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廉洁尽职
提起包公,谁都知道他是一个善于断案、专为百姓申冤除害的清官。他的名字叫包拯,是北宋中期一位有名的政治家。由于他清廉、正直,生前就博得了很好的名声,人们尊称他为包公。
包拯在天长任知县时,发生过一起断牛舌案。一天,一个农夫忽然发现他家喂养的牛嘴里流血,行走气喘。仔细一看,原来是牛舌头被人割掉了。他又恨又急,就去县衙门告状。
包拯看了状词,询问了情况,断定这件事是这个农夫的仇人干的。可是没有凭证,怎么办?
包拯暗自思忖,被割掉舌头的牛反正活不成了,就让这个农夫把牛宰了卖肉。他相信这样做,坏人自己就会暴露出来。按照当时的法律,私宰耕牛有罪。
第二天,果然有一个人来县衙告发那个农夫违反法令,私宰耕牛。包拯一听,勃然大怒,厉声喝问道:“你干的好事!你为什么偷割了人家的牛舌头又来告人家的状?”
这一问好像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那人震呆了,只见他脸色大变,惊慌异常,只好低头认罪。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天长县。
不久,包拯升任为端州知州。端州出产一种名贵的砚台,叫做“端砚”,与湖笔、徽墨、宣纸齐名。端州每年都要进贡一定数量的端砚。
从前的知州,总要在朝廷规定的数额之外加征几倍乃至几十倍。用以贿赂权贵。但是,包拯在端州任上,却没有这样做,他只按上贡定额命令工匠制作,当他卸任的时候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
因此,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人们知道他连一块端砚也没有带走,都赞叹不已,但又感到过意不去。于是,有人用黄布包了一块端砚,偷偷放在船舱里。当船行驶到羚羊峡口的时候,突然狂风暴雨大作,船走不动了。
包拯十分诧异: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呢?他自信没有做下对不起端州百姓的事。直到在船舱里发现那块端砚,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就立即把它投入江心。据说这一来狂风暴雨顿时止息。不久,在包拯掷砚的地方出现一座沙洲,就是那块端砚变成的,人们称之为“墨砚沙”。
后来,包拯到了朝廷任谏官,在谏官任上,他又是一个直言敢谏的诤臣。他曾经三次弹劾国戚张尧佐,七次弹劾鱼肉百姓的王逵。
张尧佐是嫔妃张美人的伯父。张美人长得漂亮,又善于逢迎,很受宋仁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张尧佐凭借侄女的力量,也当上了掌管全国财政的最高长官三司使。一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于是,包拯愤然上书,弹劾张尧佐,指出正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任用这样的庸人理财,违背民心,会酿成财政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仁宗皇帝听不进这些话,不久,又加封张尧佐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权力更大了。诏书一发布,朝廷内外都感到震惊。
包拯再次上奏章,怒责张尧佐,并和仁宗当面争辩,言辞激烈得连唾沫都溅到仁宗的脸上。
由于包拯和其他谏官不屈不挠的谏争,宋仁宗终于“感其忠恳”,削去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两职,还作出外戚不得担任军政要职、干预国家大事的规定。
但是事隔一年,仁宗皇帝又加封张尧佐宣徽南院使。御史中丞王举正说:“陛下滥赏张尧佐,请免除我的官职吧!”仁宗不予理睬。
这时,包拯又上奏章,指出仁宗的偏执,要求让张尧佐出守河阳,不准回京供职,更不许担任使相。仁宗无可奈何,只好表示:以后如升迁张尧佐,就找出包拯这个奏章呈报。事实上同意了包拯的请求。
包拯疾恶如仇,最恨的是贪官污吏。他上过一道《乞不用赃吏》的奏章,要求朝廷罢免贪官污吏,一般不再起用他们,即使再起用,也不让他们担任重要的官职。
有一个臭名昭著的酷吏叫王逵。他任地方官时,飞扬跋扈,随意增派苛捐杂税,一次就多收税三十万贯。他把搜刮来的钱财进奉朝廷,博得朝廷的欢心,却坑苦了当地的老百姓。
王逵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许多老百姓被迫逃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山洞里。被他杀害的老百姓不知有多少,人民对他恨之入骨。当王逵被调往池州时,当地老百姓几千人聚会庆贺,城里数万家居民接连三天张灯结彩。
就是这样一个酷吏,却官运亨通。不久,王逵又从池州升迁为江西转运使。到了江西,依然是严刑酷法,鱼肉百姓,动辄抓人入狱,判罪充军。
后来,有人告发了王逵的劣行,朝廷下令本路主管司法的提刑司调查处理。包拯上书反对,指出本路提刑司肯定会包庇他。朝廷没有采纳包拯的意见,结果事情不了了之。
王逵怀疑告发他的人是前任洪州知州卞咸,就制造冤狱,逮捕了卞咸,被牵连的人竟达五六百之多。包拯调查了这个事件,再次上书弹劾王逵。于是,王逵被贬为徐州知州。
但是,王逵和朝中宰相有旧交,没过多久,又被提拔为淮南转运使。对此,包拯气愤异常,又一次上书弹劾他,认为王逵苛暴成性,难以悛改,不能把百姓交给王逵,听任他肆意残害。
由于包拯前后七次弹劾王逵,据理抗争,仁宗只好罢免了王逵的转运使的职务。
上一篇:创造亚洲奇迹的刘翔
下一篇:华佗创编健身“五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