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阅读”是为了撞击思想火花
马逸飞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不满足于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愿意向相邻专业拓展,这种做法值得提倡。鲁迅就曾说过:“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德国被称为“万能大师”的莱布尼茨在大学学习期间也很喜欢“跨专业阅读”。
1661年,15岁的莱布尼茨进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专业。他不仅学习法律专业知识,而且学习人文学科课程,包括哲学、修辞学、文学、历史、数学、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跨专业阅读”使莱布尼茨掌握了大量科学知识。1663年,17岁的莱布尼茨写成了《论个体原则方面的形而上学争论——关于“作为整体的有机体”的学说》一文。因这篇出色的哲学论文,莱布尼茨获得了莱比锡大学学士学位。为了攻读博士学位,莱布尼茨在继续研究法学的同时,大量阅读哲学著作,还利用暑期听数学家韦尔的数学讲座。1666年,20岁的莱布尼茨为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做好了准备,不久,德国阿尔特多夫大学正式授予莱布尼茨博士学位。“跨专业阅读”使得莱布尼茨成为名副其实的“万能大师”:在化学方面出版了《磷发现史》;在物理学方面出版了《物理学新假说》;在地质学方面出版了《原始地球》;在哲学方面出版了《形而上学谈话》《人类理智新论》《单子论》。费尔巴哈说:“近代哲学领域继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之后,内容最为丰富的哲学乃是莱布尼茨。”这是对莱布尼茨学术造诣的客观评价。
在问及学习中的困惑时,你回答说“跨专业的书籍读不太懂”。无论一个人的知识多么渊博,也很难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从未接触过的其他专业的书籍,读不懂属于正常现象。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一是对经典专业书籍读不懂可暂时放一放,先找一些普及型小册子浏览。等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回过头来攻读经典专业书籍。二是在导师的引领下,精心挑选三五部经典专业书籍,下功夫“硬读”。也可以采用你去年用过的办法,边读边查阅资料,力求消化。有这三五部经典著作垫底,再读该专业的其他书籍就容易得多了。
需要说明的是,“跨专业阅读”不是漫无边际的浏览,应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跨专业阅读”着眼于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培养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的思维习惯。根据国内一些知名院校的经验,研究生要兼顾六大领域: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这是21世纪所需的基础知识框架。
第二,“跨专业阅读”主要是为了撞击思想火花,不宜陷入其他专业的“纯技术”层面,不要试图弄懂所有专业技术问题。举一个例子:在研究新闻报道失误这一课题时,我阅读了医学专著《误诊学》。这是一部研究探索误诊发生规律的医学专著。我读《误诊学》并不是要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而是从中寻找启发,系统思考新闻报道中的失误问题。比如,为什么在一段时间里会接连发生失误?从失误中我们能够汲取哪些有益的经验教训,能够取得哪些带有规律性的共识?怎样从“失误”中学习,防止重犯错误和屡犯错误?
第三,“跨专业阅读”要同本专业的研究工作联系起来,力求做到有用、有效。《考试周刊》2009年第29期就刊登了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刘爽、孟珊、陈昊合写的论文《数学方法在传播学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这篇文章就是把数学与传播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揭示了数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闻传播专业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跨专业阅读”就像给主干上添枝加叶,而不是游离于主干的率性浏览。围绕主干进行“跨专业阅读”,这也许是一种比较明智的选择。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1月10日
上一篇:“跨专业”研究生的优势
下一篇: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写给博士研究生的短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