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生的“死守善道”
南怀瑾先生说:大学之道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教育,关系的重点在哪里?同时也看出古代知识分子的儒生,那种“择善固执”,“死守善道”的精神。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
学生除了要具有“忠”、“信”的品德外,孔子还要求学生要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对道德和学问抱有坚定的信心,坚定坚守,一旦认定,始终如一,至死不渝。这就是有志于道,并“死守善道”。所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死守善道,首先表现于坚守道义精神,不倚不求。
孔子见齐景公,齐景公要把廪丘送给孔子,以作为他的养生之资。但是,孔子推辞了,没有接受。
他的学生表示不解。孔子解释说:“君子应当先立功,后受禄。我今天给齐景公提了很多建议,他都不采纳,却要把廪丘送给我,他太不了解我了。”于是,孔子驾车离开了齐国。他要找的是一个真正懂得自己,能够彼此推动的人。既能施展彼此的抱负,又能让彼此心里舒服。在这里,孔子找不到,所以,又踏上了漫漫人生探索路。
为了心中的志节,君子不为权贵所左右。
孔子问颜回:“回呀,你如此贫穷,住得简陋,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说:“城外有块土地,可以供我吃饭喝粥;城内有块土地,可以供我穿衣;家里有一张琴,可以用来自娱,老师您教的大道,足以给我无上乐趣,所以我不愿去当官。”
对于君子而言,如果物质的富有以丧失精神上的快乐为代价,那么宁可不要,不慕富足,安贫乐道。这就是颜回的坚节,贫也不忘守道,不改其志,并以此为乐,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这就是死守善道。
孔子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入仕,但漆雕开却说:“吾斯之未能信。”孔子听了十分欣慰。
漆雕开小孔子十一岁,漆雕是姓,名开,字子若,是研究历史的。有一天,孔子对漆雕开说:“你的学养已经可以为社会服务了,出去做官吧。”
可是漆雕开却说:“老师,谢谢了!对这件事,我没有自信。”
孔子认为他的学生可以入仕了,但学生还是保持谦虚,认为自己的学识和修养还不够。就这样去做官,做不出什么业绩来,还不如不去呢。可见他的认真和严谨。
这里,不只是谦虚,更有一层深意是:我做学问和做人的积累不行,修养还不够,做不好人,就没有信心去做事,也做不好事。先做人,后做事。做好人好事,这就是死守善道。孔子的欣慰就在于他十分欣赏学生的认真态度,以人格为重,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
而入仕的知识分子,为了守节守道,同样可以“死守善道”。以做到既能鞠躬尽瘁,毫无尊严地把自己“货与帝王家”,但同时不失知识分子的独立尊严和人格。
南先生在谈到儒生的“死守善道”时,讲了秦始皇时期的一个例子:
由于生母与吕不韦的不正当关系,秦始皇心中十分愤懑。当他登基后,就把生母(太后)赶出宫廷,到边远的小城生活,并且下令:如果有人对此事敢有异议,那就一律处以死刑。
可见,他是下定了决心的。即使在这种威严中,那些死守孝道的儒生们,还是一个接一下地来劝谏了。但结果是,都被秦始皇杀掉了,前后有二十七个人之多。人们也据此说他是暴君。
已经杀了这么多,应该没有了吧。但正在此时,居然又来了一个齐国儒生,叫茅焦的,要求面见皇帝进谏。
秦始皇一听,又有一个不怕死的来了,气得暴跳如雷地大叫着:“快拿大锅来,要活活地烹了这个家伙!”
茅焦看了现场一眼,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到秦始皇的前面,说:“臣闻有生者不讳死,有国者不讳亡。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闻也。陛下欲闻之乎?”
秦始皇听了,说:“你还有什么话要说?”
茅焦说:“陛下有狂悖之行,不自知耶?车裂假父(指嫪毐),囊扑二北(指其母与嫪毐所生的两个儿子),迁母开雍,残戮谏士,桀纣之行,不至于是矣。令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为陛下危之。我该说的,都说完了。”说着就解开衣服,去伏在砍头的木桩上去。等于说:“你来杀吧!”
谁知道这个时候,年轻的秦始皇,反而一反常态,变了主意了——他走下宝座来,承认自己错了,并且亲自扶起茅焦来,封他为“上卿”。
随后,马上下令车队出发,他亲自驾车,空出左边的上位,去迎接母亲回宫,照旧和以前那样亲爱,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
由此可看,茅焦的凛然无畏,大胆忠谏,这就是“死守善道”,维护忠臣忠君但更忠诚于道义的原则,也可看出秦始皇虽然心理有些变态,但终还算是知错就改,不失王者风范。
上一篇:南怀瑾《功高震主》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怀瑾《坚持做人做事的节操》人生国学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