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
南怀瑾先生说:所谓君子,“真而不挺”,像一棵树一样,世界上的树都变下去,只有这棵树是直的,但这棵树也很危险,容易被人砍掉,所以虽然直的,但有时软一点而并不弯曲。自己站住。站住后,在这处时代也是很难处的,不愿意跟大家一起浮沉,就显得特别,特别了就会吃亏,还要配合大家,但配合大家,和大家一样又不行。在“曲则全”的原则下,必须保持着一贯的中心思想。所以,真正直道而行的人,就“大直若屈”。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说能柔曲因应,才能成全保全自我。你看圆行不止,可以滚来滚去,而方的呢,就容易停住了。你看水,为什么能流行不止,不论高山,还是平地,它都能顺势而行,永远保持着柔顺,但是它没力量吗?看似小小细流,但却能“水滴石穿”,遇到急流,也可以咆哮如雷,其声势和力量足撼人。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说明水的智慧和力量所在。
而“曲则全”,就是由水的智慧而引申出的另一个观点。所谓“曲径通幽”,往往太直了,没有办法达到最佳处。平常说话办事也是一样,有时说得不能太直接,需要婉转而行。这就是说,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直截了当的就好,不是你一心好意诚心,就可感动大家,就能一定办成好事。世事和人心都复杂多变,所以,做人做事也应顺应之而采取多变的策略和方法。
在为人处事上,同样如此,你不能一味耿直生硬着来,太直了会伤心,尽管也许是好心,但好心不注意方法,就会办成坏事,费力不讨好。这就是历来那么多忠直之士,为道义而直谏,不注意方式方法,结果反遭误解,或被奸臣所害,实在是不值得。毕竟,舍生取义的举动,一般情况下还是不要有,因为如果有生命,也许可以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愚忠不必要,聪明智慧需要有。
南先生说:“直而无礼则绞”,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当升官的或当长辈的,有时候遇到这种人,实在难受,常叫人下不了台。老实说这种阳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诚。但是学问上要经过磨炼、修养,否则就绞,绞得太过分了就断,误了事情。
所以,懂得适当弯曲的道理,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事应有的一种修养。不是光有好心或者一腔勇气就能做成好事,也让人说好的。可见为人处事的智慧有多重要。
孔子说:有六种好品德,但如果不好学深思,加强修养,就容易带来六种弊端:心地仁厚,流弊是易受人愚弄;广知博览,流弊是四处涉猎而无所归宿;轻信的流弊是滥用心计或妄触法网;太直率的流弊是容易伤害人;一味勇敢的流弊是闯祸;一味刚强的流弊是胆大妄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发扬六种好品德而克服六种弊端。
在这里,直率和直勇就是说话办事不过脑子,不注意弯曲和方法的人。纵使你说得再对,再聪明,也往往因为说话办事不注意对方的感受,不注意方式,而容易归于失败。三国时,直率而骄傲的杨修,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此时,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现在,进兵不能胜利,退兵恐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明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所以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您真是明白魏王的心事啊!”就也收拾行装。于是军寨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去的事物的。曹操得知这个情况后,传唤杨修问他,杨修用鸡肋的意义回答。曹操大怒:“你怎么敢造谣生事,动乱军心!”便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杨修凭借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曹操的大忌。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抗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讨厌杨修。
曹操多疑,生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做梦,吃惊地问:“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唯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不是丞相在梦中,是你在梦中罢了!”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植爱慕杨修的才华,经常邀请杨修谈文论史,终夜不停止。曹操与众人商议,想立曹植为太子。曹丕知道这件事情后,秘密地请朝歌的长官吴质到他家里商议,因为怕有人觉察到,就把吴质藏在大簏子中,只说是绢匹在内,拉到自己家中。
得知此事后,杨修径直来告诉曹操。曹操派人到曹丕的家中秘密观察。曹丕惊慌地告诉吴质。吴质说:“不要担忧,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还进家来迷惑他们。”曹丕按照吴质的话,又用大簏子载了一些绢进家。曹操的使者搜查簏子中,果然是绢,就回报曹操,曹操因此怀疑杨修谮害曹丕,更加讨厌杨修。
曹操想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一天,命令他们哥俩各出邺城的大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大门的官吏,不让他们放这哥俩出去。曹丕先到大门前,看大门的官吏阻拦他,曹丕只得退回。曹植听说后,向杨修请教怎么办。杨修说:“你奉了王命出大门,如果有阻挡的,就把他斩掉即可。”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大门,门吏阻拦住他,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立即斩了拦他的官员!”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能耐。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曹植这么干的。”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杨修还曾经为曹植作答教十多条,只要曹操问问题,曹植就依照一条一条地回答。曹操只要拿军事大事问曹植,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特别怀疑。后来曹丕暗地里买通了曹植左右的人,偷了答案来告诉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说:“这小子哪里敢这样欺骗我!”这时就产生了杀杨修的心思,就此,正好借惑乱军心的罪名杀了他。
