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良、恭、俭、让
南怀瑾说:“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词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这五个字,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对孔子的评价,其实是说孔子的修养。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修养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儒生的修养标准。温、良、恭、俭、让,可以说,集中了古代知识分子“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这些不是虚的,而是学识和修养的结果。
孔子的常识和悠闲自然不必多说,所以他的修养自然是高深的。他既是儒家的创始人,又是万世之表,其学识和为人处世的风范为人们所敬仰,所效仿。
修养,是一个人追求、人品和学识的外化,是他长期自觉修养自我的结果。修养怎么来呢?不仅需要学识学问,还需要生活经历、体验和用心的感悟,更需要对自我的反省和自觉修炼,当然,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很曲折,是一个不断磨砺的过程。所以,真正的修养,又是时间沉淀下来的,是内外兼修的结果。平常我们看到一个人谦谦君子,或者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是装不出来的,而是知识文化熏陶出来的,是生活经历磨砺出来的,是自我思想和智慧自然的流露,所以,让人看上去肃然起恭敬之心,生谦谦文明之礼。
孔子为什么能表现出如此的风度和气质?当然是他长期修炼的结果。所谓“人有人相,鬼有鬼相”,圣人之表,自然是正大庄严的;小人的形象,往往不是獐头鼠目,就是庸俗猥琐,不能坦然正大的。
一次,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老师,颜回这个人,为人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颜回的仁德比我强。”
子夏问:“子贡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端木赐的口才比我强。”
子夏问:“子路的为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仲由的勇敢比我强。”
子夏问:“子张为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颛孙叔的矜庄比我强。”
子夏听到此,有些坐不住了,起身问道:“可是,老师,这四个人为什么来做您的学生呢?”
孔子说:“别激动,坐下来我告诉你。”
然后,他接着说:“颜回虽然仁德,却不懂得通权达变,子贡虽有辩才,却不知收敛锋芒,仲由虽然勇敢,却不懂得畏怯,子张虽矜庄,却不懂得随和。以他们四个人的优点,来和我交换,我也不答应的。这就是他们拜我为师的原因啊!”
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认识能力,能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但也更说明孔子是多么有自知之明,而且心怀谦虚,善于学习,该当老师时就当老师,该当学生时就当学生,可谓思想灵活,作风正派。
孔子既是一个圣人,当然就有他的过人之处。不是所谓的功成名就,而主要是指他坚持一生追求的伟大事业。正是这种事业追求,让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无论是学问,还是生活,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做到非凡,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为此上下求索,九死不悔,坚持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休息只在坟墓。那么,他的这个最高标准是什么?当然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意义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泯灭,也不会因人因事而改变他的价值。
为此,他能够忍受现实的一切挫折和不遇,始终不渝,耐住寂寞,安贫乐道,乐天知命,不改初衷,善始善终。因为他相信,他追求的事业,是有意义的,不仅功在当代,而且利在千秋,是千秋事业,在身后,迟早会大放光彩的。果然,在他身后五百年的汉朝,他的思想被堂而皇之地名以重教,成为儒教之显学,福泽万代,他本人,也终成万世之表。
南先生说:孔子的目的,就是中国古代的“淑世主义”,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业。千秋大业就是学问思想,千秋事业在当时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等等,在当时并未受人重视,可是德及万世,名震千古。孔子这种千秋事业是要集中国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认清楚自己的任务,牺牲现实的荣华,才能够做到。所以子贡对子禽说,你们问到老师究竟为什么?你看看老师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你一定要认为他对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话,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别人不理解,什么关系?一个人只要自己认定了,也无须听别人的意见,更无须理会别人的误解和长短之论。这样,才能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业。孔子一生坚持苦学、苦修,即使在不遇时,在挫折时,也不气馁,总是积极乐观地坚持前行,也从不对社会人心生出不满、牢骚或抱怨,而是坚持走正道,绝不走邪辟之路,所以,他以自己的一介知识分子之身,能成就正大庄严,可为后代上自皇上,下到平民都可受用的儒家思想,既有严肃正统的思想,更闪烁着人性的光芒,所以,他的学说具有亘古常新的生命力。
人有高下,品有高低。一个有着如此标准和风格追求的人,他的修养当然也是超出一般人的。温厚,善良,恭敬谦卑,朴素节俭,谦退有让,就是所谓的“温、良、恭、俭、让”了。孔子的修养和风范,自他的儒家学说大行其道后,他的这种温良恭俭让之风也成为传统知识分子言行风范的追求标准,深刻影响着中国自古至今的士人和知识分子阶层。
但是,不能不说,今天的一些知识分子,与传统社会的相比,少了几分对自己做人和修养的要求,更没有孔子及其后一些知识分子不惜一生寂寞,也要坚守道义的文化追求,自然表现在外面的,就少了几分正大庄严,取而代之的是受时风影响下的热心于自我宣传,如明星般的走穴,少了谦卑敬畏心,更没有了俭朴的赤子情怀,倒多了许多浮夸张扬之风,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
一个人,尤其是文化人,没有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感,不注意修养自己做人做事的风格,不以道义自律,无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命脉,就不可能继往开来,完成自己做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当然,连人也完不成的人,更难以完成什么文化事业。
上一篇:南怀瑾《聪明怪癖,正道不取》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怀瑾《见义勇为是大勇》人生国学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