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追求“阅读GDP”
陈咨霖同学:
你好!
上封信谈了“倡导大胆提问的学习风格”;这封信回答你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一个月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
阅读速度因人而异,很难确定整齐划一的标准。马克思的阅读速度较快。据《〈资本论〉的诞生》一文的记述,1850年12月,马克思领到了一张英国博物馆的阅览证,从此,阅览室成了他的半个家。他每天从上午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8点左右,回到家里还要整理阅读材料所记录的笔记。他所摘录的历史学、经济学、法律学、农艺学、工艺学、解剖学等大量资料,都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据有人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如果具备了快速阅读的能力,适当提高阅读效率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是,大学生知识积累不太丰厚,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阅读速度不宜太快。《语文课程标准(2013)》规定,默读一般读物,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初中生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高中生每分钟不少于600字。中小学生基本属于知识性阅读,而大学生阅读兼顾知识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两种特性,不仅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要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放在一起反复比较,从中受到启迪、引发联想。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阅读速度不可能太快。参照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阅读速度,即每分钟默读不少于300字,如果你每天平均阅读2小时,每月60小时可读108万字,相当于五六本平均20万字的书籍,每年阅读65本。只要能够坚持,大学4年你可以轻轻松松地读完260本书。
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速读培训班”。主办者把阅读分两类:一类是传统阅读法,即以字、词为单位逐个阅读的慢读法;另一类是快速阅读,即以行、块、页为单位进行阅读的速读法。“速读培训班”的广告词说:“如果你希望彻底解除读书慢的痛苦,那么你现在就进速读培训班,只需5天,你的阅读速度就可以提高3到5倍,将会给你一个超人的新起点!”我没有参加过这类培训班,对速读法的利弊难以发表评论。我只想告诉你:传统阅读法历经几千年的检验,的确有利于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至今仍是最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不要轻言放弃。
2014年4月21日出炉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而同期韩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11本,法国为20本,日本为40本,以色列为64本。以色列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我国的13.4倍。《世界各国阅读排行榜》一出,舆论哗然。在大数据时代,适时、适度公布与国民阅读有关的数据,对激励人们发奋读书有一定好处。但是据报道,有的地方已经开始下“阅读指标”,规定处级干部每年集中读书不少于多少天、一般干部集中读书每年不少于多少天。有的地方规定一年要读多少本书。如果一味强调阅读数量,不讲究阅读质量和效果,就会催生“阅读泡沫”。在大学校园,千万不要盲目追求“阅读GDP”。
宋朝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主张“少看熟读”“埋头理会”。他还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把这几句话抄送给你,供你自主掌握读书进度时参考。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2日
上一篇:不要把时间消耗在无效思考上——写给博士研究生的短札
下一篇:专注是记忆力的“增强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