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记新知识 又要记新感悟
王韶辉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2014年你平均每周读一本书,并写了读书笔记。这种习惯应该坚持。
你在答卷中提出:“记笔记是记知识还是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简单回答,就是既要记新知识,又要记新感悟。
大学生处在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阶段,读书笔记应该多记一些新知识。许多专业书籍过去未曾读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看完一本新书,用自己的语言把书的主要内容记在笔记本里,写明这本书的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及版次,以备日后查找。还要作精华摘录。在读书过程中,随手将重要和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特别要抄录自己需要或日后可能用得着的内容。
一本400页的书,阅读之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印刷品。阅读之后,读者从中受到启发,产生了新联想,有了新发现和新感悟,于是就产生了阅读附加值。阅读附加值越大,学习的有效性就越高;阅读附加值越小,学习的有效性就越低;没有产生阅读附加值,就属于“无效阅读”和“微效阅读”。如果你们在读书过程中能把自己的感悟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为了便于你理解感悟性笔记,向你推荐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所著的《日知录》。顾炎武在叙述这部巨著的成书过程时写道:“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30多年间,顾炎武随手记下了1019条读书札记,内容涉及汉民族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杂事等各个方面。最长的札记5000多字,最短的札记只有9个字。《日知录》成为17世纪中叶中国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书中不少名言警句传诵千古。
明代思想家李贽撰写的《史纲评要》分为史纲和评要两个部分,“评要”就属于感悟性笔记。作者通过眉批、夹批、断后评和对史文的圈、点、抹等,表达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抒写读史心得和感受。据林晓平《〈史纲评要〉的批与评》一文中披露的统计数据,全书眉批635处,夹批859处,段后评1599处,其中90%以上的批语、评语不超过20字。这些批与评言语虽然简略,但都切中要害。
除了新知识笔记、感悟性笔记,更多的是既记新知识,又记新感悟的综合性笔记。《哲学笔记》是列宁1895—1916年间研究哲学著作所写读书笔记的汇编,包括46篇读书摘要、札记、短文和读书批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使用过40多种批注记号,形成独特的读书批注体系。他使用的记号包括:
—:重要内容;
=:很重要的内容;
≡:最重要的内容;
□:引起注意之处;
( ):说明性内容;
「」:在摘录原文之后本人的批注;
『』:本人的重要批注。
举一个实例:《辩证法的要素》是《哲学笔记》中的一则笔记。第一段摘录的是黑格尔《逻辑学》的原文:“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在这段话的右边,列宁写了一句旁批:“辩证法的要素。”在摘录了16段原文之后,列宁在书的末尾写下自己的感悟:“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这一感悟激发了列宁继续研究辩证法的热情。1915年列宁果然写出《谈谈辩证法问题》,明确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指出统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这篇经典作品就是对《辩证法的要素》这则读书笔记的“说明和发挥”。
读书笔记多种多样,采用哪种方式比较合适,因人而异。只要你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实践中一定会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7日
上一篇:新闻后备军的知识圈
下一篇:暖心的回信前行的航标——读南院长《大学该怎么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