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型人格障碍的矫治
案例
俗话说:“年轻气盛”。攻击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在初高中,每个学校似乎都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爱滋事,特别凶,有时甚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殊死相斗”,打得头破血流。他们一般也是学生、老师、家长的一块心病。其实,或许他们真的有“病”,即他们有一种攻击型人格障碍。如果青少年朋友对这种人格有所了解并加以自觉纠正,是可以减少家长、教师的一些担心的。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这样一种人格呢,请看下面的问题:
——你常因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吗?
——你常对别人有攻击行为吗?
——你常常因攻击别人之事而感到后悔,却又总也改不了吗?
——别人认为你意志力薄弱吗?
——别人常批评你脾气暴躁吗?
如果你对上面几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你有可能就是“年轻气盛”的攻击型人格的人。
分析
攻击型人格,又称爆发型人格。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处事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他们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怂恿,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生活中,我们也是常见这样类型的人的:有的学生常对老师和同学发脾气,但事后都很后悔,多次写检讨书,成了“检讨大王”;有的青年人也是急躁易怒,对同事对妻子都是如此,新婚不久多次打了爱人的耳光,每次事后自己也悔恨痛苦;也有的人爱出风头,争强好胜,因一点小事将人打伤打残,带着懊悔的眼泪进了班房……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发现攻击人格的共同的典型表现:那就是易激动无法控制脾气爆发;有攻击行为;事后感到懊悔,但还是改不了。
世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攻击人格也一样,它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是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深入探讨攻击型人格的形成时人们发现,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早年的家庭教育决定了攻击性的强弱。放任型教育的儿童一般攻击性较大,他们在家庭中不会因攻击而受到责备,因而常以攻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外,近些年来有些独生子女受到溺爱,什么要求都满足,所以他们的个人意识太强,受到限制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专制型家庭也常常种下攻击的种子。因为专制型的家长经常打骂孩子,这使他们心理受到压抑,往往会选择较为激烈的行为来发泄积怨;而且,“种瓜得瓜”,攻击性产生攻击性,孩子通过观察学习,会模仿家长的攻击行为。
那么,为什么攻击性行为在青少年身上常见呢?这要与青春期特定的心理特点有关。其一,进入青春期的男孩自己认为已经长大了,而且特别热衷于对男子汉角色认同的片面理解,强调男子汉的刚毅、勇敢、义气、力量、善攻击等特征,但是他们又保持许多儿童方面的人格特质,为了掩盖这一点并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便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其二,青春期的男子自我意识发展使之自尊心特别强,如果经受挫折,往往反应特别敏感、强烈。而青春期又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变化致使自己对个人需要,对自己、对别人、对生活、对环境的行为方式及态度都发生重大改变,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容易受到挫折。这种挫折往往使他们出现愤怒,产生攻击性行为。
再者,在生理方面,青春期体重变化大,各种激素分泌较为旺盛且易不平衡,“内环境”亦不稳定,情绪变化大,承受力差。在社会方面,“老实人吃亏”观念的流行,武打、凶杀影视的传播,无一不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青少年攻击型人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由上述可知,年轻是易“气盛”的,但这又往往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因而这股怒火还是要找些办法来平息为好。
1.注意转移法。在激情爆发前的一刹那,要千方百计地设法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对象上去,这样就能降低激情的程度,延缓其爆发的时间。正如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曾劝说那些爱大吵大闹的人一样,在准备爆发激情和别人吵架时,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几圈,一般就吵不起来了。这种方法对矫正消极的激情是很有效的,在出现攻击的念头时,我们也不必非得转舌头,只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喝杯水、去趟厕所、摔个罐头瓶什么的,这样就会杜绝不必要的攻击念头了。
2.补偿升华法。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性是任何人天生就有的,而且要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这种攻击性既可从文艺、体育方面表现出来,也可从打架斗殴,“称王称霸”的武斗中表现出来。因此,在打架中发泄攻击性的人可通过转移和补偿,把攻击性在其他可能成功的领域中发泄出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心理上的快慰感。甚至可以通过升华作用,把攻击性转移到较高的需要与目标上去,如把攻击别人升华为攻克难题,把能量发泄在学习上,这样,更是皆大欢喜。
上一篇:抑郁性神经症的诊断与排遣(二)
下一篇:焦虑症的诊断与排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