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名三保,是回族人,1371年出生于云南昆阳。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他父亲曾经不远万里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三保小时候,父亲经常把朝圣的经历和外域的风土人情讲给他听,三保听得津津有味。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入云南,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兵荒马乱中,12岁的三保被明兵掳往京城,强行阉割后,送到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府中,当了小太监。
当燕王朱棣起兵南下与侄儿建文帝争夺皇位时,三保已长得身长七尺,膀阔腰圆,他在战斗中屡建奇功,表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而深得燕王器重。
燕王做了皇帝之后,提拔他为内官监太监,并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给三保为姓,于是马三保改名为郑和。
明朝初年,经过朱元璋三十多年励精图治,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纺织、陶瓷、造纸、印刷等手工业发展得更快。尤其是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空前发达。这些都为远洋贸易提供了条件。
另外,明成祖为了宣扬国威,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决定派遣一支舰队,远航西洋,郑和是皇帝的亲信,精通文韬武略,而且他是回族人,又熟悉佛教,西洋各国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或佛教,他自然是率领这支舰队的最佳人选了。
1405年6月,郑和率领随员及士兵2.7万人,分乘26艘宝船和装载着货物、马匹、淡水的海船,从长江口扬帆出发。他们乘坐的宝船最大的载重千吨以上,可容500多人乘坐。庞大的船队,帆樯林立、雄伟壮观。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占城国、爪哇国,苏门答腊,达满刺加,进入印度洋,抵锡兰,最后到达古里。
船队每到一处,郑和都向当地的统治者宣传明朝对他们的友好态度,赠送礼物,并将随船带去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换取当地的土特产。
郑和所带的两万多人中,主要是富有作战经验的精兵,郑和带大批军队出洋,不是为了侵略和掠夺,而是为了防御海盗的抢掠和某些国家贪婪的统治者的袭击。
1407年,郑和船队返航,途经旧港时,与海盗发生激战。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海盗头子陈祖义,率大批海盗分乘几十只小船,偷偷靠近停泊着的船队。
郑和得到爱国商人的密报,早就在船上排兵布阵,等候着海盗自投罗网。袭成功。
当晚,风高月黑,万籁俱寂。海盗一行数人,自以为得计,偷偷摸摸地正想登船时,突然一声炮响,所有宝船灯火通明,惊天动地的战鼓声和喊杀声突然响起。
海盗们还来不及逃跑,无数明军已跃向敌船,经过激烈的战斗,海盗全部被歼,陈祖义当场被擒。
郑和押着陈祖义,凯旋回国。一些国家的使节也随船到中国朝见明成祖。1407年7月,郑和奉命送这些使节回国,航程基本上与第一次相同。
1409年冬,郑和三下西洋。船队途经锡兰时,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垂涎船上的珍贵货物,企图袭击船队。他装出友善的样子,亲自登船邀请郑和进城休息。
郑和不知是计,登船上岸。走到半路,猛想起人们传说亚烈苦奈尔贪婪凶残,便怀疑其中有诈,于是派人返回去瞭望,果然回去的道路已被横七竖八的大树堵塞。
于是,他派人绕道通知守船军队准备战斗,他估计敌人可能倾巢出动袭击船队,城内的守备一定空虚,便率领随他而来的2000多名士兵杀奔锡兰国的都城。亚烈苦奈尔正在做发财梦,来不及反抗就当了俘虏。
攻打船队的敌军,听到都城被袭,赶忙回军救援,半路上遭到明军的伏击,死伤大半,其余四散逃窜。郑和还朝时,将亚烈苦奈尔押回中国,明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尔,把他释放回国。从此以后,郑和船队威名远扬。
1413年,郑和四下西洋,最远到达波斯湾;3年后,他又五下西洋,船队在马六甲海峡分为两队,其中一支船队到达非洲大陆的也门、索马里、肯尼亚等地。1421年,郑和又奉命送亚非16国使节回国,六下西洋。
此后,郑和做了约5年南京守备,1431年,皇帝再次命令年已60的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17国,1433年夏回国,两年后,这位卓越的航海家病故。
郑和七下西洋,前后近30年,航程10万里,访问20多个国家,多次战胜大洋中的惊涛骇浪,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大无畏的精神,扬我国威,同时也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明朝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北部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
至今,很多地方仍用郑和的名字“三保”来命名,如泰国的三保巷、三保庙、三保塔,印度尼西亚的三保垄、三保洞,马来西亚的三保城、三保井等。
上一篇:赵武灵王穿胡服
下一篇:野丫头成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