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在广大的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而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心理问题。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第一,由老年人抚养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果一个孩子长期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年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就会被孩子模仿,形成老年人的一些心理特征。
① 思想固化。老年人已经到生命后期,其思维的模式已经成型和固定,缺乏灵活性,就会表现在生活之中。孩子长期的生活和学习,往往出现固执、偏激、怪异的想法和行为,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容易形成人格障碍。
② 性格惰化。老年人由于年龄大,多数喜欢安静,照看孩子不能出去运动,大多时候在家中与孩子交往,长期的安静就会使孩子缺乏活力,不会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活泼可爱,从而造成孩子视野狭窄。这对于孩子养成开阔的胸怀、宽容的性格不利。
③ 心理老化。老年人心理特点是担心忧虑较多,对于变老、死亡时常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年龄变老,呈现出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使孩子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在困难面前缺乏勇敢顽强的斗志。
④ 信心退化。老人抚养孩子,常常缺乏教育孩子的心理知识,又因父母不在身旁,过分地溺爱,为孩子承担起一切,应该让孩子承担的责任,又转移到了别人身上,会使孩子变得没有信心和责任心,形成心理和行为障碍。
第二,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带来的心理问题。长期留守的儿童,有的一年与父母都难见到一面,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温暖,他们的负面情绪情感体验比较深刻,有的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交往。
① 焦虑。长期留守,与老人生活,父母与孩子难以建立亲子关系,致使这些儿童表现出坐立不安、活动增多、注意范围减小、容易激动、与伙伴难相处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生活中好面子,自尊心强,有事闷在心里,不轻易向人表露,有时容易冲动。
② 抑郁。长期的压抑,会使留守儿童性格过于内向,孤独离群,难以适应集体生活,交往困难;情绪低落,没有开心的感觉,爱发脾气,经常内疚和自责;行为退缩,逃学、打架、不听话等;如果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容易转化为攻击行为。
③ 自卑。感到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经常暗示自己较差,就会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认为自己不美满、不得志,命运不好,灰心丧气,情绪低沉,抑郁寡欢,缺少知心朋友,对学习没有兴趣,生活也不快乐。如果有需要父母参加的活动,这些儿童的自尊心更容易受到伤害,失去心理平衡,自卑越发地严重。
④ 孤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温暖,儿童感到寂寞和孤独,首先是语言减少,而且说话没有感情色彩;在行为上缺乏社交的技巧,情感淡漠。儿童孤独最初的表现是语言和情感方面的问题,时间久容易形成儿童孤独症,那时后果更为严重,儿童的智力也会受到影响。
第三,由家庭教育弱化带来的心理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一段时期内家庭的功能就会弱化,影响孩子心理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① 生活功能弱。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帮助,相对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的生活功能就显得低下,如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不讲究卫生,待人接物也有差距,人际交往不良,这些儿童基本的生活功能不算健全。
② 自控能力低。对于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缺乏应有的管理和指导,性格、人品任其发展,往往世界观和是非观念存在偏差,对为人处事缺乏正确的思考,办事情不讲准则和规范,容易激动,对自己的情绪不能控制,爱感情用事,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后果。
③ 学习成绩差。由父爱母爱的缺失,到家庭功能的弱化,到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再由心理问题转变为生理问题。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孩子在不良的情绪情感和环境下成长,在缺乏父母的管理,在学习上没有人进行必要的指导,学习成绩可想而知。长时间学习成绩不好,又会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性格,最终形成人品和人格的缺陷,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④ 价值观念扭曲。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负责抚养,父母多存在补偿心理,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使子女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的陋习。有的留守儿童的兜里经常装有数量不少的零花钱,专买零食和玩具,相当奢侈浪费。
⑤ 行为不端,自控能力差,无视纪律,甚至于违法犯罪。父母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能给孩子行为上以正确指导,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又多溺爱放纵,致使孩子小错不断,听之任之。好多孩子学会了抽烟喝酒,在社会上、学校里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甚至陷入犯罪的深渊。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监护人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务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在挣钱的同时,多想想孩子,不要无视孩子的存在,常回家看看,常和孩子谈谈,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多给孩子关心和呵护。同时,负责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应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
第二,教师要讲究科学方法,促进心理健康。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辅导,对家庭情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质、学生行为、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进行详尽的记载,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二是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活动,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关注和爱护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三是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把一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了解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从而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四是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学生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也可以通过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总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和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心理和社会等专业人员要积极地关注。让我们行动起来,关心、关爱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和谐的社会。
上一篇:如何关爱寄宿的孩子?
下一篇:如何创设一个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