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创造性思维
案例
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习惯于运用一般的方法、常规性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较少运用创造的方法、创造性思维去解决同样的问题,而有时创造性的方法恰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心理学家卢钦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被试者三个大小不同的量杯,让他们用这三个杯子量出一定容量的水。第一次给出的三个杯子的容量分别是A21、B127、C3,要求量出的水为100。被试者要解决这个问题采用的方法是B-A-2C。第二次给出的三个杯子的容量分别是A14、B163、C25,要求量出的水为99。被试者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还是B-A-2C。此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给出的杯子大小和要求量出的水量虽然都不相同,但被试者解决问题的模式都是B-A-2C,即都是先将B杯注满水,然后倒向A杯一次,再倒向C杯两次,剩下的恰好是要求量出的水量。接下来的第六次给出的三个杯子的容量分别是A23、B49、C3,要求量出的水为20;第七次给出的三个杯子的容量是A15、B39、C3,要求量出的水量为18。对于这两个问题,实验中依次做完前五次问题的被试者,采用的方法仍然是B-A-2C的模式。而实际上,这后两个问题完全没必要那么繁琐地去解决,只需用其中A和C两个杯子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第六次的问题可采用A-C,第七次问题可采用A+C。
分析
习惯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之后,即使有更简便、更灵活、更具创造性的方法,由于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人们通常却看不到这种新方法。
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是妨碍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最大障碍。比如,日常生活中,钳子是用来钳东西的,很少会想到它还能用来当铁锤;泡泡糖是吃的,不会想到它可以做胶粘剂;红砖是盖房子用的,就想不到将砖碾成粉还能当颜料。我们要想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冲破这种思维的惰性。
所谓创造性的思维,是运用创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思维过程。
科学研究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否则就不能发现那些新的、人类尚不了解的规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适当进行创造性思维也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我们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新知识。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建议同学们学会以下几种思维方式:
1.学会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方式。它是与辐合思维相对而言的。辐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辐合思维是一种常规的求同思维,而发散思维则是一种求异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流畅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提出的答案的数量;变通性是指能从不同的角度变换答案的灵活性;独特性是指能提出超出常规的、非常新奇独特的答案。比如,一块砖有何用途?有的同学提出3种用途,有的同学提出20种用途,这表明流畅性不同。即使同是提出3种用途,一位同学回答:“砖能用来盖楼房、铺地、砌墙。”另一位同学回答:“砖能用来盖房、打人、做颜料。”很显然,前一位同学的答案缺乏变通性,也缺乏独特性。而后一位同学的答案有很大的变通性,也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可见,在这种发散思维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创造性的想法和答案。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学一篇课文,给它重新加上各种题目,或用各种方法改写它的开头、结尾;做一道习题,寻求多种可能的解法等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必然会提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据说,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当老师提出“求1到100的和”的问题时,别的同学还在一项一项地累加时,他早已得出了101X50的独特算法。
2.学会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叫反向思维,即“反过来想一想”。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通常习惯于正向“顺推”,而往往忽视了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的,具有双向性和可逆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尝试从相反的方向看问题,倒过来进行逆向思考,对学习问题的解决往往能起到突破性的效果。
3.重视直觉和灵感。
正确地利用直觉和灵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爱因斯坦强调,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从经验材料到提出新思想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诸灵感或直觉。他说:“我相信直觉或灵感”。直觉和灵感的产生又是建立在大量丰富的知识经验,长期的、艰苦的、紧张的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之上。可见,学习和思考是运用直觉和灵感的前提。
上一篇:运用分解思维法
下一篇:运用效果回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