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自古就有“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优良传统。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父母等长辈对孩子的娇生惯养,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一个人有没有感恩的心,通常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认知因素。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二是要亲身体验。只知道父母给我吃,给我用,如果体验不到关怀和爱等情感,认为那就是父母的义务,也不会产生感恩的心。三是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过鼓励。父母为孩子做事,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等,这就把孩子自发的感恩之心给扼杀掉了。四是家庭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很多时候,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是因为父母在生活中对他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没要求他对父母付出感恩。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
第一,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榜样。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嫌弃年迈的父母,他们做了一副箩筐,在一个深夜把父母放在箩筐里,挑到深山中,把父母丢弃了。不料他们的小儿子偷偷地跟在他们身后,悄悄捡回了箩筐。夫妻俩发现后,问儿子这样做的缘由,儿子理直气壮地说:“留着给你们年老的时候用呀!”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行为对孩子美好心灵的建立无疑会起到破坏作用。比如家长孝敬父母,对长辈嘘寒问暖,不仅常回家看看,还尽自己之力给予长辈物质上的帮助,这些“身教”会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让孩子懂得感恩。只有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影响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才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础和重要保证。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怎样对你,那你就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和长辈。
第二,家长不仅要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孩子的成长。要培养孩子对家庭的亲情,不能因为学习而忽视了这种亲情。许多家庭在这方面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常见的比如爷爷奶奶生病住院了,父母因为孩子学习忙就隐瞒消息,不让孩子去医院探望等。这就是非常严重的教育错位,只关心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不去关心孩子亲情的培养。如果孩子对爷爷奶奶都很冷漠,就是知识再多还有何用?
第三,帮助孩子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感恩不一定仅限于父母或亲人,让孩子懂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道理。当邻居有困难时,让孩子主动去帮忙;让孩子多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生活,鼓励孩子尽自己的努力给予困难人群一定帮助。对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应当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在这方面的做法却是相反的,孩子主动去帮忙,往往会斥责孩子,你的作业都没做完怎么去帮别人搬东西了?你去扶人家老奶奶干什么?等等,这样做是错误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对周围的人不能关心,因为关心他人不仅得不到父母的赞扬,还会受到训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冷漠,而这种冷漠,最终也会表现在父母身上。
第四,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让孩子懂得劳动的艰辛和持家的不易。只有让孩子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孩子才能生出对家庭的感情,否则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有让孩子自己感受到别人的难处,他才能真正地体会到什么是感恩。
上一篇:如何定位家校合作关系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下一篇: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