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不同观点进行“主题阅读”
赵一鸣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挺喜欢读书。你说《童年的消逝》让你了解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新角度,这对今后学习和研究都有启迪作用。你边读书边思考,这种学习方法应该继续使用。
你在答卷中提出:“如果书中的观点尤其是权威作家的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左,应当如何对待?”为帮助你思考这个问题,提三点建议:
一、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
2011年1月22日,《羊城晚报》转载了网上疯传的“零分作文”,题目是“我不相信傻鸟的道理”。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是:有一种鸟能够飞越太平洋。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到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就站在树枝上睡觉。考生可根据上述材料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但不得偏离材料的主要内容。一个理科考生看了材料之后写道:如果你想让一块木头载动一只鸟,需要符合如下条件:木头的体积×(水的密度-木头的密度)-鸟的重量≥0。水的密度约为1000千克/立方米,木头的密度按500千克/立方米计算,鸟的重量按1千克计算,那么,木头的体积约为2立方分米,相当于两块砖头那么大。一只大鸟能衔动两块砖头大小的木块吗?作文的结尾写道:“不管是什么鸟,都不会选择叼着树枝飞越太平洋。如果一定要这么干,肯定是只傻鸟——淹死在太平洋里喂鱼的傻鸟。对于建立在这个傻鸟故事上的傻鸟道理,只有傻鸟才会信。”这件事的真实性无从查考,权当是一则虚构的寓言故事。它给人们的启示是:面对各类知识要善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多搜集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少作感想式推断
“观点相左”的问题不仅发生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而且发生在不同作者之间。对于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不同作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拿《三国志·诸葛亮传》来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经担任蜀国的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蜀被灭之后,得到新建政权的重用,负责编著《三国志》。他对诸葛亮出山的描述是:“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魏朝郎中鱼豢私撰的《魏略》谈及此事与陈寿大不相同。《魏略》写道:“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一个说刘备“三顾茅庐”,一个说诸葛亮“自行求见”,你看“相左”到了什么程度!南朝宋人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发现了这一歧见。他的做法是查阅历史典籍,多方求证。根据《襄阳记》的记载,裴松之写道:“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人,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搜集到了新的佐证,因而提升了“凡三往,乃见”这一记载的可信度。由此可见,当书中观点同你的想法相左时,不是作“押宝式”的判断,而是要广泛搜集资料来印证,或者靠实践来检验。
三、围绕不同观点进行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在一定时间内围绕同一主题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当书中观点同你的想法相左时,可以围绕疑惑进行主题阅读,直到把“相左”的问题搞清楚。以“知情权”为例。长期以来有一种模糊认识,好像“知情权”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在阅读过程中,我对这一观点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把“知情权”确定为主题,集中时间浏览西方新闻理论著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西方的“知情权”理论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1945年前后,美国记者肯特·库珀使用了“知情权”这一概念,提出民众应该通过媒体了解其政府的工作情况。此后,“知情权”一词被解释为一种广泛的公民权利。而在“知情权”概念正式提出之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人民群众“知情”问题作过深刻论述。1917年11月,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和平问题的报告的总结发言》时说:“在我们看来,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你看,列宁把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提到了怎样的高度!
采取主题阅读方法,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容易弄清真相、辨明是非。这种方法你不妨一试。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8日
上一篇:古代典籍值得一读
下一篇:培育好自己的“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