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类记忆法的应用
案例
有人学外语喜欢背词典记单词,但按字母顺序编排的单词之间根本没有内在联系,因此,很难记住。如果将成千上万个杂乱无章的英语单词,一个一个分门别类,加以归纳整理,都交上“朋友”,攀上“亲戚”,使其条理化,建立内在联系,找出其规律,这样,“死”的单词就可以活起来。
某校高中生陈骐骐就采用了这种分类记忆单词的方法。她将学过的单词按各种标准分成了类,比如人物、交通工具、动物、植物、服装、颜色、动作、数字、星期、月份等等。她说:“采用这种分类归纳记忆单词的方法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可以做到记住一个,认识一片。犹如认识一个人,去他家拜访,可以认识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一家人。将这些有内在联系的单词串起来,形成一个记忆链。万一忘了其中一个词,只要想到同类中另一个词,这个记忆链就有可能帮你将忘了的单词追忆回来。因为你识记的单词已经在记忆链中‘落户’了,也有了‘亲戚朋友’。这样,单词不再孤单。每当学习新词的时候,很快将它归类到某一记忆链中,这样记单词既有趣,又不容易忘。”
分析
可见,在记忆活动中,善于将所学知识予以整理,分类归队,构成系统,对于提高记忆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学实验证明,归类可以提高记忆效果。美国学者鲍维尔用112个词让两组被试者识记,一组按词的种属关系分类组织起来识记,另一组则随机识记。结果,分类组织组四次识记的词数分别为73、106、112、112,而随机组分别是20.6、38.9、52.8、70。在前苏联心理学者所做的一个实验中,用15张图片,让甲乙两组小学生、中学生和成人进行记忆。对甲组除提出记忆的目标外,还给予运用归类法的指示;对乙组则只提出要记忆的目标,不给予运用归类法的指示。实验结果表明:甲组小学生的记忆成绩为12.4,乙组小学生则为9.8;甲组中学生的记忆成绩为14.3,乙组中学生则为10.3;甲组成人的记忆成绩为14.1,乙组成人则为11.5。很显然,无论中小学生,还是成人,运用归类法的记忆效果都好于不运用归类法的记忆效果。
归类就是按照事物的同一特点或属性,把它们归在一起,划成一类,使分散的趋于集中,零碎的组成系统,杂乱的构成条理。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归类即分类和系统化,这是信息编码的一种最主要的方式,经过分类编码的信息,最容易在记忆的信息库里储存,也便于信息的提取。美国心理学者莫利在一项实验中给儿童一组包括家具、动物、交通工具和衣物等类别的图片,并且在呈现时,同类图片互不相邻,让儿童尽可能记住这些图片,并告诉儿童,若他们感到必要,可以随意移动图片。结果,在记忆过程中将同类图片排列在一起越多的儿童,在回忆时按类别回忆的比率越高,而且总的回忆成绩越好。也就是说,回忆成绩好的原因,是因为采取了分类编码和分类提取的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在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将所学知识归类。
归类法能够提高记忆效果,这已为心理实验所证明。许多学生的学习实践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某市中学生数学竞赛第一名获得者李骏同学能记住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也是由于他善于将这些概念、定理和公式加以整理和进行归类的缘故。一名《文汇报》的记者在介绍李骏的文章中写道:“由于李骏善于对数学上的这些概念、公式进行归纳学习,因此,他在解题、证题时就能对这些概念、公式运用自如。”
善于将所学知识归类,就是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并按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将同一类的知识集中到一起,便于对知识进行记忆编码、储存和提取。这里的关键是选择好分类的标准,比如,对外语单词的分类,以词义为标准,可以将单词分为同义词或反义词;以词性为标准,可以将单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名词又可以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普通名词又可以按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专题继续分类;动词也可以分为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等等。
2.将所学知识绘成图表网络。
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按内部结构列成分类图表,或绘制网络图,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明、直观,容易记忆。
3.自制剪报和活页卡片。
为了养成分类记忆的习惯,我们平日里读书看报时,就应有所准备,进行知识积累。随时随地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剪贴下来,或者做成活页文摘卡片。像图书馆中的索引卡片一样,将每张文摘卡片用一套自己规定的符号加以标记,并分门别类地加以存放保管,日久天长,我们将积累大量的有关某一专题的知识。定期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就会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
上一篇:尝试回忆法的应用
下一篇:感觉器官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