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树人,得英才而乐之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对此,南怀瑾先生说:“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但是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一苦也”!教育的事有时真使人厌倦不堪。尤其是现在青年的教育,从小底子打得太差了,几乎必须重新打基础。所以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必须要有宗教家的精神,爱人爱世,须有舍身饲虎、火海救人牺牲精神才行,又像是亲自施用换心术,硬要把自己的东西,装到他的脑子里去的这种心情。但有许多学者有了学问,却当成千古不传之秘,不肯教给别人。
对于教育,孔子是把它作为自己学问和思想的重要阵地来支持的,与他虔诚求学为学一样,孔子对于教育,有一番“诲人不倦”的宗教情怀。所谓“因材施教”,他不仅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而且乐于教学相长,善于向学生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孔子的谦虚好学精神,他的这种言传身教,直接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和力量。
作为一个教育家,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当看到学生德才兼备,很有潜质时,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而面对一些难以教育,如朽木难雕的学生,孔子又不免发出困惑和烦恼,所以发出:“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得天下笨才而育之,一苦也。”但无论是英才,笨才,孔子在这两种学生身上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真正做到了平等相待,“诲人不倦”。
作为一个有政治抱负但不能得遇的思想家,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文化理想都不能如愿地得到施展的机会,于是,转而寄希望于教育这个千秋伟业。把自己的学问思想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薪火相传,以此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这种选择既是一种在现实面前的权宜之计,更是一种审慎思考后的智慧抉择。为此,孔子能耐得住寂寞和清贫,以教书育人为乐,同时进行着自己的学问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一种最合适他,他也能从中找到乐趣的生活方式。与天下求学上进的学生在一起,教学相长,是很快乐的事情。
孔子的行为,在当时已经引起很大的影响。据说他的学生超过了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了。他的学生,有很多“青出于蓝”,做了官员,但孔子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教育事业,并不轻易为权势所动,也不去羡慕富贵。他知道,自己的事业是能超越时代的。
子贡、子路是孔子喜爱的两个学生,但孔子最欣赏的却是颜回。那么,孔子为什么那么喜欢颜回呢?就是因为他聪明好学,而且人品很好,不慕名利,甘于淡泊,自得其乐。孔子评价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仅如此,孔子经常是逢人便夸颜回的好学有德。对于颜回言行及思想,孔子无一不表示出赞赏。我们看到,短短一万多字的《论语》中,记载孔子夸赞颜回的,就有十几处之多。
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弟子最好学?”孔子告诉他:“颜回最好学,自从颜回死后,就再也没有那么好学的弟子了。”(《雍也》)在回答季康子同样的问题时,孔子也有类似的回答(《先进》)。一次,孔子问子贡:“你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子贡说:“我不敢跟颜回相比。颜回闻一知十,自己只是闻一知二。”孔子听后,表示认同(《公冶长》)。
据说,孔子搞过门下弟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三个排行榜,颜回名列德行榜榜首(《先进》)。
孔子和颜回,这一对师生之间,也是惺惺相惜,相互欣赏的。
《论语·子罕》记载,颜回对自己的老师孔子十分崇拜,曾赞叹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吾欲从之,末由也已。”在颜回的眼里,孔子是泰山北斗,是世间最博学、最伟大,是自己须臾不可离开的伟大导师。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带领着众弟子周游列国,行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旷野,粮尽人病,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孔子本人,还在那里继续讲课、弹琴、唱歌。但是,子路、子贡等弟子却都非常不满,纷纷跑去质问孔子:“您这套学说是不是有问题了?”面对现状,孔子也陷入了沉思,他的一套儒家思想理论,看来还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学生们在质疑,自己也陷入痛苦。此时,学生颜回,却依然表示对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孔子问他“我的学说错了吗”,“我们为什么被困在旷野中”这两个问题时,颜回认真地回答道:“先生,您的学说太伟大了,所以天下没有容纳得下的。尽管如此,您还是一直在努力推行自己的学说,容纳不下有什么关系呢?学说不够完善,是我们的耻辱。学说已经完善而得不到采用,那是君主们的耻辱。容纳不下有什么关系,容纳不下才证明您是君子!”这一番宽心话,说得孔子烦恼顿消,心花怒放,一反常态说了这么一句话:“说得太好了,你真是理解我啊!颜回,倘若你是富豪,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颜回不但没能成为富豪,因为家境贫寒,营养不良,才三十来岁就夭折了。他父亲颜路给他料理后事时,连棺椁都置办不起。
孔门弟子中,有的是将相、栋梁之材。例如,子贡、子路、宰我、冉有等人,都是出将入相之才。但是,孔子却如此对颜回情有独钟,赞不绝口。反映了孔子教育中重视品德和做人的教育思想,这正是他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作为老师,学生富贵了,但没有攀附思想;学生贫穷,也并没因此否定他,相反,而是给予他充分的最大的肯定。可见,孔子的眼光,不是常人的世俗眼光,不以成败论英雄。做人和修养教育,是他教育的重点。而能力问题,则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所强调和重视的。与其他显身扬名的学生相比,颜回安贫乐道,能自得其乐;而且不失做人的道德和修养,能够独善其身,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所以大加赞扬。孔子也曾感叹才能与太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忽视了工作能力的培养。有一次,孔子大发感慨说:“颜回的学问道德都很好,可是常常穷得揭不开锅;子贡不安本分,但囤积投机,往往能够成功”(《先进》)。他这是为颜回抱不平,但他能理解颜回的生活方式。
如果从功利角度看,颜回当然是无能失败的,但从道义角度看,颜回却有自己的成功。而安贫乐道的生活,也许正是颜回自己乐意的一种选择。有一天,颜回、子路待在孔子身边,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说自己愿意把车马衣服跟朋友们分享,坏了也不觉得遗憾。颜回说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可见,颜回本来就无意于功名,喜欢独善其身,与世无争的生活。也因此,孔子十分佩服赞赏。
颜回的才德和为人为学,正合了孔子的育人理想,所以大加称赞。颜回对于孔子,是英才,所以,以育之为乐。后来的大思想家孟子,也曾说人生三大乐事为:父母俱全,兄弟间无事,能尽孝悌;对天地,对人都无悔;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把育英才当成人生一大乐事。由此可见,教育家们对英才的求之若渴思想。
今天那些心怀势利的教师们,两眼专盯着学生的家世背景,是不是应该有所思考呢?
上一篇:南怀瑾《也谈教育存在的问题》人生国学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怀瑾《修养不同境界不同》人生国学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