入大沽口,24日占领天津。
上一篇:《百团大战(1940年8~1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下一篇:《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月~194年1月)》真实记录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