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洛阳求学
韩愈,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激励人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的劝学名言,同时,这也是他一生的准则。
韩愈出生于仕宦家庭,但从小父母双亡,由哥嫂抚养成人。韩家有一些藏书,韩愈七岁时就在嫂嫂辅导下读书,手不释卷,累了就枕着书休息,不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就不吃饭、不睡觉,很有股恒劲。这样,随着年龄和兴趣的增长,韩愈读书更加刻苦勤奋了。他从早到晚坐在书案边,孜孜不倦地埋头苦读,连走路吃饭都不忘吟诵诗文、思索问题。这样,他十几岁时就熟读了“五经”及诸子百家的经史典籍,受到孔儒学说的深刻影响。韩愈好读书而又求甚解,每读一篇文章,都要认真思索,做笔记或读后感。他还把所学的文章分成叙事性的和议论性的两大类,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后来哥哥去世,韩愈家中生活困苦不堪,只有嫂嫂一人承担生活的重担。韩愈常常忍饥挨饿,一边学习一边为家中境况发愁,但这不幸的遭遇,并没有击垮韩愈,他很有志气,上不起学,就自学,每天三更就从床上爬起来读书。十三岁前,他已通读了《论语》、《孟子》、《庄子》、《荀子》、《诗经》、《礼记》和《春秋》,并熟读诸子百家,自觉训练写作。
韩愈十四岁时,嫂嫂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我思谋了很久,你应该到洛阳求学。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于是,韩愈决定去洛阳求学。在洛阳,韩愈谢绝了一些亲友故人的盛情,租了两间茅屋住下。他节衣缩食,过着清贫但却充实的读书生活。他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有时他读书入迷,要到半夜才睡觉。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即使在冬天,韩愈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然后再写;手冻僵了,就搓搓暖热,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就喝口菜汤,继续吟诵揣摩。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研究并加以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都吃透了。经历了艰苦的学习、实践过程之后,韩愈终于攀登上了文学高峰,成为唐代文坛领袖,并在朝廷做了官。
为官从政之后,韩愈仍勤奋好学,没有一天忘记研究自己的学问。同时,他对做学问持严谨慎重的态度,一丝不苟。
韩愈一生笃志好学,精益求精,并以此教导他的学生晚辈,还在中唐时期,亲自倡导了一场古文运动,提倡创作有实际内容而又有益于社会的诗文,为开创一代新文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确定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韩愈的一生是读书做文章的一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名扬千古,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从苦学苦练中得来的。
上一篇:韩建认字
下一篇:顾炎武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