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若璩寻根求证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阎若璩从小就有口吃的毛病,而且性情愚钝,已经六岁了,还不能完整地背诵较长的文章,有时甚至读了上千遍,还是记不住。为此,他十分苦恼,心想:“我真的这么不开窍吗?”于是,决心发愤苦读,以补偿自己的缺陷。经过刻苦努力,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他终于学会了一些比较浅显的知识。为了弄通每一个知识点,他踏踏实实,从不懈怠。一个冬天的晚上,阎若璩又在挑灯夜读,可有个问题怎么也搞不懂,他对自己的“愚”真有些受不了了。恼怒之下,索性觉也不睡了,非弄明白不可。这时,四更已过,屋子越来越冷,越来越静,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忽然,心里一亮,问题一下子变得十分清楚了,他高兴极了。
从此以后,阎若璩变得越发勤奋起来,寒来暑往,他的学习热忱一直不减,读了许多书,懂得了许多道理。他曾把陶弘景先生的“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之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一次,他在读《孟子》的时候,书中说,有人从滕国到邹国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便对此事产生疑问。为了解释这个疑点,他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才明白,古代这两个国家是近邻,相距不过百里,所以一天时间来往于两国之间是完全可能的事。通过这件事,他感到,读书不仅应该知其一,而且要力求知其二,仅仅懂得历史背景远远不够,还要了解山川地理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基于这种认识,他开始了地理学研究,并写下了《四书释地》和《释地余论》两部地理专著。
阎若璩做学问勇于寻根求底。二十岁以后,他在博览的基础上开始了有目的的研究。在读《尚书》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二十五篇是伪作,根本不是真正的古文,可是没有翔实的材料可以证实。为了找到证据,他不惜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搜罗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以说明那二十五篇根本不是古文,而是东晋一个叫梅赜的伪作。《古文尚书疏证》一书,就是他纠正《尚书》谬误的著作。这本书一时轰动了学术界,人们不禁惊叹他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阎若璩通过自己的考据工作,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真正延传和文风的导向正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阎若璩毕生研究经学、古地理学,治学严谨,善于思考。他那种批判的精神,严谨的态度,详细的占有资料,缜密的考证,实事求是的学风,是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上一篇:阎正衡以薪换书
下一篇:陆游与“书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