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症的诊断与疗法(一)
案例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对夫妻俩,丈夫总怀疑自己生了病,一会儿得这样病,一会儿得那种病,而每次医院的诊断结果都是一切正常。一天,他又觉得自己生了病,妻子便拿一本医书按一种病的症状来核对他的病情。“你是不是头有些痛?”妻子问。“对,对。”“还有些发烧?”“是,是。”……逐一对照完症状,丈夫觉得自己每一种都和自己一样,自己肯定得了这种病,妻子都摇头说不可能。丈夫不信,妻子把医书递给丈夫,他一看方知果真不可能,因为这些症状是一种妇科病的表现。
没病找病的人不仅笑话中有,而且生活中也有。有一位男大学生,虽然青春年少,但在他身上却丝毫看不到朝气。他说自己睡眠不足,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认为自己“脸变长、变歪,阴囊静脉曲张,睾丸一大一小,发育不良,将来不能生育,扁桃体炎,淋巴结核,血液血管有问题,大脑损伤”等等。常找医学杂志阅读,看后即联想自己,怀疑得了某种疾病。曾在各种医院就诊多次,用去医药费800余元,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确实有病,只是医院检查不出来而已,还是在各类医院不停地反复检查着自己的“病情”。
分析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说,这才是没病找病呢。其实不然,这种胡乱地坚信自己生了某种病也是一种病,即疑病症,是神经症的一种。
疑病症患者对自身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害怕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严重疾病,感到十分烦恼,其烦恼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任何微小变动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揣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没有严重疾病,患者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和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集中了健康问题,使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经常受到明显影响。
疑病症与疑病倾向不同,疑病倾向在生活中是较常见的,每个人在生病时都会有一些疑病倾向,即把简单的疾病归类为严重的病症,表现为对自己健康的疑神疑鬼,但这种倾向算不得疑病症。疑病症是在正常情况下对身体持久而顽固的情绪,这种情绪已是一种超离常态的病态的怀疑。
疑病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还未能完全明确。一般认为,疑病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具有一些相同的特点。很多疑病症患者有强迫症倾向,尤其是那种固执、死板、谨小慎微的患者;另外,患者还有较强的自恋倾向,孤僻、内向,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而对自己的身体却过分关注,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色彩;再者,这些人常夸大正常的感觉,对情绪引起的躯体症状作出不正确的解释,他们习惯以具体概念代替情绪或主观体验进行思维和感知。
除了人格缺陷,一些其他因素也易成为疑病症发病的诱因。处于青春期的人,较易出现植物神经不稳定的病状,如心悸、潮热等。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生理变化过分敏感、关注,甚至曲解,就会诱发这种疾病。一些错误的传统观念,如对手淫危害的过分夸张;以往的经历,如亲友死于某种严重的疾病;以及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等都能促使疑病观念的产生。此外,也有的疑病症状产生于长期的过度紧张、疲劳或受挫之后,甚至有些环境变迁,如离异,生理的改变,如月经初潮等,也可成为诱发此病的原因。
关心自己的健康是对自己的负责,而对自己的健康长期顽固地疑神疑鬼就成为一种精神疾病了。有了病就得医治,而这种“没病找病的病”又怎样治疗才有效果呢?
反抗疗法。如果你通过前文阅读已明白自己是疑病症,只是苦于无法解脱,那么可以用这个反抗疗法。
反抗疗法之一是采用系统脱敏的程序进行。如你怀疑自己是心脏病,而医学上又诊断不出毛病,这便是明显的疑病症了。你可以依此法进行:第一天早晨到操场上慢跑400米,如果心脏出现不适感,则改为慢步,并进行深呼吸放松,但一定要坚持跑(或走)完400米。第二次将距离增到450米,跑完全程体会一下心脏的感觉,如果出现不适,仍用深呼吸进行放松。如此一步步坚持下去,如果你能坚持跑到1500米,那么这便可证实心脏功能没有问题。而事实上,长跑锻炼也确实有益于心脏的健康。如果你怀疑自己得的是其他疾病也可采用类似的形式来检验一下自己,让疑病症状不攻自破。
上一篇:焦虑症的诊断与排解(二)
下一篇:疑病症的诊断与疗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