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命悬一线
在日军轰炸珍珠港后不久的上海,我当时是上海亚洲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日军派来一个所谓“军方的清算员”——实际上他是个海军上将——命令我协助他清算我们的财产。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要么就和他们合作,要么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开始遵命行事,因为我别无他法。不过有一笔大约75万美元的保险费,我没有填在那张要交出去的清单上,因为这笔钱用于我们的香港公司,跟上海公司的资产无关,不过,我还是怕万一日本人发现此事,我的处境会非常不利。
他们果然很快就发现了。他们发现时我不在办公室,我的会计主任在场,他告诉我说,那个日本海军上将大发脾气,拍桌子骂人,说我是个强盗,是个叛徒,说我侮辱了“日本皇军”。我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我知道我会被他们抓进宪兵队去。
宪兵队,就是日本秘密警察的行刑室。我有几个朋友就是宁愿自杀也不愿意被送到那个地方去。有些朋友在那里被审讯了10天,受尽酷刑,惨死在那个地方。现在我自己也要进宪兵队了。
星期天下午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紧张。多年来,每当我担心的时候,总坐在打字机前,打下两个问题及其答案。两个问题是:
一、我担心的是什么?
二、我该怎么办?
过去我都不把答案写下来,只在心里琢磨。后来我发现同时把问题和答案都写下来能使思路更加清晰。所以,在那个星期天下午,我直接回到住处,取出我的打字机,打下:
一、我担心的是什么?
我怕明天早上会被关进宪兵队里。
二、我该怎么办呢?
我花了几个小时想着这个问题,写下了四种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后果。
1.我可以去向日本海军上将解释。可是他“不懂英文”,如果找个翻译来跟他解释,会使他更加恼火,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2.我可以逃走。这点是不可能的,他们一直在监视我,如果打算逃走的话,很可能被他们抓住而枪毙掉。
3.我可以留在我的房间里不再去上班。但如果我这样做,那个海军上将很可能会起疑心,也许会派兵来抓我,根本不给我说话的机会就把我关进宪兵队了。
4.星期一早上,我照常上班。那个海军上将可能正在忙着,忘掉了那件事。即使他还记得,也可能已经冷静下来,不再找麻烦。即使他来吵,我仍然还有个机会解释。
我前思后想,决定采取第四种办法——像平常一样星期一早上去上班。然后,我松了口气。
第二天早上我走进办公室时,那个日本海军上将就坐在那儿,叼了一根香烟,像平常一样地看了我一眼,什么话也没说。六个星期后他被调回东京,我的忧虑就此告终。
这完全归功于那个星期天下午我坐下来写出各种不同的情况及其后果,然后镇定地做出决定。如果我当时迟疑不决、心乱如麻,就会在紧要关头走错一步。仅是满面惊慌和愁容就可能引起那个日本海军上将的疑心,促使他采取行动。
采取以下四个步骤,就能消除我百分之九十的忧虑:
一、清楚地写下我所担心的是什么。
二、写下我该怎么办。
三、决定该怎么办。
四、马上就照决定去做。
学会先难后易
那是在不久前,一位30岁的财务分析师向我请求帮助,她想纠正自己最近几个月里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我们探讨了她对老板的看法,老板对她的态度,她对权威的认识以及她父母的情况。
我们也谈到她对工作与成就的观念;这些观念对其婚姻观、性别观的影响;她同丈夫和同事竞争的愿望,以及竞争带给她的恐惧感。
尽管一再努力,但这种常规心理分析和治疗,并未触及问题的症结。终于有一天,我们进入一个久被忽略的领域,才使治疗出现了转机。
“你喜欢吃蛋糕吗?”我问。
她回答说喜欢。
“你喜欢先吃蛋糕,还是蛋糕上的奶油?”
她兴奋地说:“当然是奶油啦!”
“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我接着又问。我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愚蠢的心理医生了。
她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
就这样,我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重新讨论她对待工作的态度。正如我预料的,在上班第一个钟头,她总是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的6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
我建议她从现在开始,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我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
按1天工作7个钟头计算,1个钟头的痛苦与6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1个钟头的幸福,加上6个钟头的痛苦划算。她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毛病。
这就是推迟满足感,它意味着你不能贪图暂时的安逸,你得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们早在小时候,就学会了自律的原则,避免只图眼前安逸带来的不利。例如在幼儿园里,有的游戏需要孩子们轮流参与,如果一个5岁的男孩多些耐心,让同伴先玩游戏,而自己等到最后,那么他可以在无人催促的情况下玩到尽兴。
对于6岁的孩子而言,吃蛋糕时不把奶油一口气吃完,或者先吃蛋糕,后吃奶油,就可以享受到更甜美的滋味。
小学的孩子正确对待家庭作业,是实践“推迟满足感”的最佳手段。孩子满12岁时,无须父母催促,首先做完功课,再去看电视。
到了15至16岁以后,他们的实践就可以更得心应手,而且以后他们处理类似问题,也会形成这种习惯。许多孩子懂得推迟满足感的好处,但还有的孩子显然缺乏能力和经验。
有的孩子长到15至16岁,仍旧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而是恰好将次序颠倒过来,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最终这些孩子离开学校,浪迹社会。而他们的成年生活也极为糟糕——婚姻不幸,精神恍惚、魂不守舍,容易遭受意外事故,甚至精神病院或监狱很可能成为他们最终的归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大部分人拥有足够的自制力,能避免贪图一时安逸的恶果,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最终成为失败者?
其中的原因,目前医学界尚无定论,目前仅有的答案也缺乏足够的依据,基因的作用并不明显,其他因素也有待科学论证,但大部分迹象表明,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上一篇:徐海东两次要求降职
下一篇:战胜挫折勇夺冰坛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