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
那是在20世纪第一个春天,人们在河西走廊的鸣沙山莫高窟石室发现了一批书,这批被称为“敦煌遗书”的文献中有这么一首诗。大意是,你我两个好比泥人,将两个泥人一齐打破,仍用这堆泥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到那时候,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这“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融合的绝妙写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汉族统治者和汉族人民为民族融合做出了努力,少数民族统治者中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也在客观上为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其中著名的有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鲜卑族在三国时代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他们在中原地区取得政权后,开始了封建化的过程。鲜卑贵族在生活上要求得到较高的物质享受,在文化上也乐于吸取文明较高的汉族文化。
当时,他们和汉族有矛盾的一面,但是在经济上封建化的客观现实,又使他们和汉族有融合的一面。北魏孝文帝认真地分析了这一形势,为了适应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消除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他拉拢汉族贵族阶层,主动接受和吸取汉族文化的长处,通过迁都洛阳和汉化政策等具体举措,大大加快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步伐。
北魏原来的都城是偏北的平城。孝文帝为了更快地接受封建文化,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开始,这一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强烈反对。孝文帝一一找这些贵族谈话,说明平城不能作为文治的中心,争取了他们对迁都的拥护。
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发兵20万向洛阳进军。大军到洛阳后,他表示还要南进,群臣一看远离故土都纷纷跪下,请求不要再南进了。这时,孝文帝讲,你们既然不想“南伐”,那么就必须按我的旨意做:迁都洛阳。
同时,孝文帝下令说,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想迁的站在左边。这时,所有随军贵族、官员都纷纷站到了右边,左边空荡荡的。孝文帝高兴地勒住马宣布不“南伐”了,定都洛阳!
不久,洛阳城花团似锦,各族人民一片祥和。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学讲汉话,并把鲜卑姓改为汉姓。如孝文帝自己姓拓跋,改为姓元,所以史书上记载拓跋宏也为元宏,还有把鲜卑姓独孤改汉姓为刘等等。
孝文帝还以法令形式告知天下,要改革鲜卑族一些旧的风俗习惯,学习汉族歌舞、诗赋等先进文化,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鲜卑族和汉人结婚,他还娶汉族大姓为后宫,以示提倡。在土地田亩制度、政权统治等许多方面,孝文帝都采用汉族的一套封建制度。这些措施,扩大了他的统治基础,争取了汉族士族阶层对北魏统治的有力支持。
但是,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措施也遭到了一些鲜卑族顽固贵族的反对。一些怀旧势力还策划太子拓跋恂发动叛乱,来推翻孝文帝的统治,以此来反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孝文帝得到消息后,毫不客气,不但罢了一些鲜卑怀旧贵族的官,还把太子恂囚禁起来,直到废为平民。
一些贵族多次在平城起兵,阴谋自立一国,也多次被孝文帝严厉地镇压下去。以后,各项改革措施逐渐推行下去,得以实施,大见成效,给北魏政权稳定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兴旺景象。
北魏孝文帝的开化政策,使北方各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上渐趋一致,为华夏各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坚持下来就是胜利
下一篇:学会了解新的事物