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无求品自高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真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必须修养到什么程度呢?要做到“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把皇帝的位置丢掉像丢掉破鞋子一样:为了道德,为了自己终身的信仰,人格的建立,皇帝可以不当,出将入相富贵功名可以不要。孔子所标榜的人格的修养,到了这地步,那自然会真正“坦荡荡”。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人有所求则不刚。曾子也说:“求于人者畏于人。”对人有所要求,就会怕人。如向人借钱,总是畏畏缩缩的。求是很痛苦的。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要做到“君子坦荡荡”,养成“弃天下如敝屣”,然后可以担当天下大任了。因为担当这个职务的时候,并不以个人当帝王将相为荣耀,硬是视为一个重任到了身上来,不能不尽心力。
所谓“无欲则刚”,一个人只有做到无欲无求,才能真正做到如孟子所说“俯仰无愧于天地”,做到真正的不被什么所左右,活出刚强有力。
只是人总有欲求,就会有让别人拿捏的弱点,真正难做到刚强有力。但欲望无止,不加以节制,人生更增痛苦烦恼;弱点虽有,但自觉发送,提高修养,还是可以做到对自己的不断完善。花花世界,欲望太多,永无满足,以为能得快乐,实则得不偿失。其实,人的一生,真正的需要并不那么多,所以何必那么贪婪?沧海桑田,无论世界如何变幻,便生命中真正需要的东西从未改变。生命中真正值得珍惜和把握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不是名利,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内心的充实和快乐。而丰富和快乐来自哪里?来自对自我本性的坚持,对自我的完善,保持独立和自由的心境,实现自己,并能领受人间的真、善、美。
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坚守节操,不为权势所动摇,体现的就是一种高洁自守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的《爱莲说》,以莲花比喻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君子,就是一种高洁的品质。
从前,战国的游说之士,大多愿意屈身拜见诸侯,以寻求个人发展。而孟子坚守道德,以个人气节和操守为重,于是就不免显得寂寞清苦。
孟子的学生陈代对老师的行为表示不解,于是问道:“君子坚守进退之礼义,固然应以保全名节为本,但施展平生抱负,及时济世,也是君子毕生的追求。现在先生不去拜见诸侯,作为保全个人名节,是当然的,但如果拘泥于此小节,则是不必要的。现在先生如果去见诸侯们,就可行道济世,大则拨乱反正,安邦定国;小则可以诚信往来,互利修好,成就霸王事业,功成名就,只在一眨眼的工夫。先生却不能为此稍微委屈一下自己,有所放弃吗?而且,《志书》上说:‘丢掉一尺,得到一丈。’就是说,失去小的,得到大的,不去因小失大。现在先生如果去见诸侯,成就王道和霸王之业,舍小得大,这样应该是可取的。”孟子回答说:“我不是不想施展抱负,济世为民,但如果考虑到节义,去就是不妥当的了。从前,齐景公在外打猎,当时应有虞人来为他做些事情。于是齐景公派人用旌旗来召见他。当时君王,如果要见臣子,都要持有一件信物,以为凭证。召见虞人,应该用皮草帽子,但齐景公用的是旗帜,不合虞人的原则操守,所以遭到拒绝。齐景公为此大怒,几乎要杀人。孔子赞美虞人说:‘有志节之人,本来就甘守清贫寂寞,即便死于沟壑,也不忘保全自己的志节;有勇气的人,本来就甘心舍生取义,即便为此捐躯,丢掉脑袋性命,也要保全自己的义气。这就是虞人的可贵之处啊。’孔子为什么单拿虞人来赞美?就是赞赏他的‘召见我却不用合适的东西,那我宁死不去’的精神。现在,如果我不等诸侯来召见我,我自己就去了,那我的志气就不如虞人啊!这算什么呢?所以,君子的出处进退,要有所坚持和操守,绝不能苟且屈节,岂是成就霸王之业就可打动他的心呢?而且,《志书》上说的‘失尺得丈’,主张失小得大,这是从利益的角度谈的。如果目的为了利益,那么就可以蝇营狗苟,无所不为。即便是名节败坏,甚至失丈得尺,失大得小,认为只要有利益可得,就不会顾惜什么,无所不能做了。这是做人之大节不能允许的。你相信吗?君子的进退取舍,是衡量节义的屈与伸,而从不去考虑利益的多与少的。”
在这里,孟子说的是君子不必委屈自己,不能失去志节而去拜见诸侯的道理。
上一篇:南怀瑾《世态人心真懂得》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怀瑾《什么是真正的俭朴》人生国学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