对天杨修的死,后人有诗说道:“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就是直率骄狂惹的祸,世人当警戒之。
孔子说“文质彬彬”,就是说君子应该斯文,但又有生动、生趣。既有文化,有修养,又真诚厚道,这样才不失为可爱。
老子认为,人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争胜好强,凡事想出头,精神机巧过了头,刚强过了分,如果大家淳朴诚实,温柔淳厚,不争礼让,那么生活就会安适幸福得多。还是很有道理的。
一个人要善于藏拙,无论穷通,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清朝的中兴大臣曾国藩,在做官上是很有智慧的。其核心就是韬光养晦,心怀淡泊,功成身退。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十分精当。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曾国藩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其时,湘军克复南京。曾国藩的旗下,拥兵30万,已然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湘军是曾国藩一手培育起来的。其实就是曾国藩的子弟兵。此时的曾国藩已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四省巡抚、提督以下文武官员都归曾国藩节制。在清朝统治内外交困之时,曾国藩力挽狂澜,剿灭了太平天国这个清政府的心腹大患,于是,他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持权最大的汉族官员,此时的曾国藩,足以“功高震主”了。
曾国藩的部属幕僚,如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等人以及研究“帝王之学”的学者王闿运等,都竭力劝进。有的说,“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有的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有人更直截了当地说:“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这些话也不无道理。早在咸丰帝临死之时,其有遗言,说“克复金陵者王”,但是,慈禧太后管束下的年幼同治帝,只给了曾国藩一个“一等毅勇候”,而且,同治帝还下诏,要求曾国藩和各级将领,从速办理军费报销,催命一般要求从速复命,这无异于过河拆桥。因此,曾国荃、彭玉麟等人便秘密活动,力劝曾国藩不如反了,坐了天下。他们曾约集30余名高级将领深夜请见,要曾国藩“速作决断”,但曾国藩不为所动,他没有说什么话,只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一联,算是作答。
曾国藩是一个儒家君子,熟读四书五经,功高招忌,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难明白。但遍观古今人物,能真正能把握其要义又能做到的,少之又少。史书上多少权臣,都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曾国藩在家守孝之时曾研读《道德经》,并在该书扉页上写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写过的不少对联,也抒发了自己的心志,如:“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人又何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裁?”,“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身有乐处,终身有忧处”。
志得意满,功成名就的曾国藩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选择急流勇退,低调为人处世。他进南京之后,立即办了3件事。一是盖贡院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八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数万湘军。他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打仗的时间很长了,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裁汰遣散。曾国藩的意思是清楚的:本人无意拥军。同时,曾国藩在奏折中对他个人去留也只字不提。他深知,此时无论进退,都会产生各方猜忌。但是,他却替他的弟弟曾国荃“专折”,奏请开缺回籍养病,朝廷立即恩准了。曾国荃急功贪财,对这个弟弟,曾国藩最不放心。他曾对曾国荃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曾国藩还曾题诗一首,既为告诫兄弟,亦为自勉,此诗相当有名: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常怀临深履薄之惧,自削兵权、自去利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终于换回信任,也换得了曾家后代的平安。1872年3月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曾国藩病逝。据说,当日曾国藩“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无疾而终,可谓人生之幸。
上一篇:南怀瑾《所谓的思想在哪里》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怀瑾《能忍辱方能成就大事》人生国学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